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特别策划丨恰是春光好,读书正当时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王文慧 侯习平 李瑞峰 张佳宁 等 责任编辑:郭妍菲 2025-04-22 08:45:22

策划人语

读书·砺剑

春来正逢读书时。2022年4月23日,习主席在致信祝贺首届全民阅读大会举办时强调:“希望全社会都参与到阅读中来,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

军人更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真正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武而不文,不可称雄。”从历史上看,文韬武略、智勇双全一直是对军人的高度评价。孙武、吴起、岳飞、郑成功……这些名将不仅能打胜仗,而且才华过人、腹有良谋,都爱好读书。

军人不可不读书。“人读等身书,如将兵十万。”读书不仅涵养浩然之气,更能武装头脑,提升打赢本领——读理论,从真理中汲取力量,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读历史,博古通今、观览天下,从英雄人物身上感悟英雄气概;读前沿,从书本眺望未来,以新技术、新视野制胜战场……正如一位作家所说,“我们必须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书本即是“武器”,新时代的军人必须打赢“书桌上的战争”。

一名军人的成长与阅读息息相关,一支军队的战斗力也与阅读紧密相连。在第30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各军校开展各类形式丰富的活动共享好书,通过阅读的窗口,年轻的学员们发现了更多成长的可能。“雪打灯明帐,抱剑读兵书。”校园是很多人的军旅“起点站”,学员们伴着浓浓书香不断充实自我,只为明日仗剑出发时,手中的剑锋更加锐利,光彩更加夺目!

恰是春光好,读书正当时

地标 陆军边海防学院昆明校区

“图书漂流站”的“发现之旅”

■王文慧  侯习平

方寸天地,包罗万象。4月初,陆军边海防学院昆明校区举行图书漂流活动。在图书馆的小小一角,一本本书籍在“漂流”中遇见了它们的“有缘人”,也开启了充满惊喜的发现之旅。

陆军边海防学院昆明校区举行图书漂流活动。杨鹏 摄

走进“漂流站”,学员韩涛被一本泛黄的《林海雪原》吸引了注意。目光扫过书页里的段落,他想起新兵连观看相关影视剧时,荧屏上令自己感动落泪的一幕幕。

“没想到在这里能看到原著。”惊喜间,韩涛将这本书带回了宿舍。

书并不厚,几天的时间,韩涛便读完了。“当年看影视剧时,自己还处于兵之初的阶段,现在已经是穿上军装的第6年,再读原著,也有了更深的体会。”他说。

去年暑期实习,是韩涛第一次到边防,也是他第一次走在巡逻路上。深山中荆棘遍布,道路泥泞崎岖,湿热的环境加上突如其来的暴雨,令韩涛与战友的每一步都走得格外艰难。在一步一步奋力前行中,他真切感悟到使命的重量。

重温经典,林海深处的枪声早已远去,但英雄们在雪地上书写的精神永远鲜明。书中那句“为了千千万万的老百姓,忘我战斗”深深印在了韩涛的脑海中。“英雄的光辉是人世间最夺目的色彩,新时代的我们,也要有‘越是艰险越向前’的信念。”他笃定地说。

把这本书放回“漂流站”时,韩涛将一张“漂流卡片”夹在书中,并写道:“愿我们都成为祖国边防线上永不生锈、永不退缩、永不偏移、永不松动的钢钉。”

阅读在深化思想的同时,也唤起了一些“尘封”的热情。

在厚厚的一摞书中,大四学员吴日基发现了《这里是中国》第3部。除了中华大地灿烂的历史文明,书中上百幅摄影作品,也给他带来了视觉与知识的双重震撼。

“以前看过这本书的前两部,最开始只是想足不出户‘云游’祖国大好河山,出乎意料的是,那些大视野、大格局、大景深的图片作品,让我对摄影有了兴趣。”他说。

从大一开始,吴日基就喜欢用相机记录大家学习、训练生活的点点滴滴。学员队有新闻报道任务,也是他举着相机冲在前面。时间一长,他就把拍照当成了自己的一项日常工作。

看到这本书,吴日基感到最初的热情被唤醒了。“再过几个月就要毕业了,我想认真记录大家在校的时光,以后到了边防线上,我还要用影像展现祖国的壮美风光和军人的无悔青春。”他说。

“漂流”起来的旧书,在不期而遇中,为学员们打开一道“心门”。

学员单静雅拿起一本心理学书籍,准备离开时,不远处的李乐熙开心地说道:“这是我前几天放过来的,没想到你也喜欢看心理学的书啊。”

单静雅和李乐熙在不同的学员队,得知对方也对心理学感兴趣,两个人自然而然地交流起来。

“我们常常将遇到的瓶颈归咎于各种客观因素,而忽视自身的原因。读了心理学理论后,每当遇到问题,我都会问问自己‘此刻我能做什么’。”李乐熙说。

单静雅赞同道:“以前我总会把这些当作‘心灵鸡汤’,认为没什么实际作用,但是真正开始接触心理学这个专业,我发现自己的情绪、思想都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转变……”

