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型关烈士陵园。资料照片
平型关大捷乔沟主战场旧址。资料照片
又是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将至,选了一个雨后初晴的日子,笔者重访了山西省灵丘县的平型关烈士陵园。去陵园的路途并不远,它就位于唐河北岸,从县城出发,驱车十几分钟就到。
这座烈士陵园,是为了缅怀平型关大捷和抗日战争期间在灵丘抗日战场上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而修建的。1962年7月始,灵丘县调集全县的能工巧匠历时三年建设,于1965年9月25日竣工。烈士陵园修建期间,灵丘县发动群众,将平型关大捷中牺牲的埋葬在乔沟、驿马岭、冉庄一带的烈士遗骨,以及在抗战时期各个战斗中牺牲的烈士遗骨迁回了烈士陵园。这里,安葬着556位平型关大捷及抗日战争时期牺牲的烈士遗骨,其中平型关大捷牺牲的烈士264位。
平型关烈士陵园是山西省晋北地区规模最大的烈士陵园。1987年10月20日,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列为山西省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2001年,杨成武将军为烈士陵园题写园名——平型关烈士陵园。2009年,该陵园被公布为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5年8月24日,国务院公布“平型关烈士陵园”为第二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之一。2016年12月,平型关烈士陵园入选《全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名录》。
走进园内,只见松柏掩映下的烈士陵园庄严肃穆,白色的墓丘与纪念碑静静地矗立着。80余年的风雨洗礼,当年的战场风貌不再,但站在这里,空气中依然嗅得到当年那场战斗的悲壮气息。英烈古关血溅处,凛然正气慑敌魂。多年来,我们纪念胜利,更缅怀英烈,平型关大捷中英勇牺牲的烈士们,也成为我们民族永远的记忆。墓碑上,一个个熟悉的名字,他们的英雄事迹曾在革命老前辈的回忆录或者访谈录中出现过。他们中,有“猛子”连长奋战群敌的故事,更有“英雄喋血老爷庙”“秦二愣视死如归”“‘麻排长’勇捣敌营”等撼动人心的传奇。
八路军第115师第343旅第685团第2营第5连的“猛子”连长真名叫曾贤生,因作战勇猛被战友们称作“猛子”。 第5连是南昌起义后随朱德上井冈山的老红军连队。在闽西革命根据地时曾贤生是刘亚楼同志的警卫员。当年平型关战斗中,按照师首长的作战部署,杨得志的第685团埋伏在乔沟西侧关沟与辛庄之间公路两侧的丘陵山地上,负责截击日军的先头部队。第2营第5连埋伏在最西端,任务是截断日军前进的道路,不能放过一个敌人。否则让敌军的先头部队与已在长城脚下东跑池地区的日军汇合,就打乱了我军平型关伏击战的作战计划。
为了打好八路军出师抗日第一仗,战斗开始前,曾贤生就挑选出20名骁勇善战的战士,每人配备一把大刀,作为冲锋陷阵的突击队。
战斗打响后,战士们看着钻进包围圈的敌人,兴奋得像看见猎物的豹子一样,只等着一声令下,扑向猎物。
团长下达攻击命令后,第5连的步枪、机枪一齐向最先进入伏击圈的日军车队开火,并甩出一批手榴弹,顿时敌人20多辆汽车被炸毁在公路上,几十名敌人被炸伤,其余的敌人跳下汽车在一名军官的指挥下进行反击。眼看时机成熟,“猛子”连长拔出大刀怒吼一声:“大刀队,上!”顷刻间,20名大刀队员如猛虎一般冲入敌群,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杀。只见得刀光闪处,敌人鬼哭狼嚎,第5连的其余战士也冲上公路加入肉搏战。
