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国航天员大队走过了20年的风雨历程。20年来,作为载人航天工程的中坚力量,我国累计选拔了两批航天员共21名,圆满完成了6次载人航天飞行。2018年,随着第三批航天员的选拔启动,一支年轻的队伍即将步入挺进太空的大军之中。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人可以成为航天员,他们又将经历怎样的训练才能为国出征呢?下面我们一起看看首批航天员的飞天之路。】
1992年9月,党中央作出启动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3年后的金秋,中央军委决定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并着手开始选拔航天员。从此,2000多名蓝天骄子集聚在飞天梦想下,接受祖国的挑选,面对风险莫测的飞天旅程,做出了军人应有的选择……
千里挑一的选拔
从战斗机飞行员中选拔航天员,是世界公认的一条“捷径”。这是因为,在所有职业中,战斗机飞行员的工作环境和身心素质最接近于对航天员的要求。
美、俄两国的航天员,一般也是从具有航空飞行经验的试飞员或优秀的歼击机飞行员中挑选。战斗机的超音速飞行、高空飞行和各种高难度的战斗特技,要求飞行员能够习惯高低气压迅速变化带来的不适,在承受数倍体重的载荷情况下仍能对飞机上数百个复杂仪表和控制器进行正确的操作处理。更重要的是,很多战斗机飞行员都经受过空中特情的考验。高速喷气式战斗机的起飞和着陆速度快,操作复杂,稍有不慎即会对生命造成威胁。当发生发动机空中停车、失火等故障时,很多飞行员就是因为具有冷静的头脑和出色的危机处理能力,能驾驶着故障飞机安全返回地面,或成功地跳伞逃生。
中国航天员的选拔工作借鉴了国外的经验,但标准却更为苛刻。选拔航天员的基本条件包括:有坚定的意志、献身精神和良好的相容性,身高160~172厘米,体重55~70千克,年龄25~35岁,必须是歼击机或强击机飞行员,累计飞行600小时以上,具备大专以上学历,且飞行成绩优秀,无等级事故,无烟酒瘾,最近3年体检均为“甲等”。
在茫茫人海中,按照这个标准,与其说是选拔航天员,还不如说是寻找航天员。首先,空军机关调阅了所有飞行员的政治档案和技术档案,从符合基本条件的飞行员中进行了筛选。然后,在师、团推荐的基础上,对入选对象的政治表现、思想作风、飞行技术、身体素质、工作表现、家庭状况等情况进行了审查。经过层层推荐审核,全军共有1506名飞行员符合条件。
首先进行初选体检,在空军的10个疗养院分别进行。那一个月的时间里,医院动用一切现代化的手段,对每一位参选者逐项进行巨细无遗的检查,并对遗传性疾病等潜在疾病进行了排除。一次次严格的检查过后,那些无论是身体条件还是知识水平都无可挑剔的飞行员,因为微乎其微的小毛病被一个个“刷”了下来。体检结束,1506人中只剩下了886人。
紧接着,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接到通知,到北京空军总医院接受第二次检查。这次复选检查分3批进行,只有60人参加。十几天里,医生把每个人身上大大小小的器官检查了个遍。检查结束,又有20多人被淘汰出局。仅剩的30多人接着又来到北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接受特殊生理功能检查。
航天员在身体上与其他人群的本质区别在于,他们天生具有比普通人更强的航天生理功能。这次检查就是要发现他们是否具备这样的特殊功能。对于最终成为航天员的人来说,特殊功能检查帮助他们发掘出了就连自己此前也未曾发现的潜在能力。这是一项更高难度的选拔,也是迈入预备航天员队伍的最后一道门槛。
检查开始后,第一,受检者要在离心机上进行超重考验,考查身体承受重力的能力;第二,在压力试验舱内接受缺氧耐力检测,随着低压舱内的氧气渐渐被抽走,相当于上升到了5000米的高空,如果谁不能适应,就将被淘汰,如果到了10000米,皮肤有蚂蚁爬过似的痒痒的感觉,就说明有减压症,也不能入选;第三,在旋转座椅上检查抗晕的功能,受检者被蒙住双眼,在6米摆长的电动秋千上荡15分钟,看有没有恶心反应,以此来检查前庭功能;第四,在噪音和振动里忍受着不间断的侵扰,观测是否烦躁不安;第五,受检者要在头低脚高的倾斜床上猛起、猛躺,测量颈动脉血流量和心脏负荷能力,还要进行下体负压等各种耐力测试……
这样的测试持续了好几个月,在专家们犀利而又谨慎的评判中,只有20名候选者以平和的心态闯过了一关又一关。最终的结果当时并没有公布,只是通知他们回部队等消息。
1997年4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决定从最后通过复选检查的20名合格人选当中录取12人为预备航天员。这12名航天员全部是大专以上文化程度,驾机飞行都在800小时以上,平均年龄32.8岁。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在少年时代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当飞行员期间,身经百战的经历为他们奠定了良好的心理、生理和技术基础。他们中间,有杨利伟、翟志刚、费俊龙、聂海胜、刘伯明、景海鹏、刘旺、张晓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