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继二万五千里长征之后,人民军队又一次艰苦卓绝的行军——
75年前的那个春天,原第18军官兵闻令而动,从四川乐山出发,踏上进军西藏的漫漫征途。官兵“一面进军、一面修路”,翻越一座座飞鸟难以飞过的雪山,涉过数条冰河,挺进西藏。从此,五星红旗在雪域高原迎风飘扬……
牛文海、路晨、彭家英、闫秉章、刘广润——今天,让我们来认识5位原第18军进藏老兵,随他们的思绪穿越时空,感受缺氧的雪山、断粮的荒原、野蜂盘踞的绝壁。
听!那里回荡着他们铿锵有力的英雄誓言!
——编 者
原第18军官兵进藏途中行经荒原。
原第18军官兵进藏途中遇到河流,将汽车拆卸开渡河。资料图片
雪域高原回荡英雄誓言
——走近5位原第18军进藏老兵
■刘佳威 中国军网记者 李师琪 韩欣妍
牛文海——
一切听从党安排
原第18军进藏老兵牛文海。受访者供图
1950年1月的一个清晨,四川眉山格外寒冷。第18军52师战士牛文海蹲在太和镇一处空地上,摩挲着刚领到的步枪。
当听到“第18军主力集结乐山、丹棱地区整训待命”的命令时,这个来自安徽临泉的年轻人眼睛亮了:“往南走气候更好、物产更丰富,我们很期待。”然而,不久后又传来“第18军进军西藏”的消息。
由富庶的川南突然改去寒冷的西藏,大家一时转不过弯来。“同志们,你们看看地图!”指着布满红蓝箭头的地图,连长高声说:“西藏是祖国大陆最后一块还没有解放的地方。为了那里的同胞,我们要坚决完成任务……”
后来,牛文海获悉了一段令他铭记终生的对话——
“今天谈话凭党性。”
“一切听从党安排!”
这是党中央指示西南局承担进藏任务后,时任西南局第一书记、西南军区政委邓小平与第18军军长张国华的对话。那句“一切听从党安排”,猛烈撞击着牛文海的心灵。
1950年2月,乐山夹江的一个训练场上尘土飞扬。为做好进藏准备,师部要求大家每天负重20公斤跑10公里。牛文海绑着沙袋的腿像灌了铅,但他依然拼尽全力,一次次冲在队伍前头。“飞毛腿,露一手!”训练间隙,战友们的一句喊话,让牛文海甩掉沙袋向前冲,却在中途踉跄跌倒。卫生员跑来包扎,发现他的脚底早已磨出硕大的血泡。
3月初,第18军在乐山举行进军西藏誓师大会。军长张国华、政委谭冠三发出铿锵誓言:不管有多大艰难险阻,不惜献出一切乃至生命,誓死完成进军任务!全体官兵庄严宣誓:坚决把五星红旗插上喜马拉雅山,让幸福的花朵开遍全西藏!
不久后,牛文海和战友们开启“一步三喘上高山,辗转负重四千里,练成钢筋铁脚仙”的征途。
路晨——
我们要吃大苦耐大劳
原第18军进藏老兵路晨。受访者供图
进藏路上,一山更比一山高。当路晨随部队挺进海拔6168米的雀儿山时,高寒缺氧像蟒蛇缠绕,让人窒息。
路晨至今记得一场大雪过后,炊事班长老赵蹲在避风处喘息的模样。他双手插进雪地,胸膛剧烈起伏却吸不进足够的氧气。强烈的高原反应让他咳出粉红色的血沫,血沫很快冻成了冰。
缺氧带来的痛苦,在队伍中不断蔓延。一日放晴,正在筑路的路晨发现工地角落蜷缩着3名战友。他们昏倒在雪地上,嘴唇发青。
“快抬担架!”路晨连忙呼喊。战友们轮流用体温温暖他们,但他们的身体却越来越凉。
“困难如影随形,但我们要吃大苦耐大劳。”路晨说,没有吃苦耐劳的革命精神,修建甘孜机场是撑不下来的。机场跑道需要用石头铺垫,石头从大到小要铺好几层,最上面一层的石子约有核桃大小。这些石子从哪里来?没有碎石机,全靠手砸。
在当时“四周没遮拦,头顶烈日晒,倾盆大雨打,凛冽寒风吹”的条件下,官兵要铆在工地上,手持重重的铁锤,按标准每人每天砸一立方石块,并且连砸几个月,这无疑是一场严峻挑战。许多官兵手掌磨出血泡,脖子不能打弯,腰杆直不起来,“收工回来就跟瘫了一样”。
参加施工的女兵们纷纷把长发剪成短发。风吹日晒,她们的脸不仅晒黑了,还脱了皮。有的年轻女兵不愿照镜子,干脆把镜子都摔了。
采访中,路晨动容地说起当时几句有名的口号:“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
这些如今全军官兵耳熟能详的口号,由第18军官兵首次叫响。
彭家英——
完成战友未竟事业
原第18军进藏老兵彭家英。受访者供图
1951年6月的一个深夜,彭家英静静躺在一片废墟中。
那夜的大雨,导致她和9名战友所睡的简易窑洞垮塌。当时的窑洞,上面盖的第一层是松枝,第二层是草皮,第三层是泥土。夜里经常下雨,窑洞顶棚撑不住,她们住进去仅仅5天后便出现垮塌。
树枝、草皮和泥巴混在一起,劈头盖脸向她们砸来。由于高原氧气稀薄,油灯点不着,手电筒又很少,救援进度十分缓慢。彭家英的右手被压麻,黑暗中她觉得自己应该活不成了。但作为班长,她又迫切地想知道身旁的战友怎么样了。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彭家英突然听见指导员嘶哑的喊声:“先救不露头的,扒左边!”战友们冒着大雨展开救援,不敢用坚硬的工具,而是徒手扒开泥土。
听到呼喊的彭家英,虚弱地应了一声,第一个被救出来。刚露出头部,她就用力说道:“两边都有人,赶快扒!”
