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警工程大学组织红色故事讲解大赛,把英雄故事传遍校园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许鹏韬 雷鸣 李智 责任编辑:郭妍菲 2025-04-08 08:34:11

春风拂面,杨柳依依。初春时节,古都西安万物萌发,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武警工程大学校园里,一场别开生面的红色故事讲解大赛正在进行。

“弹尽粮绝,杨靖宇战斗到最后一刻;董存瑞托举起炸药包,舍身炸掉了敌人的碉堡……这些英雄先烈,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铺就了一条条胜利之路。”学员刘明宇和队友在台上动情演绎,用精心编排的节目《英雄归来》带领观众穿越时空,感悟先辈精神。

动人的故事,真挚的情感。学员们化身“播火者”,把英雄故事传遍校园每个角落,让理想和信念在新一代青年心中牢牢扎根。

节目中,一名学员庄严宣誓。李金秋 摄

武警工程大学组织红色故事讲解大赛——

“英雄从未走远,就在我们心间”

■许鹏韬 雷 鸣 李 智

那一刻,我好像变成了“你”

暴雨肆虐,洪水滔天。黑暗中,一艘艘冲锋舟在“惊涛骇浪”中时隐时现、飘摇前行,抗洪官兵努力搜索着受灾群众。大堤上,一个迷彩身影不停奔波,肩扛沙袋,奋力抢险……

武警工程大学红色故事讲解大赛上的这一幕,令全体观众动容。舞台中央,迎着“洪峰”奋勇前进的是学员彭跃珩——抗洪英雄李向群的饰演者。为了更真实地展现那段动人心魄的历史,彭跃珩和队友将英雄的故事改编成了节目《洪峰下的脊梁》。

《洪峰下的脊梁》节目中,学员用幕布剧形式致敬抗洪英雄李向群。李金秋 摄

“小时候,我就听妈妈讲李向群哥哥的故事。”团队中的来子昂,来自李向群所在部队救援过的地区,他说,“其实抗洪抢险牺牲之前,李向群就有过舍己为人的举动。”

为了能把英雄的故事讲好,来子昂寒假时专门走访了当年的受灾群众,还到湖北省公安县查阅县志。细心的来子昂发现,县志中清晰地记录着,李向群在入伍之前就曾救起过一位意外落水的男童。见义勇为、英勇无畏的基因,一直流淌在李向群的血液中。

“他牺牲之前发着高烧,几度昏迷,部队领导命令他撤下来接受治疗,他却坚持要返回一线。”每次提起李向群,来子昂都会鼻尖一酸。

了解英雄的故事后,如何在舞台上还原当时的情景,又成了新的挑战。

这时,学员董子豪提出的建议,让人眼前一亮:“咱们用幕布剧来展现这一段吧。”

董子豪的创意来自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皮影戏。从小就接触过皮影戏表演的他,将幕布之后的皮影变成了真人,用生动的表演形式配以紧张震撼的背景音乐和舞台灯光,将李向群在抗洪一线的英勇事迹呈现出来。

有了合适的表现形式,更重要的是理解英雄故事的精神内核。

前不久,学员队组织强训。训练中突然下起了大雨,彭跃珩和战友们在冰冷的雨水中练习低姿匍匐。

“那种刺骨的寒冷,让我一下子想到了李向群。”彭跃珩说。他一边在脑海中回想着抗洪战士们背着沙袋、坚守大堤的身影,一边在泥泞中艰难地匍匐向前。暴雨冲刷下,他仿佛真的变成了李向群。

这次参演经历,让学员们对人民子弟兵的职责有了更深的认识。

“军人就是要守护祖国安宁与人民幸福,李向群用生命践行了自己的诺言,也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肩上的责任。”学员李欣泽说。

传颂英雄的故事,感念英雄的精神。带着对军人使命与担当的领悟,学员们更加刻苦地投入学习和训练。

不忘来路,用热血青春诠释信仰

接到大学即将举办红色故事讲解大赛的通知后,学员方林霄跃跃欲试,但不知如何入手。

正巧,那几天大学“铸盾”电影院播放了红色电影《狼牙山五壮士》。英雄先辈们的那一跃,令方林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于是,他将“生命的价值与信仰的力量”确定为参赛选题。

方林霄与队友一边翻阅史料,一边排演节目。然而,排练过程中,他们总感觉舍身跳崖的那一幕缺少了点意思。

“在平地上排练,始终没有那种紧张感,所以演绎时的表情不自然,动作也显得很僵硬。”方林霄找出原因。

“不如我们也找一处高地,切身体验一下当时的情景。”一名队友建议道。

于是,方林霄和队友在驻地周围找到了一栋高楼,在楼顶排练。站在高处,方林霄感受到身体自然而然的恐惧。与此同时,他也深刻体会到革命先辈那义无反顾纵身一跃的背后,是信仰支撑的精神力量。

