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斑斑旧信笺 殷殷家国情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郭冬明 肖力民 杨 柳 责任编辑:贺书引 2021-09-02 09:49:51

斑斑旧信笺 殷殷家国情

——解读长征前夕几封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

■中国国防报记者 郭冬明 通讯员 肖力民 杨 柳

总有一种记忆永远难忘,总有一种精神值得铭记。87年前,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红军长征,不仅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而且铸就了彪炳千秋的长征精神。

在这期间,涌现出无数革命先烈。他们为解放事业不怕牺牲、不畏艰险的奉献精神,不仅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绽放着,也在一封封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红色家书中散发着永不磨灭的光芒。

片纸数语千钧重。那一封封红色家书,也许纸张已泛黄,字迹已模糊,但凝结其中的精神依然滚烫感人、力透纸背。

今天,让我们和革命先辈进行一场心灵对话,感受他们以身许国的满腔赤忱。

——编 者

叔侄两地书:洋溢浓浓亲情,饱蘸拳拳家国情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江西省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内,保存着4封长征时期红军战士及家属写的珍贵家书,这些书信是由红军后代欧阳可辉捐赠的。捐赠之前,欧阳家已珍藏了85年。

在这4封家书中,有3封是欧阳洪长在1934年2月、8月、9月写给叔父欧阳荣发的信,1封是叔父写给他却被退回的回信。

欧阳荣发叔台:

不觉离别家中新旧二年了,你前次寄来鞋子一双及纸洋一元我收到了。家中大小人口都平安吧?我身体很好,叔台不必挂念。家中有困难,你要找到乡区负责同志,派人前来做好家中田地。我在前方都很好,过日子没有一点困难。家中要节省经济,送到前方给红军。我们在前方勇敢冲锋消灭敌人,叔台在家中要做宣传鼓动一班青年赤卫队到前线。

欧阳有存

8月30日

欧阳洪长小名叫欧阳有存,自幼父母双亡,由叔父欧阳荣发抚养成人。1932年春,中央苏区开展第一次扩红突击运动时,欧阳洪长的哥哥已结婚生子。才刚成亲的欧阳洪长,极力说服哥哥留家照顾老小,自己参加革命队伍。临行前,欧阳洪长与兄长商量,若不能回来,就把最小的侄子过继到他的名下。

别过新婚的妻子,叩拜养育自己的叔婶,18岁的欧阳洪长随部队走上前线。战火愈烈,思念愈浓,欧阳洪长只能通过书信和家中联络。

1934年8月3日,欧阳荣发给前方的侄子回信,但因为部队已开拔,信件被退回。信中写道:“知你在前方身体强壮,我们阅后心甚畅快……在前方要努力工作,争取革命胜利。”信尾,醒目写着“革命胜利”4个大字。

前线与后方的两地书,洋溢着亲情,饱蘸着家国情。侄让叔信党,叔让侄事党。

其实,第二封家书是在惨烈的筠门岭保卫战之后写下的,但欧阳洪长只字未提战场上的浴血奋战,仅以一句“我们在前方勇敢冲锋消灭敌人”概括。

后来,再也没有收到欧阳洪长的来信。

80多年来,每一封家书都被完整地放在原装的牛皮纸信封里。信封正面,盖有“红军家属免贴邮票”的印章;反面,“红军家书不可遗失”的字样和邮戳清晰可辨。

“这些家书是红军战士坚强革命斗志的见证,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2019年,欧阳洪长的侄子欧阳可辉把家书复印了数十份,送给直系亲属人手一份。6月14日那天,他把家族珍藏了85年的4封家书,捐给了当地纪念馆。

