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丨他们在一声声“到”和“是”中,再次回望初心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刘佳 杜圣 责任编辑:叶梦圆 2024-07-16 09:43:49

“一道杠”的青春长镜头

■刘  佳  杜  圣

029c8d536f863a43cf63f9ef549e3687.jpg

空军航空大学毕业学员合影。杨觐源摄

一张张熟悉的面孔映入眼帘,一个个滚烫的故事打开记忆的大门。大屏幕上,播放着空军航空大学某学院2020级学员自导自演的微电影——《到!是!》。

微电影取材于学员的大学生活,四年时光被镌刻在一帧帧画面上,恍如昨日。

时而开怀大笑皱了眼角,时而陷入回忆若有所思,时而吸吸鼻子红了眼眶……仲夏时节,这些即将离开校园的学员看着故事里的自己,在一声声“到”和“是”中,再次回望初心,更加坚定了从军报国的理想和信念。

那些军校里的“第一次”

“李干!”“到。”

没有听到洪亮的应答,队长再次点道:“李干!”

“到。”这次声音稍大了一些,但还不够。

“李干!用你最大的声音,像个军人的样子,喊10声‘到’。”

“到!到!到!……”

看着微电影中的这一幕,学员李干感慨万千。入校时第一次点名,那10声“到”喊得他嗓子近乎沙哑,在他心里烙下深深的印迹。

军校之初,学员们的第一课,就是学会并理解答“到”和“是”。每当看到战友挺直腰板、铿锵有力地应答,李干内心都会有所触动。

“军队要有军队的样子,军人要有军人的血性。”他渐渐懂得了初次点名时队长说的这句话。

新训时光之所以令人难忘,是因为它承载了学员们的许多军校“初体验”。一阵短促有力的哨声响起,画面变得昏暗,这是他们第一次夜间紧急集合。

学员们从床上一跃而下,有人拉开窗帘,借着月光迅速穿迷彩服、打背包、带装具,从寝室奔到集合区。

“今晚月色不错,先跑个武装3公里。”清点完人数后,学员张博文本想着赶紧回去补觉,但教导员的一句话让他的“美梦”落空。张博文有些崩溃,他担心自己稀松的背包能否扛住3公里的颠簸。

果不其然,才跑没两圈,张博文背包外的鞋子就掉了一只。跑完后教导员让骨干检查装具,发现大家状况百出:鞋子掉了、被子散了、腰带没扎、水壶没带……

“所有人原地整理装具,再跑个3公里。”教导员命令道。

困倦不堪的张博文数不清跑了多少圈,只听得到呼吸声和脚步声。但回到寝室,卸下背包的他却睡不着了,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暗下决心加紧训练。

就是这样许许多多的“第一次”,让学员看到自己和一名合格军人之间的差距,不断努力奋斗、加快成长。

登战舰、下潜艇、打导弹,微电影里一一闪过的这些画面,让学员鲍冠宇回想起他到部队实践锻炼的经历。

初入潜艇的那一刻,逼仄的空间让鲍冠宇瞬间感受到压迫感——不同功能的房间合并起来使用,3张床位大小的位置竟要供12个人一同休息,穿梭过道时常常要弯着腰……在这种条件下,有时一出任务就是好几个星期。和官兵们的交流中,鲍冠宇不禁想象要是换作自己,该怎样熬过那些艰苦寂寞的时光。

“我在他们身上看到了军人的忠诚和无私,我想自己没有理由不努力奋斗。”回到学校,他更加刻苦地学习和训练,遇到困难也不再逃避,积极向教员和战友请教,成绩突飞猛进。

从初入校园到即将毕业,学员们在一次又一次的体验中学习和收获,这个过程有懵懂、有慌乱、有新奇、有进步。所有这些宝贵的经历如同一座座小小的里程碑,记录和见证着他们前行的脚步。

那些成长的瞬间

步履匆匆的急行军、紧张忙碌的宿营准备、明亮耀眼的信号弹……微电影中,一组航拍镜头再现了学员野外综合训练的场景。

思绪回到大二那年的夏天。搭建帐篷时,学员李硕迅速完成分工任务后在一旁休息。队长看到后对他说:“一个人强不是强,一群人强才是真的强。”当时的李硕还有些不服气,但他仍然听从命令前去帮助战友。

之后,模拟烟雾环境作业在帐篷内展开。李硕所在组进行集体地形判读作业时,一名战友因防毒面具漏气导致呼吸不畅,但他忍着不适坚持到判读完成,最终团队取得优异成绩。过程中大家对战友的担忧,和成绩出来后所有人开心的笑容交织在一起,李硕被激昂的团队精神深深感染。

强行军时,李硕步履轻快、遥遥领先。行至中途,他回望身后,发现有几名战友掉了队。李硕果断走到战友身边,一边帮着拿装具,一边鼓励他们不要放弃。

虽然走在队伍的最后,但那时的李硕不再只想着自己能否拔尖,而是和大家一起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带着这种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他们在这次野外综合训练中被上级表彰。

成长不只是一个人的“修行”,在帮助别人的路上同样会有所收获。影片开头懵懂青涩的新学员,经过历练之后,也逐渐担当起更重的责任。

烈日当头,新训学员在操场上进行队列训练,学员荣承俊站在班指挥位置下达口令。已经汗流浃背、口干舌燥的他有些倦怠,疲于到队伍中间纠正动作。

教导员走进队列,扶正一名新学员的帽子,朝荣承俊喊道:“入伍这么长时间了,帽子都戴不明白,这就是你带的兵吗?”

