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汲取向上的力量
——推荐陆军勤务学院某学员队“共话基层军官好样子”的3篇交流发言
陆军勤务学院某学员队进行队列训练。周 欢摄
王波(右)送别退伍老兵。高远鹏摄
纪国超分享参加比武活动的经验。周 欢摄
韩晓尧进行装备检修。张弼朝摄
一代军人有一代军人的担当,一代军人有一代军人的样子。
什么是新时代基层军官的好样子?近日,陆军各单位近百名基层军官走进陆军勤务学院学员某大队,进行初级指挥教育培训,为提升政治能力和军事素养加钢淬火。该大队某学员队组织了一场以“共话基层军官好样子”为主题的经验交流活动。这里,推荐3名学员的精彩发言,和读者一起感受新时代基层军官扎根沃土、向上生长的奋斗风采。(白曜铭、喻磊推荐)
关键词:风雪坚守
最是灿烂“高原红”
■西藏军区某旅政治指导员 王 波
站在台上,很多战友一眼就能看出我的“与众不同”。没错,那就是高原军人的专属印记——乌紫脸庞上的“高原红”。
我是来自西藏军区某旅的一名政治指导员。2012年入伍后,我一直在西藏服役——当兵在山南,平均海拔3700米;提干当排长,调往驻拉萨某部,海拔大约3800米;担任副连长,调往江孜,海拔约4000米。2022年12月,我赴海拔4800米的驻岗巴某连担任政治指导员。战士们用一句话形象地概括我的军旅经历:“指导员,你这真是人往‘高’处走啊。”
身在雪域高原,越往“高”处走,越发不容易。那个冬日,我乘车从岗巴县城前往连队驻地,一路上狂风呼啸,沙砾撞击车窗,噼里啪啦响个不停。同车来接我的连长笑着说:“这是岗巴特有的‘欢迎仪式’,全年8级以上大风有200多天,慢慢习惯就好了。”
在西藏驻守10年,我本以为自己的身体已适应了高原,没想到岗巴“高出来”的800多米,竟让我一路上头痛欲裂。
“你知道咱们刚刚离开的岗巴县,有个很有名的人吗?”连长见我有些无精打采,就跟我闲聊起来,想转移我的注意力。
“是谁啊?”“孔繁森。1979年他进藏工作第一站,就是在岗巴县,担任县委副书记。他是山东聊城人,我记得你也来自聊城吧。”连长揭晓答案。
望着车窗外荒凉的戈壁,我的脑海中闪现出这位“人民好公仆”朴实又坚定的面容。那一刻,我的头疼似乎减轻了,岗巴于我而言,也变得亲切了许多。
“岗巴”,位于喜马拉雅山北麓,藏语意为“雪山下最美的村庄”。当地藏族群众称这里是“鹰都飞不过去的地方”。为什么?我想,不仅是因为高于内地5倍的紫外线强度、零下40摄氏度的最低气温,还有那“无孔不入”的大风。
刚到连队时,我们睡的是帐篷。一天深夜,突然刮起10级大风。我们加固帐篷时,发现一个用水泥封牢底座的物资帐篷“不翼而飞”。我带着战士们撒网式搜寻,走了5公里远,才把清单上的物资找全。
在这样的环境中,每一天起床后,看到战士们迅速整理着装、精神饱满的样子,我想:“战士们都能坚持下来,身为连主官,我怎么能叫苦叫累?”
同甘共苦中,我和战士们很快打成一片,连队在恶劣环境中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去年,连队受领一项紧急任务,协助装备厂家在海拔近5000米的高原腹地检验某型新装备的极限性能。
因为连长要带领骨干在营区训练,我带着部分官兵提前进驻预定地域,在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挖地洞、搭帐篷,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几天后,我出现鼻塞、流涕的症状,而且咳嗽得很厉害,特别是晚上,感觉肺都要咳出来了。为了不影响战士们休息,我选择前半夜站岗。
“指导员,要不你赶紧下去到医院检查一下?”不少战士劝我。
“没那么严重,我说了要和大家一起坚持到最后的。”
20多天后,等任务结束,我被诊断为高原肺水肿。住院治疗一周,症状得到缓解,我又赶回连队,继续参加训练。
去年底,因为在大项任务中表现突出,连队被表彰为“四铁”先进单位,连队党支部获评先进基层党组织。那时,全营正在高原驻训,在戈壁滩上组织了一场表彰晚会。我们连队出了一个节目,合唱歌曲《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国》——
“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国,我用生命捍卫守候,哪怕风似刀来山如铁,祖国山河一寸不能丢……”全连官兵紧握钢枪,眼神坚定,嘹亮的歌声,融入高原呼啸的大风,飘向辽阔的远方。
关键词:立身为旗
“跟我上”里识担当
■第75集团军某旅连长 纪国超
“你喜欢的基层干部是什么样?”
