我采访过的“活烈士”李玉安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田广学 责任编辑:王凤 2021-03-20 14:52:04

玉安公园中的李玉安雕像。作者供图

去年10月,在举国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的日子里,从我的家乡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巴彦县传来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老英雄李玉安的雕像在巴彦县兴隆镇玉安公园落成。

得知这个消息,我驱车100多公里从哈尔滨市区赶到兴隆镇玉安公园。献上鲜花,行过军礼,我伫立在老英雄雕像前,30多年前的往事重现,历历在目……

由于在抗美援朝松骨峰阻击战中身负重伤,和部队失去联系,李玉安 被魏巍作为烈士写进《谁是最可爱的人》。因为读书时就特别喜欢这篇文章,1969年参军后,我作为连队宣传骨干,经常把这篇文章和《雷锋日记》的片段摘抄到部队板报上。没想到,退役回到地方工作后,竟有缘与这位“活烈士”不期而遇。

1990年,此前一直隐姓埋名的李玉安,陪着想当兵的小儿子来到老部队,核实身份时被“发现”了。他的事迹公开时,我在巴彦县委宣传部工作。县委专门成立了采访组,要求全面采访整理老英雄的事迹,由我任组长。此后几年时间里,我有了多次与老英雄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在第一次去采访老英雄的路上,采访组成员在车上议论,老英雄一定是像电影《英雄儿女》中王成那样英勇威武的形象。然而,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位瘦巴巴的老人,消瘦的面庞布满皱纹,交谈中发现他口中的牙齿也不剩几颗了。老英雄见到我们也略显拘束。无论如何,我们很难把眼前这位农民模样的老人与心目中的战斗英雄联系到一起。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看着不起眼的老人,在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渡江战役中屡立战功,在松骨峰阻击战最后的白刃战中,连挑3名敌人,最后中弹倒下……

采访中,我问李玉安:“李老,这么多年了,你为什么不把自己的功劳讲给组织啊?”

老英雄眼里噙着泪花,沉默了一会后操着河南乡音说:“那一仗(松骨峰阻击战),我的100多位战友都没了。他们还能开口说吗?俺活着就知足了,俺说了邀功领赏去,咋对得住他们啊?俺不会去干……”

后来,因为工作需要,也出于对老英雄的崇敬,我还多次采访过他,了解到在他身上发生的几件“小事”。

1991年春天,李玉安回到老部队参观。一天下午,他去老连队作报告之前,特意来到营区的小卖部,想买一条香烟带给连队官兵,算是给大家的“见面礼”。一直陪同李玉安的部队政治处刘主任立刻明白了他的想法,抢着要先付账。

“俺买烟怎么能让你们付钱?”

“老英雄回‘娘家’来了,我们应该招待您,怎么也不能让您买烟给大伙抽呀!”

“不,这是俺个人对同志们的一点心意,公是公,私是私,乱掺和那可不中!”说完,李玉安执拗地付了烟钱。

离开老部队前,部队后勤人员向李玉安要车票准备给他报销。李玉安却推辞说:“不报了,俺有工资。”部队首长又出面向他要车票,他又推托说:“不小心让俺弄丢了。”

1992年,李玉安应邀同哈尔滨电视台的同志到北京、保定、武汉等地拍摄电视专题片,到北京后他们一直住在一家部队招待所。在李玉安的坚持下,每天顿顿都是馒头、小菜,电视台的同志有些过意不去,就跟李玉安说:“老英雄,到北京不吃顿烤鸭,枉来首都一趟。咱们去品尝一下京城风味吧!”

李玉安婉言谢绝,并语重心长地说:“吃一顿烤鸭的钱够一家人生活好些日子。虽然是公费,对人民的钱咱们可不能大手大脚啊!”

这次拍片历时1个多月,凡是坐火车出行,不管怎么劝说,李玉安也是卧铺不睡、餐车不进,坚持坐硬座、买盒饭、吃面包。

在返回黑龙江的路上,李玉安对同行的巴彦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马彦华说:“马部长,这次陪俺,你受了不少苦。”

“不!不!这次出行,我看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真正品质,学到了一种宝贵的精神。”

1992年7月底,李玉安受邀到北京参加“八一”老战士座谈会。临行时,他对老伴、儿媳和孙女说:“去了好几次北京,总没有得闲的工夫。这次,俺一定在北京给你们买几件漂亮衣服回来。”

到北京后,李玉安得知我国南方多个省份发生洪涝灾害,便决定把为家里人买衣服的钱捐给灾区。参加完座谈会回到巴彦县家中的当天,李玉安就从老伴手里要来当月工资200多元,下午便送到巴彦县兴隆镇政府,嘱咐工作人员代他转交。

那一年春节,巴彦县领导看望李玉安时,留下200元慰问费。春节过后开学之际,李玉安原封未动地把200元分别转赠给附近的两所小学,让学校为孩子们买些图书。

那段时间,全国各地纷纷邀请李玉安去作报告,一些单位和个人出于敬仰之情,要赠予他纪念品和礼品,都被他一一谢绝,“俺做的一切都是一个共产党员和一名军人应该做的。大家的心意俺全领了,东西不能收。我们国家还不富裕,不要为俺乱花钱。”

时代变迁,岗位变化,不论是在朝鲜战场与敌人英勇作战,还是离开军营后在一个小镇粮库看大秤,抑或是退休后平淡生活,李玉安有一分热就发一分光。兴隆镇是滨绥铁路线上的一个大站,又是巴彦、木兰、通河三县的客货集散地,但镇里的公路却坑坑洼洼,通行多有不便。李玉安多次向镇政府和巴彦县委、县政府反映这一问题。县里采纳了李玉安的建议,并将这个问题列为1995年全县8件大事之一,还聘请李玉安担任筑路指挥部顾问。一辈子不求人的李玉安响应指挥部号召,不顾当年在战场上因枪伤落下的病痛,走工厂、进商家,四处帮着筹集资金,使道路改建工程得以如期启动。主街修起来了,李玉安却于1997年病逝。辞世前,他留下3条遗嘱:镇上还有3条路没修完,大家一定要齐心完成;荣誉属于战友们,军功章和证书交给组织;我死后,给魏巍这些老战友打个招呼。

见微知著,滴水映日。这就是“死去”又“活过来”的“活烈士”李玉安,一位人们永远忘不了的“最可爱的人”。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