致母亲书:舍小家为大家,以一人之苦换万人之甜

“路迢迢,秋风凉。敌重重,军情忙。红军夜渡于都河,跨过五岭抢湘江……”每每唱到《突破封锁线》,江西省于都县长征源合唱团成员易克美眼里都忍不住闪动泪花。

她的小爷爷易冠美,就是牺牲在第五次反“围剿”的战场上。1933年,易冠美参军时,还不满18岁。当时,参加革命的兄长易鸿兴,已被国民党反动派残酷杀害。

抱着为兄完成革命遗愿的信念,易冠美走上了前线,成为中国工农红军少共国际师的一名战士,并于1934年先后写了4封信寄回家。从那时起,易冠美的信成了家人的精神寄托。遗憾的是,家里收到第4封信后,易冠美便杳无音讯,家人等到的却是一张烈士证书。

“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望您要保养自己的身体,使体质日益强健,才有精神来维持家务”“家中望大人要努力耕种,多种杂粮,支援前方粮食”“我在前方要粉碎敌人五次‘围剿’,争取革命首先胜利”……

这4封写于1934年的家书,提到他所在的部队前往江西广昌进行第五次反“围剿”战斗,先后转战宁都、瑞金、石城等地。8月初,部队开赴福建永安一带。

这些泛黄的信纸,因摩挲过多已致边角受损。它们浸润了太多泪水,寄托着家人的思念。

“努力耕种,多种杂粮,支援前方”是易冠美向家人提到最多的一句话。他请母亲一方面保养身体,一方面努力耕种。因为只有体质强健,才有精神维持家务,才能多种杂粮支援前方。

舍小家为大家,以一人之苦换万人之甜,87年前这位红军战士的精神让人感动。

香火延续,精神赓续。

小时候,易克美经常看到奶奶从太奶奶用过的旧柜子里,小心翼翼地拿出铁盒里的几张纸,带她一起读易冠美写给“母亲大人”的家书。“家中望大人要努力耕种,多种杂粮,支援前方粮食”“我在前方要粉碎敌人五次‘围剿’,争取革命首先胜利”,对这两句话,她记得特别清楚。

父亲去世后,铁盒子传给了易克美。锈迹斑斑的铁盒子已腐蚀穿孔,4封家书也残缺不全。闲暇时间,易克美会打开铁盒子,向子女们读一读这几封承载血火记忆的红色家书。她总说:“这是传了几代人的宝贝,是我们家最宝贵的一笔财富。”

致双亲书:满载对胜利的渴望,述说必胜的信念

于都县新陂乡觉村,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红军村。在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时期,这个只有几百人的小村,一天之内有70余名青壮年入伍当红军。

走进村史馆,一张头戴棉帽、身穿棉衣红军战士的黑白照片,格外引人注目。62岁的管理员汤万华介绍说,这位红军是他的二伯,名叫汤升昌。

汤升昌自1931年参加红军后,就再也没有回过家。听说有几次就在觉村附近作战,汤升昌也没顾得上回来看一眼。在战火硝烟的年代,汤升昌通过书信和家中保持联系。

双亲大人:

对于时别家中有己(两)年之久,不知家中情形如何?望你家中有困难情(请)当地政府帮助。我在前方非常欢喜,关于现我在三军团五师十五团团部机关连工作,身体非常强健,望你双亲大人不必挂念。你在家自己保养身体为贵,面德(免得)我在外挂念。

现我对目前战争,我们要粉碎敌人五次“围剿”。第一部(步)计划,我们英勇红军得到初部(步)胜利,国民党蒋介石想整死没办法。第二部(步)计划乌龟壳子炮垒政策,欺骗我们劳苦工农。我们英勇红军很有把握的和计划胜利归于我们。我们英勇红军容易得到全部胜利……

汤升昌

9月24日

写下这封家书时,汤升昌已担任团部机关连副连长。问候之余,汤升昌还告诉了家人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的两步计划。字里行间,满载对胜利的渴望,述说着英勇红军必胜的信念。

当年收到这封信时,汤升昌的父母十分高兴:“跟着共产党就是好,总是打胜仗。以前在家里吃不饱,身体弱得很。现在身体非常强健,真是好啊!”

