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名基层政治教员的寻根之旅
■解放军报特约通讯员 冯 毅 纵 恒
能看清多久的历史,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
2024年5月,新疆军区某师组织13名基层政治教员从驻训地出发,前往位于藏北羌塘高原的先遣乡,探寻一段70多年前的红色记忆。
1950年8月,按照党中央进军西藏的指示,新疆军区独立骑兵师以一团一连为基础,组成进藏先遣连,从新疆于田出发徒步跋涉千里,横跨昆仑山、冈底斯山,进军藏北高原。在挺进和驻守藏北的一年间,该连共有63名官兵牺牲。为表彰先遣连的功绩,西北军区授予该连“进藏先遣英雄连”荣誉称号,并给全连136名官兵各记大功一次。一次为136人记大功,这在我军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对于连队先辈的这段光荣历史,二级上士李斌早已耳熟能详。但走上藏北羌塘高原,置身先辈坚守、战斗过的恶劣环境中,他的内心还是深受震撼。
“这里海拔4500多米,快走两步就要大口喘气。这个连呼吸都费劲的地方,我们坐车颠簸了7个小时才到达,很难想象当年先辈是怎么靠着两条腿走到这里的。”李斌感慨颇深,“耳朵听百遍,不如亲自走一遍,听了这么多年先遣连的故事,直到身处其中,才真正感受到先辈的艰辛。”
这次寻根之旅的目的地叫做“扎麻芒堡”,先遣连曾在这里坚守9个月。先辈们在亘古冰原上挖地窝、开战壕、筑掩体,建立了人民军队在藏北的第一个常备据点。同时,他们联系、发动群众,为和平解放阿里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军地各方不断挖掘,这段历史越来越完整,但仍有很多细节需要完善。”“进藏先遣英雄连”现任指导员汪宣召说,“先遣连的伟大不仅在于创造了令后人敬仰的历史功勋,更在于先辈们在阿里这片遥远土地上的无私付出。”
瞒着病情坚持打猎补充连队给养直至牺牲的蒙古族战士巴利祥子,管理药品却宁死不用药的卫生员徐金全,临终恳求组织原谅自己误哨问题的起义战士刘好志……随着寻访深入,一个个鲜活的英雄人物跃然眼前,13名基层政治教员从一开始的激动,逐渐转为沉思。
“高原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都承载着革命先辈的精神印记,都在不断向后人讲述那段历史。”二级上士柴林是单位小有名气的文艺骨干,当半个多世纪前的一个个地窝子、一条条战壕、一座座掩体的画面从脑中闪过,他冒出了一个大胆想法——采撷这些散落在雪线上的红色记忆,把这些故事搬上舞台,以情景教育课的形式展现给师里战友们。
这个想法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支持。13名基层政治教员在“扎麻芒堡”收集了大量史料,挖掘到许多故事。“这些故事,甚至不用经过任何艺术加工,便足以感动大家。”柴林眼中涌动着难以掩盖的热切。
车继续在高原公路上颠簸,“扎麻芒堡”早已掩隐在山的那边,13名基层政治教员感受到了肩上沉甸甸的责任——要把这些故事宣扬出去,让身边战友们了解并感悟那些厚重的历史。他们坚信,当鲜活的历史穿越时空,一定能够点燃新时代官兵心中那团火焰。
追踪一堂情景教育课
■梁五一 解放军报特约通讯员 冯 毅 纵 恒
英雄连队的传人,更需要走近英雄的先辈
返程路上,新疆军区某师某团宣传保卫股贺股长陷入沉思。这次寻根之旅,贺股长在深受触动的同时,也找到了红色传统教育突破的方向。
去年6月,这个团围绕红色传统教育展开了调研。在贺股长看来,对于红色传统教育,他们团本应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从调查结果来看,事实并非如此。调研中,只有一部分官兵对教育内容比较认可。