被革命先辈的大无畏精神震撼的方林霄,沉浸在对英雄故事的讲述中。

“同志们,我们是有骨气的中国人,我们是共产党员,为祖国、为人民牺牲是光荣的。同志们,跟我来!”面对黑压压的“敌人”,方林霄向自己的战友振臂高呼,口中的台词,也是他作为一名新时代革命军人喊出的誓言。

台下,即将毕业的大四学员于凯看红了眼眶。“先辈们的选择是对党员初心与使命的坚守,也是对军人职责与担当的诠释。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军人,我要向他们学习,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奉献青春和热血。”本就志愿赴边的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此次红色故事讲解大赛,学员张芯月和队友根据革命时期密码工作者的事迹创作了节目《较量》。作为唯一全员都是研究生的参赛队伍,她们的登场格外吸引大家的目光。

“研究生作为党和国家的高素质人才群体,更要带头讲好红色故事。有了红色的根,才能把稳科研的方向。”张芯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在准备《较量》这个节目时,先辈李白的故事让张芯月痛惜不已——抗日战争期间,李白作为我党的地下工作者,多次利用电台向党中央传递重要情报。不幸的是,他因电台信号频次被敌人监测而暴露了位置。“如果当时的设备更加先进,就能减少很多人的牺牲。”她说。

在先辈舍生忘死、甘于奉献的精神感召下,张芯月和队友发奋图强,选择了某技术作为科研方向,一头扎进实验室。然而,科研之路注定不会一帆风顺。系统崩溃、代码漏洞、故障频出……一个难题解决了,新的难题又出现了。

一次次研讨到深夜,一遍遍反复调试参数。终于,张芯月团队不仅成功攻克了难题,更在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中获得一等奖。

“未来的日子,我们要继续努力创新,让密码人的精神变成‘永不消逝的电波’,将伟大事业进行到底。”张芯月说。

心怀梦想,跑好自己这一棒

走出红色故事讲解大赛现场,学员杨时里依旧沉浸在激动的情绪中。从最开始的“头脑风暴”到历史资料搜集,从研究人物特点到反复排练修改,再到最后的登台表演,他似乎与主人公一同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人生。

“一开始对黄旭华院士的了解,仅仅局限于他是‘中国核潜艇之父’并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对其他的事情知之甚少。”作为《深海的承诺》节目负责人,杨时里坦言。

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黄旭华的形象在杨时里心中渐渐清晰起来,这也让他对节目效果充满了信心。

然而排演期间,黄院士辞世的消息,让杨时里与队员们悲痛不已。

“英雄已逝,但黄院士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隐姓埋名、甘于奉献的精神必将流芳百世。”平复了悲伤的情绪,杨时里和队友们决心要把黄院士的故事讲好。

武警工程大学红色故事讲解大赛,学员创作演绎《深海的承诺》节目,讲述黄旭华院士的故事。李金秋 摄

要讲好故事,就要真正领悟英雄精神的内涵,并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

去年,杨时里因为参加了保障任务,导致假期未能回家探亲,情绪有些低落。了解到黄院士为了研制我国的核潜艇,离乡舍家数十载的感人事迹后,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我对‘一家不圆,只为万家团圆’有了更深的理解,以后也将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为强军事业贡献力量。”杨时里说。

学员柯博达同样深受触动。

从大一开始,体能就是柯博达进步路上的一只“拦路虎”。因为一段时间成绩提高不明显,他对于克服体能短板信心不足。在学习了黄院士的事迹后,柯博达慢慢改变了自己的想法。

“在那个‘一穷二白’的年代,黄院士和团队成员先后攻克了‘技术难’‘计算难’等多重关卡,最终造出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我相信只要坚决不放弃,自己也能攻克体能关。”柯博达调整了训练计划,每天督促自己按高标准完成。

有人坚守在祖国的深海,也有人默默守卫着遥远的边疆。来自乌鲁木齐校区的杨林团队,带来了节目《永远的帕米尔雄鹰》,深情讲述了“不能让界碑移动哪怕一丝一毫”的感人故事。

“他们守卫着边疆,用一代代人的生命交接着‘护边人’的接力棒。”杨林深情讲述着塔吉克族护边员忠诚守边的故事。

“37年行程3万余公里,这里没有平地,每次巡边都要翻越8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山,蹚过80多条冰河……”每次讲到这里,杨林的心头都会充满感动。

“遥远的地方需要更多关注,毕业后我想和他们一起去守卫边防。”杨林看向远处,眼中泛起了光。

用红色故事感动他人,用英雄精神鼓舞自己,很多学员都像杨时里、杨林一样悄然发生着改变。和先辈一样心怀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他们握紧了自己手中的接力棒,奋力向前奔跑。

“无论是党的创新理论宣讲,还是大思政育人格局的构建,最根本的还是要抓住学员的心。让青年学员演绎英雄故事,在表演中教育自己感染他人,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和探索。”负责此次赛事的政治工作处干事豆媛说。

“英雄从未走远,就在我们心间。”在这个春天,伴随着柳芽吐绿、花蕊绽放,一个个用真情讲述的英雄故事,如同一粒粒种子,在军校校园里生根发芽。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