“猛子”连长冲到公路上,大刀一晃,一名敌人应声倒地。他从受伤的敌人手中夺过一支带着刺刀的三八式步枪,冲入敌群拼杀起来。几名敌人将他包围起来,嘴里“嗷嗷”叫着围着转,连长大吼一声,左右连刺,刺倒了两名敌人。他刚抹了一把脸上带血的汗水,后面又有3名敌人端着刺刀向他逼近,曾贤生临危不惧,一咬牙拨开敌人的刺刀,猛地一下刺倒了右边的敌人,反手又把刺刀扎进了左边敌人的胸膛。第3个敌人闪到他的身后准备偷袭,机警的“猛子”连长急忙猫腰转身,正要向敌人刺去,不料因身上多处受伤,脚未站稳摔倒在地,被敌人趁机刺中小腹,鲜血泉涌,瞬间浸透了军装。他凭着坚强的意志和惊人的毅力,忍着剧痛,挣扎着站了起来,要与敌人血拼到底。这时,又有五六个敌人向他包抄过来,等敌人靠近他时,他毅然拉响了身上仅有的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连长的壮举鼓舞了第5连的其他战士,指导员杨俊生不顾自己身负重伤,指挥战士们继续与敌人拼杀。排长牺牲了,班长主动接替指挥,班长牺牲了,老战士带领大家往前冲……
经过3个多小时的血战,第5连将阵地前近百名敌人全部消灭,没有放过一车一卒,光荣地完成了阻击任务。但是第5连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全连3个排近150人,战斗结束时,包括炊事员在内只剩下了30人。
平型关大捷后,八路军第115师第343旅的政治部和司令部颁发给战功卓著的第685团第2营第5连 “平型关大战突击连”的奖旗。
“英雄喋血老爷庙”,讲述的是八路军第686团第3营第9连的战斗事迹。在平型关大捷的乔沟伏击战中,被围困在公路西段的日军抢先占领了老爷庙高地,并居高临下向沟底公路上的我军发起攻击,对我军造成很大的威胁。第3营为夺回高地,与日军展开了惨烈的白刃战。营长邓克明身负重伤,但他仍然不下火线,大喊着:“12连跟我冲,誓死夺回老爷庙!”转眼间,冲上了老爷庙北侧制高点,边射击边向老爷庙顽敌冲击。隐蔽在山坡上的第9连战士们,冲锋号一响,从10多米高的悬崖上纵身而跃,猛虎般扑向敌人。连长刘炳才高声喊道:“同志们,靠我们打近战、夜战的老传统,用刺刀、手榴弹和鬼子干!”在第10连、第11连火力掩护下,第9连官兵冲上公路,将大批手榴弹掷向敌群,随着爆炸声,敌人军车上的物资碎片飞向空中,敌人成群地倒下。未死的敌人,有的端着枪,有的挥舞着战刀,向我方扑来,双方展开了肉搏战。敌人一个个倒下去了,第9连也伤亡惨重,但官兵们继续顽强地与敌拼杀,前面的战友倒下了,后面的战士更加勇猛地冲上来。没有子弹就用刺刀,刺刀断了就用枪托,枪托断了就和敌人抱成一团扭打。第3排赵排长身上多处负伤,当他用刺刀连续刺死两名日军后,一个日军军官突然把指挥刀刺进他的腹部,他拼着一口气迅速将刺刀刺入了敌人的前胸,最后咬着敌人的耳朵与敌同归于尽。
战斗到最后,第9连干部全部牺牲,全连只剩下十几人仍在坚持战斗。在第685团、第687团的配合下,经过3个多小时的血战,终将老爷庙地区的400多名敌人全部歼灭。
“秦二愣视死如归”,讲述的是八路军第687团第9连第2排排长秦二愣的战斗事迹。当年的战斗中,日军步兵和辎重车队基本进入乔沟后,埋伏在乔沟东出口的第687团第3营向沟内敌人发动了猛烈攻击,截断了日军退路。敌人队伍被打乱后,沟内40余名日军冲上沟口西北山地,占据山包向我军射击。第9连向敌人反击,第2排排长秦二愣带领13名战士冲上去,炸掉了敌人的一挺重机枪,他又扔出一颗手榴弹,炸死炸伤五六名敌人,然后冲上去同敌人展开了肉搏战,连续刺倒了两名敌人。这时,有四名敌人“嗷嗷”叫着向他扑上来,四把刺刀在他的前胸后背闪动着,可他面不改色,转着圈抵挡着敌人的刺刀。当他拨开前面的两把刺刀,后面敌人的刺刀猛地刺进了他的腰部,他痛苦地皱了一下眉头。紧接着,他用尽全部的力气,侧身猛地还了敌人一刺刀,这才摇摆着身躯同敌人一起倒在了地上,英勇的秦二愣排长牺牲了!