荣承俊有些无奈和沮丧,心想明明都已经强调过好几遍着装了。训练结束,教导员把他叫到一旁说:“过硬的班长才能带出铁血的兵。”

实干为要,行胜于言。荣承俊想起了自己的新训班长,他不仅自身军容严整,每次出队列操,从帽子到皮鞋,他都细致入微地检查每个人的着装。

相比班长的以身作则,荣承俊意识到自己还有差距。在此后的队列训练中,他都精神饱满、动作利落地给学员示范,高标准、严要求地耐心教导。

后来的新训队列比赛,荣承俊带的班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看到他们的蜕变,荣承俊内心充满喜悦。

“带领、帮助别人的过程,也是自身成长的过程。”观影时,学员石锦峰亦有同感。一步一个脚印走、一棒接着一棒传,团结奋斗、携手共进的路途里,他们遇见了更好的自己。

那些光荣的时刻

“宋明徽!”“到!”“你头脑聪明、幽默风趣,希望你踏实苦干、敢为人先。”“是!”

“李珈旭!”“到!”“你工作积极、处事灵活,希望你雷厉风行、果敢泼辣。”“是!”

……

微电影回溯到入校那年的“空军节”,学员们迎来了属于他们的光荣时刻——授衔仪式。雄壮的音乐声中,队干部用简洁的语言点评激励每一名学员。

那天,学员宋明徽在家人的共同见证下,佩戴上鲜亮的“一道杠”。过往的一幕幕闪过他的脑海:5点半起床叠被子的清晨,顶着烈日练队列的正午,在塑胶跑道挥洒汗水的傍晚,在宿舍瑜伽垫上加练的深夜……日历每翻过一天,他就向一名合格的军人迈进了一步。

授衔仪式结束后,宋明徽5岁的妹妹跑过来对他说:“我以后也要当一名军人!”

“当军人可辛苦啦,你能坚持下来吗?”宋明徽问。同样的问题,妈妈也曾问过他。现在,宋明徽想自己可以回答了——“再辛苦,也值得”。

一张闪闪发光的“集体三等功”奖状出现在大屏幕上。毕业学员掌声热烈,他们都曾为了这个集体倾尽全力。

全员通过理论文化考试、综合体能测试,全国英语、计算机等级测试全员达标,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奖近20项……他们共同取得的优异成绩来之不易。

综合体能3000米跑全员优秀的难度,学员李鑫慧的体会尤为刻骨铭心。从新训开始,长跑就是她最头疼的项目。

大四下学期,每天两眼一睁,李鑫慧就开始抓紧时间备战3000米跑。间歇跑、节奏跑、耐力跑轮番上阵,有氧、无氧、力量训练穿插其中,3天一小测,5天一大测,“魔鬼式”强训持续了几个月。

“砰!”随着一声信号枪响,考核正式开始。

起跑、并道、调整呼吸、迈开步子,李鑫慧的头脑渐渐放空,仿佛偌大的操场只有她一个人。这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考核,而是她与自己的一场较量。

1圈、2圈、3圈……腿越来越重,呼吸越来越难受。李鑫慧感觉她好像与昔日在操场上奋力奔跑的自己一一重合,每当路过她们时,都能够听到一句坚定的“加油”。

“铁血三队,勇者无畏!”当口号响彻操场上空时,李鑫慧知道战友们已经冲过终点,她咬紧牙关,攥紧拳头,大步向前。

“1433!”过度透支体力使李鑫慧大脑麻木、耳鸣不断,但她还是隐约听见了最终成绩。“14分33秒,我优秀了!”欢呼声传来,学员队3000米跑全员优秀的目标实现了。

对学员们来说,微电影记录的最后一个光荣时刻,是填报志愿大会。

“郝东远!”“到!”

“西部战区空军某旅!”“是!”

郝东远永远不会忘记自己写下戍边申请时的那种激动、自豪的心情。

选择毕业后去西藏戍边,是源于电影《冈仁波齐》带给他的触动与震撼。千难万险,笃行必达。这种纯粹的信仰让他对远方心驰神往。带着坚定的信念和一往无前的勇气,他要去追寻属于他的“冈仁波齐”,守边防太平,护万家灯火。

大学四年,学员们答过无数次“到”和“是”。毕业在即,最后一次在校园里喊出这两个字,他们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到”,是军人对使命的誓言,一呼即应,凝聚着忠诚与血性;“是”,是军人对责任的担当,一字千钧,彰显着坚毅与果敢。在一声声“到”和“是”中,学员身上有了军人的样子,融入了军人的品格。

微电影的结尾是一幕长镜头。毕业学员拍摄集体大合照,队干部举着“集体三等功”奖状,学员们眼里有光、笑容灿烂。画面短暂定格后,大家互相挥手、拥抱,而后相继离开。

从五湖四海来,到天南地北去。微电影放映结束了,毕业是分别亦是新的开始,祝愿他们,未来在新的战位上闪耀光芒、绽放青春。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