和战士们聊天时,我常会抛出这个问题。有战士说应该特别能扛事,有战士说应该有胆量……答案不一而足,但有一个共同点——勇于担当、敢于作为,才能成为受战士敬重的好干部。
2022年3月,一纸调令将我从驻香港部队某旅特种作战营,调至第75集团军某旅某连任连长。上任之初,营长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这个连队常年在外执行任务,训练底子薄,在旅建制连考核中垫底。你要尽快把连队战斗力提起来。”
“我保证把连队带得‘嗷嗷叫’,请组织放心。”能不能带好这样的连队,我心里也有些打鼓,可作为新上任的连队主官,自己先要有信心。
刚到连队时,战士们对我这个身材精壮、皮肤黝黑的“糙汉子”有些“距离感”。那晚,我第一次站在全连官兵前晚点名。
“连长,你没拿花名册。”连值班员提醒我。
“我点名不用花名册。郑旋……”当每名战士答“到”时,我的目光就逐一看向他们,直到准确呼点出所有在位官兵的名字。点名前,我已经背记下全连官兵的姓名和职务。点完名后,战士们看我的眼神里,明显多了几分钦佩和期待。
接下来的日子里,如何尽快提升连队战斗力,是我与连队骨干探讨最多的话题。熟悉连史时,我发现连队曾有在山地环境中远程奔袭的光荣战史,这也是连队的看家本领。我决定组织全连官兵进行山地负重行军强化训练。训练前,先进行了一场体能摸底考核。
清晨,全连官兵列队集结,我站在排头。考核要求,是负重25公斤武装5公里越野。
“再快点!加把劲儿!”发令枪响,一直冲在最前面的我,经常回身鼓励大家跟上队伍。大部队冲过终点后,休息间歇,我拎了拎几名战士的背囊,重量略轻。
我没有多说什么。全连官兵到齐后,我主动打开自己的背囊,让战士们检查负重,哑铃、砖头……重量远远超过25公斤。队伍里,有些战士露出难为情的神色。
讲评时,我没有批评那些掉队和负重不够的战士,而是讲起一段连史。连队曾在1次山地作战中执行穿插任务,连日大雨让山路非常泥泞,可连队先辈们像一把钢刀直插敌人“心脏”,顶住增援之敌的3次反击,被上级授予“敢打硬仗的硬骨头连”称号。
“如果牺牲的前辈知道连队现在是这个样子,他们会怎么想?”我的一番话,让不少战士低下了头。
水激石则鸣,人激志则宏。强化训练中,我带领战士们爬陡坡、穿密林、登山路。一次行军休息,一名战士坐在路边脱下作战靴,我看到他脚上起了一个大水泡。我走过去帮他处理:“还能坚持吗?”
“就一个水泡,没啥事,肯定不掉队。”这名战士笑着说。其他战士围过来,不知是谁提议,比比看谁脚上的水泡多,结果是我“夺冠”——行军途中,我不仅要前出探路,还要来回检查队伍状况、鼓舞士气,走得最多。片刻的欢声笑语后,我和大家整理好行装,再次出发。
那次强化训练,我们翻山越岭,走了近百公里的山路,全连没有一个人掉队。我想,只要基层干部敢于担当,叫响“跟我上”,战士们就一定能跟得上、打得赢。
当年,我带领全连取得旅建制连综合课目考核第一名。
关键词:跨界转岗
起跑跑出“加速度”
■第81集团军某旅政治指导员 韩晓尧
“你是不是干修理的?”刚到学员队报到时,身旁一位陌生的战友突然问我。
“你怎么知道?”我略显诧异。
“你身上有机油的味道。”
是的,我是来自第81集团军某旅某修理连的一名政治指导员,身上有机油的味道,很正常。不过,从我的个人履历来看,“机油味”原本可能与我无缘。
2015年,我从原军事经济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某器材仓库担任排长。工作没多久,赶上上级即将开展弹药实力会审。因为我毕业于后勤类院校,被选调担任弹药助理员。
“我是学经济的,管弹药能行吗?”看着库房内整齐堆码的弹药,我心里一点底都没有。可想到即将到来的迎检,我还是找来书籍,埋头学习业务知识,仓库军士骨干、友邻单位战友都成了我的老师。
不到半年时间,我这个“门外汉”熟悉了相关业务,圆满完成迎检工作。此后,我在弹药助理员的岗位,一干就是7年。
2023年4月,我被调整担任某修理连指导员,又面临和7年前相似的情况:连队首次受领某型主战坦克中修能力认证任务。
当时,连长在外参加学习培训,短时间无法归队。营长要求我“跑步进入岗位”,这意味着我要再一次从起点“加速起跑”,尽快掌握装备维修新专业。
“敢不敢再来一次?”7年前的经历,给了我底气:只要不怕困难,困难就不再是困难。那段时间,我经常抱着业务书籍,躺在履带底盘下、钻进驾驶舱、蹲在炮管旁,反复研究,与连队技术骨干集智攻关。很快,全连官兵掌握了某型主战坦克动力系统、电气线路等各个模块的维修技能,连队顺利通过中修能力认证。
在营表彰大会上,全连官兵唱响连歌,唱响修理兵的誓言:“你是那武器装备的灵魂,强军目标引领方向。我们唱响奋进之歌……”
从毕业于军事经济专业的基层排长到弹药管理骨干,再到修理技术行家,每一次跨界转岗,我都是以“冲刺”的姿态站在起跑点。因为,战斗力的需要,就是我们冲锋的方向。
(文字整理:解放军报特约通讯员 慕佩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