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营观察丨守护好我们的“红色家谱”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王 斌 杨 湛等 责任编辑:赵镭饷 2025-01-23 08:05:16

让光荣的历史变鲜活

■林嘉伟  白孝楠

虽然已离开讲解员岗位回到基层中队,武警第二机动总队某支队宋指导员仍然忘不了支队那间史料文物室带给他的感动与收获。

那年初,小宋从基层中队到支队政治工作部工作,同时兼任支队史料文物室讲解员。没想到第一次讲解,他就体会到巨大的落差。

那是一次新兵参观,小宋把大家引到官兵风采墙前,刚讲解完毕,带队中士赵伟强就认出了照片里战友们的身影。随后,赵伟强向好奇的新兵介绍了所在中队的历史沿革和光荣事迹,并带着新兵像寻宝一样“打卡”室内的中队印记。

身为讲解员却成了“配角”,小宋有点失落。他暗下决心:“不断学习积累,读懂读透支队的红色基因,让沉默的历史‘活’起来!”

自那以后,小宋认真学习研究史料文物室收藏的报纸杂志、文电资料、照片图册等,并查阅支队史册了解每件文物背后的故事。济南战役、大嶝岛战斗……支队的战斗足迹与历史脉络在他脑海中逐渐清晰。

在史料文物室内,他注意到战斗英雄黄吴荣的一张照片。当年边境作战,黄吴荣为掩护主力撤退孤身坚守阵地,荣立一等功。由于黄吴荣所在部队历经多次转隶移防,许多史料遗失,留存下的记录十分有限。

考虑到黄吴荣是支队为数不多还在世的战斗英雄,小宋决定以此为突破口,深度挖掘英雄背后的故事。经过多方查证,小宋终于辗转找到黄吴荣本人。

那次会面,黄吴荣向小宋展示了自己的立功奖章和荣誉证书。回想当年的战斗场景,他说道:“我就想着让战友们先走,哪怕我牺牲了都值!”

随着进一步交流,小宋对黄吴荣经历的那场高地阻击战有了更深的了解。那场战斗中涌现的阻击英雄排、英雄炊事班等事迹,也在他心中变得生动起来。小宋把这些素材写进讲解词,并纳入史料文物室改造设计图。如今,这些故事已成为支队新兵下队与重要节日纪念日必讲的战史战例。

从薄薄3页到厚厚数十页,小宋的讲解词不断丰富完善。那年,支队举行先进典型颁奖典礼,活动结束,受表彰对象和家属共同参观史料文物室。聆听完小宋细致的讲解,家属们对支队历史赞叹不已。

如今,虽已离开讲解员岗位,小宋并没有放弃对史料与文物的追寻。担任指导员后,他把当讲解员的经验带到所在中队:“中队拥有‘泰安连’‘宋庄战斗模范班’等荣誉称号,传承中队红色基因,是我们的职责!”小宋带领官兵设计队徽队歌,并成立队史编修小组,持续弘扬中队光荣传统。

在武警第二机动总队某支队,宋指导员所做的一切,正是支队官兵努力推进军史学习教育、军营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

从组织“红色家谱”集中会审,推进史料文物室和中队荣誉室改造升级,到与九江九八抗洪展陈馆、渤海革命纪念园对接合作……支队各级上下联动、接力追寻,在新时代厚植红色底蕴,让光荣的历史有了更鲜活的呈现。

守护好我们的“红色家谱”

■王  斌  杨  湛

武警第二机动总队某支队党员在军史长廊重温入党誓词。谢纪任摄

“这些故事温暖动人,给了我前行的力量”

每次重回武警第二机动总队某支队史料文物室,曾任史料文物室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的彭贝贝,总能回想起当初那段奋斗岁月。

2019年3月,该支队史料文物室建设领导小组正式成立。原部队史料文物室自2013年投入使用,在支队合并组建后第一次进行翻新重建。如何将不同单位的历史脉络融汇重组,如何让展陈方案推陈出新?这些问题,让彭贝贝反复思考。

为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彭贝贝带领小组人员走访了许多兄弟单位史料文物室与驻地的革命历史纪念馆。经过一番学习研究,他们决定从收集史料开始着手。

由于前身部队征战足迹跨越十余个省份,线索搜集困难,该支队专门以“重访红色故地、对话红色后代、续写‘红色家谱’”为主题,遴选基层主官、机关干部与模范标兵组成寻根小组,展开一场寻根之旅。

1949年10月,在解放大嶝岛战斗中,某中队前身连队作战勇猛,被授予“大嶝岛战斗模范连”荣誉称号。

然而,该战斗相关史料匮乏,支队决定寻访参战老兵丰富队史记载。他们发动许多退役老兵寻找线索,都没有回音。这时,一则网络新闻引起了该支队官兵注意——无锡籍九旬老兵杨云成先后参加大嶝岛战斗和福建剿匪。

“他是不是我们要找的人?”怀揣着希望,官兵们在当地政府协助下,很快联系到杨云成老人。看到老人履历上“某师259团1营3连战士”的字样时,他们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当年这支队伍曾和支队前身的某师251团2营并肩作战,杨云成正是那段历史的亲历者!