汤升昌念过私塾,有些文化,打仗也非常勇敢,当营长时身负重伤,被送到后方医院,家里人都十分担心。听说在前后15年的战斗生涯中,汤升昌身经百余次战斗,3次负伤,落下三等伤残。

1946年,汤升昌在东北转入地方武装,任黑龙江省合江警卫团团长、集贤县独立团团长。1946年10月25日,汤升昌率部清剿土匪时牺牲。

汤升昌牺牲了,只给家人留了一封家书作为留念。自幼听着二伯英勇事迹长大,汤万华也萌生了保家卫国的信念。汤万华20岁参军,在部队服役5年,3次荣立个人三等功。

退伍返乡后,汤万华于2007年率先在村里承包了10亩山地种植脐橙。随着种植技术日益成熟,汤万华所种植的脐橙面积现扩大到28亩。汤万华说,每当遇到困难或挫折,二伯的家书就会给他力量,激励他前行。

近些年,村里的文化建设也跟了上来,建起了觉村红军烈士纪念碑,还成立了村史馆。汤万华决定把这封珍贵的家书拿出来,捐给村史馆,并担任起了管理员。

致妻子书:饱含思念的无字书,也是一封“绝命书”

闲暇时间,于都县贡江镇古田村村民钟洪德经常会到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转转。有时,遇到前来参观的旅游团,钟洪德还会热心地当起讲解员,讲述爷爷钟凌椿的英勇事迹。

1933年秋,国民党反动派大举进攻中央苏区,中央红军面临更加残酷的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作为家中独子的钟凌椿,挥泪告别妻子和未满百天的儿子,报名参加了红军。

谁也没想到,此次分别竟是永别。硝烟弥漫,战事繁忙,尽管钟凌椿牵挂着家人,却只能通过书信来表达思念。

“亲爱的妹妹呀,关于我这次来前方当光荣红军不觉分别三月余久。谅想你,妹在家里身体平好吧?以及儿女均各平安好?你在家要勤俭治家,耐苦忍劳,带养儿女,不要发生个别意。现下我粗身平安,以及对工作亦得生活,只望你在家里千万要落意,不要挂念我……”

这是1934年钟凌椿被编入红22师时,给妻子余章女写的第一封信,信的开头便是“来前方当光荣红军”,信中丝毫不提战斗的残酷,只告诉妻子“粗身平安”,叮嘱她“不要让他分心,不要挂念他”“勤俭治家,耐苦忍劳,带养儿女”。

钟凌椿在第二封信中写道,如果信纸上方有4个红圈圈,就表明接下来要参加一场恶战,也许这就是最后一封信了。

确实,余章女收到第二封信后没过多久便收到一封画着4个红圈圈的信,一封饱含着对妻儿思念的无字书,也是一封“绝命书”。

那是1934年4月,红22师在南线抵挡国民党3个师的疯狂进攻,筠门岭保卫战中红22师折损过半,那正是钟凌椿所在的部队。4月21日筠门岭失守,从此,钟凌椿便杳无音信。

钟凌椿走了,留给余章女无尽的思念。在几十年的时间里,钟凌椿的那几封家书,成了余章女最大的精神寄托。

几十年来,她完成了“光荣红军”交代的“勤俭治家,耐苦忍劳,带养儿女”的任务;

几十年来,她靠着做香烛、帮人操办红白喜事、用灯草给幼儿治病的3门手艺,把家经营得井井有条;

几十年来,每逢重要节日,她都会向后代传诵“光荣红军”的家书,为了缅怀先辈,更为了传承先辈精神……

2003年,93岁的余章女把珍藏了69年的家书传给了儿女,并嘱咐他们:这几份家书是钟家的传家宝,任何时候都不能丢,不能忘。

如今,这几封家书传到了钟洪德手中。他说:“这些家书字字凝血、句句深情,书写了爷爷‘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铮铮誓言。作为钟家人,就要时常翻看这些红色家书,将红色精神融入我们的血脉。”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