“这样的结果在意料之中。”一名指导员坦言。这些年,为了抓好红色传统教育,他们做了很多努力,强军故事会、历史纪录片等多种形式轮番上阵。教育课结束后,谈及“这堂课怎么样”,不少官兵的反应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形式看似丰富多彩,效果很难深入人心。”不少官兵反映:每次教育课上,总是绕不开那几个典型的例子。新兵听后还有触动,但一个故事翻来覆去讲给同一群人听,教育自然就没了吸引力。
去年初的一次经历,让“进藏先遣英雄连”连史解说员田雷恒记忆犹新。
那次,“进藏先遣英雄连”原副连长、特级战斗英雄彭青云的后人彭巍来到连队参观,田雷恒按照惯例为其解说。
“能讲一下‘棒撬双眼射梅花’的故事吗?”说到先遣连官兵在藏北高原坚持刻苦训练的历史时,彭巍老人的一句提问让田雷恒有些尴尬。
一直以来,很多历史故事讲解都是一带而过,虽然解说声情并茂,但面对这从未留意的历史细节,田雷恒有些语塞。
原来,在藏北高原的那个冬天,先遣连锡伯族战士西阿林因病全身浮肿,甚至双眼都难以睁开。他申请继续参加射击训练的请示被彭青云驳回后,西阿林说:“如果不让我参加训练,我就绝食,省得连累大家。”
第二天,战友们把西阿林架到了射击场。他双眼肿成一条缝,难以睁开。他坚持用火柴棒将眼睛强行撑开练习射击,最终五发五中,靶子中央被打出了“一朵梅花”。就在留下“棒撬双眼射梅花”壮举的那天夜里,西阿林永远地离开了大家。
老人讲得动情,官兵们也听得认真。
“英雄后人的讲述道出了许多我们未曾了解的细节。”贺股长说,作为英雄连队的传人,他们总以为自己是最了解历史的人,可那次交流后,他们对先遣连历史开始有了新的认知。
“深入探寻历史,才能传承好历史。官兵被历史的细节触动,才能真真切切感受到光荣传统的力量。”结束寻根之旅,贺股长和其余12名理论骨干笃定了决心——把原汁原味的历史搬上讲台,让更多官兵知道那些尘封在岁月里的闪光细节。
新疆军区某师官兵结合历史讨论剧本。纵 恒摄
一个故事就是一份精神食粮,一次创排就是一次红色洗礼
“打开所有灯光,人员集合,准备再来一遍!”时间已是凌晨2点,某团礼堂里,排长尹跃的声音略带疲惫。
这是“进藏先遣英雄连”情景教育课的创排地。为了这堂课,包括尹跃在内的13名政治教员几乎每天都加班加点。
“这是我第一次登上舞台,现在每一天都很焦虑。”二级上士李斌坦言,没有经验可借鉴,他并不确定自己能将这段耳熟能详的历史搞出什么“花样”来。
但他始终忘不了来到藏北高原先遣连旧址的第一天——
5米见方、黑暗无光的地窝子,连续300多米的战壕,还有一处重金属超标的水源……
结束寻根之旅,李斌又看了一遍连史展陈。他心中有些惭愧。近些年,高原保障条件越来越好,但李斌感觉自己变娇气了。连队驻地海拔高、气温低,受领训练任务时,包括李斌在内的不少官兵产生了畏难情绪。
“历史与现实的碰撞,让我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感悟。”情景教育课脚本撰写之初,李斌从主题设置到内容创设,在原汁原味呈现历史故事的同时,也融合了不少身边战友的事例。
“某种意义上说,历史照映现实。我希望每名战友都能从故事中找到让自己有所感触的细节,在看清自己与先辈的差距后,能更多地汲取精神能量。”情景教育课初具雏形那天,李斌感慨万千。
“李斌的思路是对的。以前要我说什么是忠诚,我可能只讲出一些大道理来,而现在我们就是要用故事、用鲜活的英雄形象将‘忠诚’二字具象化。”一次创排交流会上,尹跃激动地说。
“第一个带着侦察分队开路的副连长彭青云是党员,牺牲在雪域高原的蒙古族战士巴利祥子是党员……”深入了解先遣连历史,尹跃用自己的思考理出了一条脉络。一遍遍细数先遣连党员的事迹,尹跃对“忠诚于党”有了更加形象的认知。
“这些故事看似停留在历史的坐标之中,但我们身边其实并不缺乏类似的例子。”尹跃回顾这几年部队执行高原任务经历时发现,每次重大任务都是党员带头冲锋。
一次高原演训,全连行进至一条冰河前。指挥员命令快速渡河,党员骨干率先跳入冰河中。水面逐渐升高,冰水不断翻涌,为帮助其他战友渡河,党员骨干手拉手挺立在河中央。
“在那种情况下,作为党员干部,必须往前冲。”回想那次经历,尹跃说心中依然有热血沸腾的感觉。