废墟之下的战友们陆续被发现。4名女兵被发现时均已昏迷,尽管卫生员努力抢救,还是没能挽救她们的生命。
天光初现,彭家英看清4名战友带着泥土的遗体。她用手指颤抖着抚过战友的眼睛,紧闭双眼的她们好像只是安稳地睡着了。
这是昨天还与她一起战斗的姐妹啊!彭家英泪如雨下,一旁的指导员一把抓下军帽,一声不吭转身蹲下,擦拭着眼中的泪花。
伤势刚有好转,彭家英和其他几名幸存战友执意回到施工一线。挖土方、砸石头,把“战士双手改天地”刻在钢钎上的她们,心里都攒着一股劲:一定要帮牺牲战友完成未竟事业。
闫秉章——
争做绝壁上的“岩羊”
原第18军进藏老兵闫秉章。受访者供图
执行修路任务的官兵,常年住在垫上树枝的湿地或雪地上。他们搭建的帐篷,常常被雨雪压倒。
闫秉章永远记得那一夜:他们刚在雀儿山的冰川上扎好帐篷,就遇到暴风雪,吹得帐篷支架吱呀作响,好几顶帐篷被掀翻。闫秉章和战友们蜷缩在树枝垫成的“床铺”上,听着冰凌断裂的咔嚓声,互相调侃:“咱们睡的是‘钢丝床’,住的是‘水晶宫’……”
凭借大无畏的革命乐观精神,闫秉章和战友们冒着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坚持开展爆破作业。悬崖绝壁没有下脚的地方,大家只好把绳子拴在腰间,悬在半空打炮眼。
特等功臣王洪才,给闫秉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部队在一处石崖施工时,需探测爆破立足点。自告奋勇的王洪才,将长绳一头拴在崖顶的大树上,另一头拴在腰间。只见他像岩羊一般贴在绝壁上,小心地向下探测。当滑至崖下约30米处时,从岩缝中涌出的野蜂,突然将他包围。
“抓紧绳子!”战友们的喊声被狂风撕碎。王洪才的眼睛被风刮得充血,疼得他不停往下坠。他迅速镇静下来,随绳子的晃动一脚踏在一处约30厘米宽的石坎上。
后来部队爆破这座石崖时,就把这个小石坎作为一处立足点。以王洪才为榜样,官兵勇敢作业,争做绝壁上的“岩羊”。
刘广润——
先遣部队要做榜样
原第18军进藏老兵刘广润。受访者供图
刘广润所在的52师154团,是第18军进军西藏的先遣部队。出发前,上级授予154团一面“进军先锋”锦旗,鼓舞官兵士气。
担任“进军先锋”,既要面临更严峻的考验,也意味着要给后续部队做榜样。刘广润和战友们出发时,每人带了三四十斤粮食,可当他们翻越沿途第二座大山折多山时,粮袋已空空如也。
粮荒最严峻时,部队转入“生命保卫战”。团党委发出“勒紧裤腰带,困难面前不低头”的号召,组织官兵挖野菜。刘广润和战友们把刺刀绑在木棒上,做成简易冰镐,翻出地下的草根煮来吃。
“小心有毒!”一天,他们正准备开饭,卫生员小赵发现有些草根底部泛着奇怪的蓝色。已经中毒的二班长老马脸色发紫,嘴唇也肿起来……
尽管粮荒非常严重,部队还是严格遵守“进军西藏,不吃地方”的规定,不向藏族同胞征购粮食。官兵克服重重困难,照样坚持开展高原适应性练兵,革命斗志始终昂扬。
70多年过去了,雀儿山的雪水仍在吟唱施工的号子,折多山的野草仍在诉说饥饿中的坚守,第18军进藏官兵留在雪域高原上的铮铮誓言,依然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陈大治、易运梅参与撰稿)
(制图:扈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