一本书打开一扇门,通过分享和交流阅读心得,单静雅觉得自己看待事物的角度更加开阔了。

与书同行,四季皆为诗行。在鲜活的阅读中,学员们发现乐趣、收获成长。

地标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

“读书分享会”的“光合作用”

■李瑞峰  解放军报特约通讯员  张佳宁

春风拂面,海军大连舰艇学院自由河畔,海鸥成群结队飞过,清脆的鸣叫为这里平添一份生机。

校园里,书香弥漫。由该院图书馆举办的读书分享会,正如火如荼展开。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举办读书分享会。张佳宁 摄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似乎比任何一代人都更擅长向外探索,却常常在深夜独处时陷入迷茫。这本《遇见未知的自己》,用充满哲思的故事,带领我踏上寻找真我的觉醒之路……”学员田杏坤手捧那本曾为她拨开思想迷雾的书,动情地分享着。

在舒缓的配乐中,学员欧阳煊一边静静聆听,一边想到了最近缠绕在自己心头的事。他学业繁重,同时担任模拟队干部工作,常常顾此失彼、左支右绌,一时间感到“压力山大”。

巧合的是,台上的田杏坤也讲到了相似的经历,她用书中的一句话来鼓励大家:“力量就在我们自己手中。”

“负面情绪就像黑暗一样,你驱散不走它,唯一能做的就是让光照进来。光出现了,黑暗就消融了……”欧阳煊的内心被这些话触动了,他在笔记本上写道:“从现在开始,我要用积极、正面的情绪去面对问题,而不是试图逃避或者对抗负面情绪!”

本子上重重的感叹号,彰显了欧阳煊的决心。相似的经历、深刻的共鸣,通过阅读,欧阳煊和田杏坤都获得了改变的力量,发生了“光合作用”。

经典,值得反复阅读,值得广泛分享。

学员胡怀先是一个军事迷,他分享的是读起来并不容易的《孙子兵法》。这本“兵学圣典”他小时候就有所了解,进入军校后再读,他又读出了更多感悟。

胡怀先讲述了自己担任区队长后,因不擅管理致使人际关系遇冷的经历。困顿时,他再拿出《孙子兵法》。“上下同欲者胜”“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书中的箴言,他开始渐渐理解。

既能学习到战略思维,又能解决在管理、交往等方面的实际困惑——胡怀先的讲述,让几名学员对这本经典著作产生了兴趣,迫不及待地想认真读一读,汲取更多智慧。

在分享与交流中学习成长,活动告一段落,对年轻的军校学员们来说,这不是终点,而是一个崭新的起点。

夜幕降临,图书馆里灯火通明。学员们或伏案研读,或围坐讨论,他们的身影与历史长河中无数手不释卷、孜孜以求的奋斗者交相辉映。

地标 空军工程大学航空机务士官学校

“阅读马拉松”的“成长打卡”

■陈一达  杨  帆

晚9点,空军工程大学航空机务士官学校图书馆内灯火通明,翻书声与偶尔的低语声交织成独特的“军校小夜曲”。

今年4月1日起,一场持续21天的“阅读马拉松”活动在该校启动。学员们将每日阅读细化为“晨读+午间微课+晚修”3个时段,从军事主题书单中选取感兴趣的书籍,通过21天的持续“打卡”培塑阅读习惯。

翻开学员李延年特意挑选的迷彩色“阅读马拉松”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他的“阅读推进计划”:晨读《孙子兵法》至第20页、午间微课阅读《甲午海战史》至187页、晚修复盘《朝鲜战争》上册思维导图……详细的阅读计划如分解动作一般嵌入到日常安排,每完成一项任务,他会在后面贴一颗星作为标记。

“21天,63颗星,一点点接近目标的过程,让我很有成就感。”李延年说。

马拉松是对运动员意志和耐力的考验,阅读也并非一件容易坚持的事。

活动首周,学员朱金国因备战联考导致阅读“打卡”中断,日程表上多次亮起“黄牌警告”。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教导员韩峰峰并没有批评朱金国,而是推荐他读《“四渡赤水”战例研究》这本书。

韩峰峰一边带朱金国用战术沙盘重演红军“四渡赤水”的过程,一边看似无意地说道:“红军当年日均行军数十公里,面对围追堵截仍坚持学习,现代军人更要做好时间管理,注重各方面素质的提升。”

朱金国听后深受启发。他合理安排自己每天的计划,提高做事效率,空出专门时间进行阅读,同时将下课、睡前等“碎片化时间”加以利用,再也没有出现中断阅读的情况。

从“任务驱动”的咬牙坚持,到“习惯驱动”的行动自觉,变化正在悄然发生。队干部发现,军体课训练间隙,学员们不再发呆休息,而是围坐在一起讨论读书心得;等待集合的队列中,可以看到捧着口袋书阅读的学员……

