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372潜艇背后的精神底色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陈国全 段江山 孙伟帅 吴奔   责任编辑:焦国庆 2018-11-21 08:54:47

372潜艇的精神底色

■解放军报记者 陈国全 段江山 中国军网记者 孙伟帅 通讯员 吴 奔

372潜艇起航出港,向着目标海域隐秘进发。

372潜艇破浪前行。

睡在372潜艇狭窄的舱室内,电工技师陈祖军腰疼的老毛病又犯了。

看到师傅陈祖军饱受病痛折磨,上等兵黄跃龙眼神里流露出的除了心疼,更多是崇拜。

2014年的一次战备拉动,372潜艇遭遇严重“掉深”险情,快速逼近潜深极限。危急时刻,陈祖军和战友朱召伟、毛雪刚3人瞬间作出反应,毅然断绝了自己“后路”,封闭主机舱进行堵漏……

在那次“掉深”险情的生死关头,全艇官兵临危不惧,舍生忘死成功排险,使潜艇成功上浮,避免了一起艇毁人亡的重大灾难,创造了我国乃至世界潜艇史上的奇迹。为此,该艇队受到习主席的高度赞扬,荣立一等功,并成为全国重大典型,事迹被各大媒体争相报道。

这是372潜艇的“高光”时刻。几年过去了,如今回望那一时刻并找寻这艘传奇潜艇的蛛丝马迹,人们发现,372潜艇仿佛从媒体的视野里悄然“消失”了。

相比于“高光”时刻,陈祖军似乎更习惯这种“消失”的状态。“不要问我在哪里,问我也不能告诉你;你说你听不到我的豪言壮语,我只能告诉你我在大洋下向你敬礼……”陈祖军喜欢这首潜艇兵的歌,认为“真正写出了他们战斗的状态,以及发自内心的自豪”。

在许多不为人知的平淡日子里,陈祖军带着徒弟黄跃龙反复检查着各项设备和管线,时不时提一两个问题。黄跃龙的回答稍有迟疑,他就不厌其烦地再讲一遍。

一对对老兵师傅与新兵徒弟的平淡日常,或许正是372潜艇精神底色的真实注脚。

那些“高光”时刻的背后,是日复一日平凡的坚守与养成

英雄应该是什么形象?

“高大、伟岸,甚至有点帅气……”几年前,轮机兵黄坤宇第一次站在潜艇靠泊的码头,看着英雄的372潜艇缓缓靠近,他心里充满了对那次成功处置“掉深”险情的英雄艇员的想象。想到自己即将加入这一英雄群体,他心中既忐忑又期待。

372潜艇靠港后,黄坤宇钻进这艘英雄潜艇,第一次见到了新闻报道中写到的那些英雄的身影。他看到一级军士长、柴油机技师周军生正蹲在舱室内擦拭设备,二级军士长、舱段技师练士才在刷厕所……

老兵们满身油污的身影,跟黄坤宇想象中的英雄形象不太一样,却又好像是最真实的出场。

舵信专业下士刘学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这个细节——那次舵信技师赵满星讲完当年的遇险经历后,还没等他们这些新兵从崇拜的情绪里缓过神,就蹲到甲板上操作打磨机开始作业了……

接受采访的时候,刘学沉思好久,几乎字斟句酌地说:“在372潜艇,你不能仅仅理解老兵们那种冲破生死线的艰险,还要真正理解他们日复一日坚守平凡岗位的这种融入骨子里的养成。”

“高光”时刻与平凡时刻的无缝衔接,英雄形象与凡人状态的自然切换,这些看似相互冲突的特质都集中在潜艇官兵的身上。对于他们来说,“高光”时刻只是特例,默默无闻才是常态。

翻开潜艇部队60多年的历史,记者发现,相对于其他军兵种部队,关于潜艇官兵的报道少之又少。他们的职责是隐秘潜行,他们的形象也长久地不为人所知。

2013年底,海军某潜艇基地官兵群体也经历了“高光”时刻。这支核潜艇部队组建40多年,才首次成规模地接受媒体的采访和报道,向公众揭开了核潜艇部队神秘面纱的一角。

正是这种默默无闻的常态,使得潜艇兵面对外界的目光格外淡定。

当年,在372潜艇被各大媒体轮番宣传报道的“高光”时刻,本来默默无闻的潜艇官兵突然处在聚光灯下,头脑却保持了难得的清醒——“从零开始,荣誉只属于过去”。

一如十几年前,这些潜艇老兵被支队派去接收372潜艇的时候,没有盛大的仪式,没有任何公开的报道。他们面对全面升级换代的装备系统,从零起步开始了艰苦的学习过程,随时准备驾艇隐秘出海。

当时,年轻的柴油机专业兵周军生作为首批艇员之一,每天跟着老班长钻舱室、摸管线、学装备;电工专业兵陈祖军起早贪黑学技术理论和实操技能,上岗不到3个月,就记下4本电工知识笔记,绘出60多张电工图纸……

在这个艇队一代又一代艇员的接续努力下,372潜艇入列1年就形成战斗力,2年执行远航任务,出色完成备战远航、雷弹实射等重大军事任务,活动范围、下潜深度等连续实现新突破,先后创造了海军常规潜艇战备训练14个第一。

即便没有那次成功处置“掉深”险情的英勇表现,372潜艇的“战绩”也足够耀眼,但老兵们始终坚守了“从零开始”的平淡。这种踏实作风,正是潜艇部队由小而大、从弱到强的内在秘诀。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