平型关战斗中,杨成武率独立团在驿马岭成功地阻击涞源方向的增援日军,保障了师主力乔沟伏击战的顺利进行。因此,在驿马岭阻击战中也有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这在杨成武将军的回忆录中有不少描述片段。
“醴陵拐子”张德仁是独立团第1营第1连连长,湖南醴陵人。他不但不拐,还有一双快腿,爬山涉水总走在别人前头。他个子不高,非常机灵,活泼好动,爱和同志们开玩笑。别人常常对付不了他的那股子“刁劲”,就戏称他“醴陵拐子”。驿马岭阻击战中,日军占据有利地形和火力优势顽抗,使得第1营负责的正面阻击战打得十分艰苦。为了钳制敌人,张德仁从第1连阵地忽然站起,挥动着驳壳枪率领战士们冲锋,他健步如飞,帽子都跑掉了。半道上,他把驳壳枪往腰上一插,弯腰顺手拾起敌人尸体旁的一支三八枪,打开枪刺,领着战士们高呼着“杀啊!”迅猛地冲入敌群,与敌人展开了肉搏战。刹那间,刀光闪处,血肉横飞……很快,公路上的敌人被消灭了。张德仁从倒毙的敌人手里换了一支枪,抬手擦了擦脸上的血水,沙哑着嗓子吼道:“上啊!”又朝隘口冲去。他像只松鼠一样,又蹦又跳,紧追着溃退之敌,一股劲地往山上冲,敌人的火力根本无法阻拦。不料他冲到半山腰时,隘口两翼突然喷出七八条机枪火舌,张德仁同志身子晃了晃倒下了,他身后的十几名战士也纷纷中弹牺牲。
“麻排长”是独立团第1营第2连第1排排长,因脸上的麻子被战友们称作“麻排长”,至今也不知道他的真实姓名。当年的战斗中,第2连奉命从左翼冲击,第1排的“麻排长”带领战士们秘密地攀上一座悬崖,发现隘口东侧的一个山洼里密密麻麻地支满了帐篷,有几百名日军正在吃干粮。“麻排长”明知敌众我寡,但为了多消灭敌人,配合正面阻击的营主力,破坏日军的增援计划,他大胆地决定冲进敌营。他和战士们向敌群甩出一批手榴弹,炸得敌营大乱,几十名敌人被炸死炸伤。紧接着“麻排长”和战士们跳下隘口,扑入混乱的敌群,和敌人拼起刺刀来。但因寡不敌众,第1排战士们陷入了敌人的重重包围之中。“麻排长”腹部和腿上多处负伤,仍和战士们死战不退,结果大部牺牲,只有几个战士带伤撤下来。在“麻排长”和第1排战士与敌人混战之际,杨成武团长指挥第1营、第3营从南北两侧向隘口敌人发动攻击,敌军指挥官摸不清我军有多少兵力,无心恋战,丢下300多具尸体向涞源方向溃逃而去。
平型关大捷在抗日战争史上意义重大,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八路军出师抗日,首战大捷。胜利是辉煌的,更是来之不易的。在当年这场战斗中,600多名八路军将士英勇牺牲或光荣负伤,其中200多位长眠在了这片土地上。然而,由于战争年代条件所限,英雄的故事无法一一赘述,有些无名英雄如何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至今也无人知晓。
今天,战火硝烟早已散去,但是当我们翻开14年厚重的抗战历史,总是会一次次被革命先烈为民族独立解放而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动。什么是伟大抗战精神?82年前在平型关战斗过的英雄们已经用生命与鲜血作了最好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