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崇左市倾情做好清明祭扫服务保障工作见闻

来源:中国国防报 作者:秦传丽 杨宗林 刘德安 责任编辑:林诗清 2025-04-03 09:11:25

木棉花又开 恰似故人来

——广西崇左市倾情做好清明祭扫服务保障工作见闻

■秦传丽  杨宗林  中国国防报记者  刘德安

e8cb908d88b26c3aa1e526e652f8dab6.jpg

广西崇左市龙州县爱心公益协会志愿者身着民族服饰走进龙州烈士陵园,开展志愿服务。图为志愿者擦拭烈士墓碑。刘德安摄

春风轻拂,木棉花开。临近清明,广西崇左市迎来了一批批特殊的“客人”——他们中有惦记战友的老兵,也有思念亲人的烈属。他们千里迢迢、风尘仆仆,只为祭奠那些为国家和人民献出宝贵生命的英烈。

连日来,为做好烈士祭扫服务保障工作,崇左市相关部门分工合作,全力以赴为老兵和烈属提供暖心服务。

陵园守护:

英魂安息  烈属安心

清晨,崇左市龙州烈士陵园一片静穆。工作人员如往常一样,认真清扫墓区、擦拭墓碑。陵园负责人、退役老兵蒙安保已经在这里工作了18年,他说:“每年清明节前后,我们都会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确保陵园环境整洁肃穆、设施完好,用实际行动告诉每一位前来祭扫的老兵和烈属,咱们的英雄有我们一直在陪伴守护。”

龙州烈士陵园位于崇左市龙州县北部上龙乡弄平村弄平屯,是广西边境最大的烈士陵园,占地2万多平方米,共分4个墓区,安葬着2300多名为保卫祖国而牺牲的烈士。这些烈士中,年龄最大的51岁,最小的仅17岁。

晨光大亮,陆续有人前来祭扫。其中,来自湖北随州的祭扫队伍格外引人注目。据了解,他们一行30人,大多是烈士的弟弟或妹妹,追随着烈士的脚步走上从军路。这次来“探亲”,大家不约而同穿上了军装。

朱仁清就是其中一位。“我要接过哥哥的枪,完成哥哥未完成的任务。”她的哥哥朱仁义在战场上牺牲后,她毅然选择报名应征。

“我每年都会来看看他,告诉他家里一切都好,我很想他。”擦拭墓碑、摆上果盘、点燃香烛后,朱仁清静静地坐在墓前,诉说着对哥哥的想念。同行的老兵们,也纷纷散开,走到亲人墓前祭扫悼念。

在陵园中,一位身着老式军装的老兵吸引了记者的注意。他叫王业盛,是一位参战老兵。每年清明节,他都会来到这里,看望自己的战友。缓缓走到一座墓碑前,王业盛郑重地敬了一个军礼。“老战友,我来看你们了。现在日子过得好了,不用打仗了,你们安息吧。”王业盛声音颤抖,眼中噙满泪水。

王业盛告诉记者,每次来到这里,他都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他们牺牲的时候,大多才十几、二十岁,多好的年纪啊。”他在陵园里走了一圈,向每一位牺牲的战友敬礼。离去前,王业盛拿出手机,与墓碑合影,仿佛想通过这些照片,将战友的音容笑貌永远留在心中。

服务保障:

守护每一份思念

为了保障清明期间烈士祭扫顺利进行,龙州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赵兵和同事们早在一个月前就开始忙碌。

协调交通部门,规划祭扫专线,确保道路畅通;联系急救中心,在陵园设置医疗点,为突发情况做好准备;对接消防部门,排查安全隐患,防患于未然……赵兵一边检查着清明应急预案,一边说:“我们要确保每一位烈士家属都能平安顺利地完成祭扫,这是我们的责任。”

离开龙州县,记者来到了凭祥市。凭祥市高速路口,醒目的横幅映入眼帘:“老兵、亲人及家属您辛苦了”。这里是老兵们前往边境祭扫的必经之路,凭祥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在路口设立了服务点,为老兵们免费提供饮用水、香烛等祭扫用品。老兵只需登记,便可以顺道免费游览当地景区。服务点工作人员热情周到的服务、温暖真诚的笑容,让老兵们倍感亲切。

凭祥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苏芳亮告诉记者,他们每年都会在清明期间为老兵和烈士家属提供全方位服务保障,确保他们顺利祭扫,安全回家。“他们为国家付出了太多,我们能做的,就是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怀和尊重。”苏芳亮说。

代祭扫服务:

“云端”遥寄深情

“成国均烈士,受您家人和战友的委托来看望您了……”在龙州烈士陵园,龙州县爱心公益协会志愿者苏华来到成国均烈士墓前,认真擦拭墓碑后,向烈士墓献花、斟酒。另一位志愿者将祭奠过程全程录像后,发给在湖南的烈属。

苏华告诉记者,她已经连续12年参加清明代祭扫志愿服务。这些年,代祭扫的委托者从最初的烈士亲友发展到广大群众,志愿者队伍也在不断壮大,仅她所在的志愿者协会就从最初的3个人发展到如今的670余人。

大学刚毕业的志愿者阮梁芬脸上还带着些许稚气,但眼神中透着一股坚定。清明节期间,她每天在陵园内做8个小时的志愿服务。工作并不轻松,但阮梁芬从未抱怨。“每当收到烈士家属表达感激的短信,我就觉得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阮梁芬说。

“崇左市共有6座烈士陵园,今年我们再次应烈属和退役军人要求,按照当地习俗进行代祭扫服务。”崇左市退役军人事务局领导介绍,近年来,他们持续开展线上代祭扫活动,为外地烈属和退役军人提供常态化、一对一代祭扫服务。

每年春天,木棉花盛开之时,后人带着敬仰与怀念接踵而至。当地人的守护,也如这木棉一般,年年岁岁,生生不息。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