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许多抗美援朝老兵以各自方式迎接战友遗骸归国

来源:中国国防报 作者:荣俊运 责任编辑:叶梦圆 2024-12-02 10:33:59

辽宁省沈阳市许多抗美援朝老兵以各自方式迎接战友遗骸归国——

“战友们,我们接你们回家”

■荣俊运

11月28日,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前,看到运送第十一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的车辆驶来,等候已久的抗美援朝老兵敬礼致敬。新华社发

英雄不朽,魂兮归来。

11月28日,第十一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迎接仪式在沈阳桃仙国际机场举行。距此24公里外的一栋居民楼里,94岁的抗美援朝老兵杨振国一身老式军装,坐姿笔挺,在儿子杨军奕的陪同下,一起观看仪式直播。

当《思念曲》奏响,礼兵护送着志愿军烈士遗骸棺椁缓步走向棺椁摆放区时,杨振国在儿子的搀扶下缓缓站起,对着屏幕向战友敬礼。

“战友们,你们终于回家了,我想你们啊。”因身体原因不能到现场,每年迎接仪式,杨振国都会守在电视前,2014年开始至今已是第11次,从未间断。

不远处的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前,一群身穿老式军装、头发花白、平均年龄超过90岁的抗美援朝老兵,早早来到这里,等待着战友的“归来”。

等候的人群中,一位胸前空无一枚奖章的老兵引人注目。他身材偏瘦,个头不高,行走时能看到双腿略显不便。他是原志愿军第39军老兵、现年91岁的曾国兴,这是他连续第6次到现场迎接战友回家。

每次去接战友,曾国兴都要提前把身上的军功章全部摘下。第一次这么做时,女儿疑惑不解。曾国兴说:“他们把自己的青春、热血、生命都献给了祖国和人民,我虽然也流过一点血、负过一点伤,但我活着回来了,我不想戴这些军功章去见他们。他们是最该拿军功章的人。”

1950年10月入朝作战的曾国兴,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全部5次战役。1950年12月31日晚,曾国兴随部队抢渡临津江。当时气温低于零下20℃,原本结冰的江面被炮火击碎,战友们蹚进了冰冷刺骨的江水,呐喊着冲向对岸。战斗结束,很多战友长眠在了异国他乡,曾国兴在过江时被冰冷的江水冻坏了双腿,留下残疾。

随着他的年龄渐长,家人劝阻曾国兴,活动当天要是天气较冷就别到现场去了,以免身体吃不消。“只要还能动,我必须要到现场去接战友们回家。”曾国兴语气坚定地说,“很多战友过了江就再也没回来,现在他们终于要回家了,我要去告诉他们,祖国和人民一直没有忘记他们,我们这帮老战友一直想念他们。”

“嘀嘀嗒嗒嘀嗒——”随着护送烈士遗骸棺椁的车队缓缓驶来,一声激越的冲锋号声从人群中传出。循声望去,抗美援朝老兵南启祥身着笔挺的老式军装,站在人群中,左手叉腰,右手持军号,面向车队,头高高扬起,用自己独有的方式迎接战友回家。从2019年至今,他已连续6次在这里用号声表达对曾经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的思念。

1951年入朝参战的南启祥,是连队的司号员。冲锋号就是命令,号声一响,战士们不顾一切向前冲锋。看着身边倒下的战友,南启祥来不及伤心,将悲伤化成杀敌的怒火,胸脯挺得更高,军号声吹得更加响亮。

“首长,第十一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的时间定在了28日,那天预报有雪,您就别去了吧?”“那怎么能不去,我还要到现场为他们吹冲锋号呢。”几天前,南启祥接到干休所工作人员的电话后,从书架上取下视若生命、被擦拭得一尘不染的老军号,轻轻抚摸,细细端详。

“当年,你们听着冲锋号声上阵杀敌,你们回来了,我怎么能不去迎接啊!”南启祥轻声说。

如今,看到护卫着战友的车队来到眼前,他用冻得发红的右手紧握军号,为战友们奏响胜利的凯歌。

“战友们到家了。敬礼!”随着抗美援朝老兵程茂友一声令下,在此等候多时的老兵们相互搀扶着从椅子上站起,面向车队敬礼致敬。

“全城出动迎忠骨,在韩烈士返家园。英雄浴血诛敌寇,忘死舍生正义担……”躺在医院病床上,抗美援朝老兵王铁军用微弱的声音读起数日前为迎接战友回家而创作的诗。

几天前,王铁军来到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看望战友们。望着一个个亲切的名字,看着为迎接烈士遗骸归国,自发前来擦拭墓碑、清扫墓区的志愿者们,王铁军思绪如潮。

从陵园归来,他顾不得脱下外套,径直走进书房伏案奋笔疾书,一首悼念歌颂战友的《甲辰冬迎归战友》跃然纸上。这也是他作的第6首关于归国烈士的诗。

自2019年开始,王铁军每年都要到现场迎接战友回家。去年,因身体抱恙住院的他,听说第十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要回国的消息,不顾众人反对,拖着生病的身体,在风雪中等待了近3个小时。相关视频在社交平台发出后,感动亿万网友。

“今年我不能履行接你们的约定了。”通过电视看仪式直播,王铁军抱歉地说。几天前,王铁军病倒了,医生要求他必须卧床好好休养。

看着车队缓缓驶入烈士陵园,王铁军眼眶湿润,而在现场的老兵们举起的右手久久不肯放下……

“战友们,我来给你们送饺子了!”迎接仪式结束,抗美援朝老兵李维波走进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来到烈士英名墙前,拿出一直抱在怀里的保温盒,将冒着热气的饺子摆放在英名墙前。面对前来祭奠英烈的人群,他红着眼眶讲起和战友们的战地往事:“那年除夕,大伙儿刚包完饺子,敌机就来了。我们冲上阵地就打,打完回来,饺子成片汤了……今天战友们回来了,我早上特意包了猪肉大葱馅的饺子,让战友们尝尝。”

从2015年至今,李维波已连续10次来到现场迎接战友回家,看着这些年烈士遗骸迎回规格越来越高,安葬仪式越来越隆重,全社会对英烈的尊崇氛围越来越浓厚,李维波深感欣慰。

孟昭身、邬大为、解立松、张健……一位位抗美援朝老兵每年坚持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战友的思念,盼望着分别70余载的战友早日归来。

近些年,抗美援朝老兵们还纷纷加入各种国防教育宣讲团队,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孜孜不倦地宣讲英雄故事,撰写回忆录,书写诗词,创作歌曲等,让英雄不再无名,让英雄事迹得以宣扬和铭记。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如今祖国山河无恙,英雄魂归故里,圆了每一位抗美援朝老兵内心最深切的期盼。那些为了祖国和人民英勇牺牲的英雄们,祖国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