70多年前,先遣连翻越海拔5000多米的界山达坂。在人病马亡的危急关头,连队20余名党员一人负责一个病号,硬是把全连拖过了达坂。每次读到这段历史,尹跃都能感受到使命感的不断叩击,“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既然接过了英雄先辈的接力棒,那么跟随他们一同前进就是责无旁贷的义务”。
“故事挖掘越丰富,课堂设计越深入。我们在挖掘英雄故事中不断收获,不断进步。”为了让这堂情景教育课更能打动人心,结束寻根之旅后,汪宣召几乎读遍了关于这段历史的资料。
在藏北高原,人员不断牺牲、后勤补给中断的时候,先遣连党支部书记李狄三带领干部挨个地窝子做动员,为官兵们树立信心,战胜困难。
“一个故事就是一份精神食粮,一次创排就是一次红色洗礼。”贺股长介绍说,随着情景教育课创排不断深入,13名政治教员纷纷站上台讲述不同的故事,在感动自己的同时,也一步步实现着感动他人的初衷。
台上演英雄,台下勇争先,让情感共鸣激发奋进力量
“过程很辛苦,但看见今天的教育效果,我感觉一切都值得。”情景教育课首次登台那天,尹跃在礼堂外坐了很久。
情景教育课彩排现场。纵 恒摄
“这一次,官兵究竟会不会买账?”演出前,和尹跃的想法一样,其余12名政治教员的心中也打了个问号。
台下座无虚席,官兵的一阵阵掌声抵消了台上的紧张情绪。情景表演轮番上场,掌声此起彼伏,台上台下都热情高涨。
“看着先遣连先辈倒下的场景,听着耳边响彻的高原风声,我的心头像压着一块石头。”回忆起第一次观看情景教育课的感受,某连二级上士陈广林说。
台上的演员倒下了,后排不少观众起身朝着台上张望,伫立在那里,长久地沉默着。
“想想我那牺牲的战友,还有什么荣耀说得出口……”随着歌曲的音乐声响起,许多官兵的眼圈逐渐泛红。
“以前知道我们单位有这段光荣历史,今天我更加明白了这段历史的意义!”随着情景教育课走向尾声,台下官兵们神情越来越凝重。
“打动心灵,才能真正教育官兵。在与官兵的眼神交流中,我知道这堂课产生了效果。”情景教育课落下帷幕,尹跃悬着的心也落了地。
情景教育课剧照。 纵 恒摄
某连王指导员感慨地说:“传承英雄精神,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把工作干到极致,把本领练到最好,时刻准备战斗……”
“这只是我们深入开展红色传统教育的一个突破口。”该师政治工作部一名领导在会上交流时说,抓好红色历史教育,关键在于潜移默化,在于持久发力。这些红色资源如果像过去那样放在封闭的展馆里、存于厚重的档案中,就很难让年轻官兵掌握学习。深度挖掘红色资源,让遥远的历史与年轻官兵形成情感共鸣,才能让年轻官兵体悟历史带来的力量。
如今,红色历史的熏陶、优良传统的滋养遍布该师各个驻训营区。从文化长廊到英烈墙,从一张张展板、一个个展柜到一块块电子荧屏,这些教育物料都以完全开放的形式呈现。
“人人自学一个故事,就能迸发更多创作灵感。”在某团,他们采取“读书会+故事会”的形式,引导官兵寻找故事线索、激发创作灵感,并由文艺骨干进行加工,最终以舞台剧的表演形式呈现在大家面前,强烈的“代入感”让官兵在触摸历史中心明眼亮。
“讲好英雄故事,我们还要激励官兵传承好英雄精神。”不久前,结合连队开展的冬季练兵活动,某连指导员柳栋受情景教育课的影响,准备了一个教育计划。
前段时间的实兵训练中,三班班长白庆带领攻坚班组拔除“敌”前沿火力点,为连队开辟进攻通路。面对进攻通路上突然出现的“暗堡”,白庆仔细观察后,冒着弹雨低姿匍匐前往爆破。随着一声巨响,通路开辟完成。
以此为例,柳栋结合先遣连历史,以党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为主题创作的《我是党员不怕难》情景短剧出炉了。
台上演英雄,台下勇争先。官兵们实现了从学习英雄到扮演英雄再到争当英雄的跨越。
包括贺股长在内的13名基层政治教员又开始了新的研究方向——他们对加强动散条件下历史情景课堂的运用以及如何跟进重大任务开展教育进行了专题研究,提出了具体落实方案。新的教育“炉火”正在点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