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域征战情愈坚,一名志愿军战士眼中的战地中秋节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余龙兵 李 江 责任编辑:王粲 2023-09-24 08:54:43

战地中秋

■余龙兵  李  江

1953年中秋节,志愿军战士少康用生动细腻的笔触记录了他在抗美援朝战场过中秋节的情形,寄给远在祖国的二弟邵尔钧。

少康,原名邵尔谦,后来改叫少康、邵亢。1949年,他参军入伍,在文工队担任文艺骨干,1950年10月入朝作战,1953年10月归国。

“尔钧同志,你没有来过朝鲜,你知道朝鲜秋天的景象吗?它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山间的田野里一片金黄,大豆生长在密密的高粱林里,谷穗低下头来。野桃子黄了、山葡萄紫了,栗子、胡桃、山丁子、软枣、酸枣都熟了。你知道朝鲜人民是怎样过中秋节的吗?他们都把碗擦得干干净净,在今天做上一顿好吃的,一家老少,到山顶祖坟前祭奠。一年来,春耕夏锄,在敌机轰炸和破坏下,战胜了一切困难,现要收获了。我想,战争停下来,他们会很快地恢复战前的生活而一天天地向上,战争要是打下去,朝鲜人民一定能够取得最后胜利!”

入朝作战初期,出于保密要求,少康有段时间没有给家人写信。母亲以为少康已牺牲,一度捧着他的照片悲痛欲绝。

待战局稳定下来,少康给家人写了这封信。信中,为使家人安心,少康用生动细腻的文字,描绘了朝鲜即将丰收的秋天。“那风从山岭上掠下来,吹落了乔木的黄叶,吹得高粱叶沙沙地响,吹到冲积平原上翻起一阵金光的稻浪,却吹不醒那沉睡的谷穗,它左摇右摆,决不把头抬。”

虽然身处艰苦卓绝的战场,但少康有着精神上的超脱和乐观,通过一草一木,发现了这片土地另一番美好。让朝鲜人民拥有这样美好的秋天,也是他战斗的意义所在。

少康在向家人讲述朝鲜人民是如何过中秋时,写道:“他们穿着很白的衣服,吃着麦芽糖,喝着米酒……”他为朝鲜人民即将丰收而高兴,为自己坚守在这里,能够看到这丰收的画面而高兴。

少康还向家人讲述了他印象深刻的中秋场景。1951年中秋,部队向前移动,少康受领转运物资的任务。当汽车经过谷山时,遭遇敌机扫射,“路被炸得坎坷不平,天空上悬挂起几十个照明弹,再加上皎洁的月光,地上有一颗针都能看见,公路两旁的高射机枪和高射炮,向天上交织成一片火网”。在这样危险的激烈交战中,少康在车上颠簸得坐不稳,还是抬着发酸的脖子看着天上的飞机,盼着自己能看见高射机枪和高射炮打落敌机,看见敌机拖着一条火红的尾巴从天而降……

1952年,少康所谓“有意思的中秋节”,是月亮照在静静的阵地上空,即将参加反击战的他,已经三天四夜没睡了。为了能在单人掩体内睡个好觉,打场胜仗,他冒着敌人的冷炮,在野地里割荒草,铺在单人掩体内,开始养精蓄锐。这个中秋节,渴望胜利的少康感叹“这是激战前夕恐怖的寂静”“正是月圆夜战的好时候”。

信的最后,少康询问了弟弟尔钧的恋爱情况。他叮嘱弟弟,不要听信家庭的话,要看对方是否思想进步。他还告诉父母,作为阵地上的文艺工作者,他在用文艺武器揭露敌人的残暴无能,鼓舞振奋军心士气,并且接二连三“打胜仗”。写下这一段文字的少康,是自豪骄傲的。他把这份情感,分享给远在祖国的亲人,告诉他们“这片肥沃的土壤正孕育着希望”。

每逢佳节倍思亲,异域征战情愈坚。望着头顶圆月,少康用充满浪漫和诗意的文字,在家书中写下对祖国和朝鲜人民真挚的爱和对家人真切的思念。透过这些感人至深的文字,我们能够感受到这位年轻的志愿军战士,在面对生与死的考验时,表现出的乐观昂扬、义无反顾的精神风貌。

(本文相关资料由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提供)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