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民而战的科研尖兵——记“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张晓鹏

来源:新华社 作者:王逸涛、邵龙飞、庄颖娜 责任编辑:乌铭琪 2020-08-23 15:35:19

“武汉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4月16日,军事医学专家组成员、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张晓鹏以这条微信,告别了鏖战81天的江城武汉。

从寒冬到初夏,他奋战抗疫一线,建立核酸检测、抗体筛查和多重病原检测三位一体的“新冠病毒精准诊断”检测平台;针对血液、尿液等标本开展研究,提出有效提高病毒核酸检测灵敏度的新思路;深入医院ICU病房,近距离进行气溶胶采样,开展新冠病毒传播规律研究……

逆行,源于使命

大年初二,凌晨1点半。休假中的张晓鹏接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的电话:“我们要去武汉支援,能不能赶回来?”

“马上赶回来!”他和妻子带着8岁的孩子连夜开车回北京。

类似的情况,张晓鹏不是第一次遇到。

“非典”疫情肆虐时,面对上级下达的“重组人干扰素ω”的需求任务,张晓鹏和战友们在陈薇院士的带领下,坚定与病毒对抗到底。

10分钟、20分钟、30分钟……他和战友们守着设备观察细胞生长状况,每隔10分钟记录一次系统运行参数,近一周没踏出实验室的门。

最终,团队成功打通干扰素大规模发酵工艺环节,突破“重组人干扰素ω”产能瓶颈。

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出征武汉,张晓鹏认为:“逆行不是选择,而是使命。”

为生命鏖战

1月26日晚,军事医学专家组飞抵武汉。当时,武汉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需求非常大,迫切需要提升日检测量。

短短24小时内,一座负压帐篷式移动实验室迅速搭建起来。随后,担任其中一个检测组组长的张晓鹏和同事们开启紧张的检测工作。

他们搭建了全自动核酸提取平台,利用军事医学研究院自主研制的试剂盒,将近百份样本从处理到检测完成的时间压缩到4小时以内,单日标本检测能力最高达到1000人份。

那段时间,张晓鹏每天完成例行的核酸检测任务后,还会“扎”入另一间“实验室”——一个存放物资的仓库。

没有实验边台,普通桌子承重不够,他就跪在泡沫板上,用几乎趴着的姿态调试仪器设备,展开研究攻关。

很快,基于化学发光法的全自动抗体检测平台搭建起来,可同时检测新冠病毒N蛋白和S蛋白的IgM、IgG抗体,有效提升临床诊断的精准度。

冬春之际,新冠肺炎和其他呼吸道疾病的混合感染,是临床诊断和治疗面临的一大挑战。

张晓鹏和战友们又快速建立起一个多重病原检测平台,可以同时检测流感病毒、肺炎支原体等16-22种呼吸道病原体。

从“提速”到“全面升级”,他们帮助临床一线救治解决了许多关键性问题。

人民至上

“在一线,我们最迫切的任务是要把科研力转化为战斗力,为武汉人民抗疫多做贡献。”张晓鹏牢记陈薇院士常说的这句话。

抵达武汉的第4天,张晓鹏接到一项新任务——随军事医学专家组研究员曹诚赴金银潭医院进行气溶胶采样。

从机关工作区到物资仓储区,从检验科到收治危重病人的ICU病房,处处留下了“科研战士”的身影。

在ICU病房采样时,他目睹了医护人员对一名危重患者实施气管插管手术。医护人员一次次奋不顾身地“冲锋”,让张晓鹏感觉心脏被狠狠地拧在一起:“我们的科研攻关要快点,再快点!”

克服重重险难,他们成功获得第一手检测数据,迅速展开综合评估和研究,为临床医疗工作提供了科学的风险预警。“这座城市的重启,有我的一份贡献。能够参与,非常荣幸!”张晓鹏欣慰不已。

疫情一日不除,战斗一刻不息。如今,张晓鹏和战友们又开启了新一轮的“战斗”……

(新华社北京8月23日电)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