不断重复的阅读行为、自觉求知的内在动力,这场“阅读马拉松”活动后期,时间正在学员身上悄然发生作用。

每周三晚,“阅读马拉松”计划中的“好书共读”活动是学员们最期待的时刻。图书馆“夏北浩图书角”开辟阅读专场,由阅读进度快、学习能力强的学员担任“领读员”,分享读书心得并提出问题供学员们探讨。

首次担任“领读员”的学员丁砚松为准备这场分享,不仅阅读大量相关资料、梳理丰富战史战例,还向图书馆馆员请教思维导图的做法,让自己的思考更加条理清晰地展现出来。

台上,丁砚松讲得津津有味;台下,学员们听得认真投入。分享结束,学员们随即展开热烈讨论。“求知之路不再孤单,阅读后的思维碰撞,让我更有动力在书海中深潜了。”丁砚松高兴地说。

“这是一场阅读实验,也是一次‘成长打卡’。阅读习惯的养成,会让大家终身受益。”从图书馆馆长余娇萍列出的数据中,可以看到一些变化:活动期间,全校千余名学员日均阅读时长超过1.5小时,人均完成3本以上军事主题著作精读,有近百名学员阅读打卡任务无中断。

东方破晓,琅琅的读书声又在校园响起。阅读是一场不设终点的长跑,学员们与书为伴,在一天天的坚持中自在“悦”读。

读书也有“门道”

■娄梦珂  张佳豪

“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品读一本好书,如同与一位智者对话:顺境时,给你清醒;迷惘时,给你希望;挫折时,给你信心;前行时,给你力量。但读书也有“门道”,若能得其法,方不致“入宝山而空返”。

读书要善用“挤”和“钻”的方法。读书学习确非易事,对于意志薄弱者来说,每一门学科都是一座高山,每一道难题都是一个堡垒,如果没有顽强的意志和坚强的决心,便会成为这条路上的半途而废者、虎头蛇尾者,甚至是末学肤受者。毛泽东同志曾生动比喻:“忙可以‘挤’,这是个办法;看不懂也有一个办法,叫做‘钻’,如木匠钻木头一样地‘钻’进去……非把这东西搞通不止。”

这种看似最累、最原始的“攻书之法”,恰恰是最有效、最直接的“研习之道”。对青年学员而言,在读书学习中善用“挤”和“钻”的方法,就是要有战胜读书学习中的困难、始终保持旺盛求知欲的决心。读书需要付出辛劳,绝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广大军校学员只有利用好点滴时间,拿出“攻书到底”的劲头,坚持不懈、悉心钻研,读懂弄通吃透,才能从书本中汲取智慧和营养。

读书要把握“薄”与“厚”的关系。华罗庚先生曾说:“读书的真功夫就在于既能把薄的书读成厚的,又能把厚的书读成薄的。”“读厚”“读薄”意味着什么呢?有人说,从取向上来说,“读厚”偏重于追求广度,“读薄”则偏重于追求深度。从方法上来说,“读厚”需要拓展和杂糅,“读薄”则需要挖掘和“蒸馏”。具体而言,把书“读厚”就是要涉猎与书籍内容相关的各种知识,由点到面,向广处延展;把书“读薄”,就是要不断过滤、不断凝炼,领悟要义精华,实现去粗取精。这种由“薄”而“厚”,再由“厚”而“薄”的循环往复,就能不断增加阅读的广度与深度。就像树根一样,既向地心深扎,也向四周土壤蔓延,这棵树才能蓬勃生长、枝繁叶茂。

这就要求广大军校学员在读书学习的时候,不能机械地阅读、被动地接受。“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带着问题去读,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对书中观点深入剖析、细致比对,在思考中解决旧问题、发现新问题,方能真正把书本上的知识为我所用,达到学深悟透、融会贯通、入脑入心。

读书要做到“知”与“行”的统一。古人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多强调知行结合。西汉文学家扬雄提出,“读而能行为之上。”他在《法言》中谈道:“学,行之,上也;言之,次也;教人,又其次也;咸无焉,为众人。”这一论述告诉我们,读书学习最重要的是见诸行动。将所学到的知识和理论,用以指导自己的实践,做到知与行的统一,才是读书的“最高境界”。

对广大军校学员来讲,读书学习既要专注于书本,又要躬身于实践。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如果不把学到的知识和感悟运用到实践中、落实到工作上,就会沦为“纸上谈兵”。我们要勇于实践、善于实践,才能把感性的东西理性化,把零散的东西系统化。只有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达到学以致用、学用相长的目的,才是真正读得精彩、干得出彩。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