在摄像机的记录下,杨云成缓缓讲述起那段烽火岁月——

当年渡海时,海水没过肩膀,大家只能把枪举过头顶,把弹药放在盆里推着走;战斗中,他依托墙角顽强战斗,接连甩出4颗手榴弹;敌人被击退后,他高呼着“敌人垮了”,带头冲出阵地追击……在老人的口述中,官兵们真切感受到那场战斗的惊心动魄,也看到老一辈革命者的英勇无畏。

1978年3月,《解放军画报》曾刊登军医陈大新的事迹:为治疗脑积水患儿,他在自己身上扎针,总结穴位示意图。白天为患儿诊治,晚上巡查病房,直到因病去世前,他仍然坚持工作,被中央军委授予“雷锋式的模范军医”荣誉称号……

2024年清明节,该支队保卫科苗科长专程来到江西南昌,走访陈大新烈士的亲属。

在当地退役军人事务局,苗科长见到了陈大新的妹妹陈龙英。参观烈士事迹陈列室时,陈龙英回想起当年,忍不住落泪:“哥哥做了5次手术病情还不见好转,临走前他说,别给我用药了,留给更需要的病人吧。”

心系人民,胸怀大爱,正是军医本色。回到支队,苗科长将陈龙英的口述内容整理汇总,融入队史教育,引导官兵深入理解人民军队的根本宗旨。

随着时间推移,在世的前辈越来越少。该支队官兵为了更好地传承红色血脉,根据历史沿革、战斗足迹与功勋荣誉规划寻根路线,收集整理口述历史,同步留存音视频与文字资料。

20世纪80年代,该支队前身部队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历时两年半,开凿出总长3138米的福马公路鼓山隧道。

看到这段历史,该支队干部林滨产生了浓厚兴趣。查阅旧报纸,他发现许多令人感动的场景:隧道停电,某分队官兵用七八个手电筒照明,干了一个通宵;各分队展开劳动竞赛,人人争先,单洞月掘进纪录达到70米;战士李再强因救援战友光荣牺牲,父亲李罗先把儿子骨灰撒在隧洞中,并将绣有“熔炉有新人,抚慰父母心”的锦旗送给部队……

后来,林滨从旧书网站买来报刊,自发地查找整理史料线索。“这些故事温暖动人,给了我前行的力量。”他说。

如今,该支队已收藏上百件文史资料、影像图片和实物展品。在官兵的共同努力下,这个数字还在持续更新。

“场景还原的细节关乎历史真实,必须做到准确无误”

收集史料文物,只是建设史料文物室的第一步,接下来如何整理提炼、布展陈设,更是挑战。

2023年6月,林滨在旧书网站上发现一份1949年的《解放日报》。看到第三版刊载的《追记双沪村之战——大嶝岛战斗通讯》,他当即将报纸买下。

“解放军某团6连10多个突击勇士,首先绕过双沪村西南的碉堡群,直逼东南方敌人工事的前沿……”阅读报纸上的文字,林滨开始好奇,“某团”指的是支队前身251团,还是友邻部队259团?

林滨翻遍队史册,也没找到通讯中提到的人和事。紧接着,他从网上买到厦门市委党史研究室编写的《漳厦战役》一书,终于通过老兵袁海云所写的回忆文章了解到:当年259团2营从岛正北面强攻,于田墘登陆,251团2营于崎口登陆,于10日拂晓攻占双沪。

然而,他依然无法确定,田墘和双沪究竟相隔多远,两个营的战场会不会有交集?

林滨反复研读战斗部署图,并向老家在大嶝岛的战友郑万欣求证。郑万欣休假时特意从田墘走到双沪,经过实地考察后确定,两村相隔2.5公里,战场不会重叠。

林滨终于确认,通讯中报道的就是支队前身部队——

面对敌人轮番进攻,排长王嘉谋大喊“打到只剩一枪一弹也要坚持下去”;战士刘孟林血流满面,仍端枪怒射;排长孟繁明沉着冷静,甩出手榴弹击倒5个敌人……后来,那份报纸被收藏进史料文物室,报纸上这段难能可贵的详细记述也被收录进支队战史。

“建设史料文物室必须求精求准,要具备对历史负责的精神。”林滨感慨道。

走进史料文物室,展厅正门,一组铜版浮雕生动再现了1998年抗洪中的一幕幕场景:惊涛骇浪中,官兵们或转运群众,或搬运沙袋,或扶稳木桩。当年,因为在抗洪中的突出表现,该支队前身部队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抗洪抢险模范团”荣誉称号。

对于这组浮雕的创作过程,主创人员陈海军记忆犹新。

“最开始的初稿中,抗洪勇士都是赤膊上阵。”陈海军告诉笔者,创作人员的解释是赤膊更能彰显粗犷之美,他对此并不认同。陈海军找来当年的照片,官兵们要么身着背心奔波在大堤上,要么穿着红色救生衣在水中架设钢管排架,并没有赤膊的影像记录。

后来,浮雕设计根据事实进行修改。“场景还原的细节关乎历史真实,必须做到准确无误。”陈海军说。

史料文物室落成一段时间后,支队计划在其中增设一座先辈官兵救助曾恨与母亲的实景蜡像。

1949年9月17日,国民党战机空袭福建泉州惠安县崇武镇西沙湾,几名解放军战士拼死掩护,在敌机扫射中救下年幼的曾恨与母亲。后来,曾恨倾尽积蓄、带动群众踊跃捐款,为那场战斗中牺牲的27名解放军战士建造庙宇。

时隔70多年,该如何用蜡像复原当年的历史画面?这让承办人冯旭敏犯了难。

为了寻找线索,冯旭敏带领设计人员来到坐落于惠安的解放军烈士庙。庙内,27尊解放军战士的泥塑端坐台上;广场上,一位战士怀抱小女孩的石刻雕像巍峨矗立,正面镌刻着“为了人民,死得光荣”题词。

他们寻访到年逾八旬的曾恨老人,在她带领下重新走上当年的海滩,听老人讲述那段血与火的记忆。探访归来,冯旭敏难以抑制心中感慨:“我们必须为他们做点什么!”

经过一番反复论证,他们最终确定了蜡像设计——两颗炸弹凌空落地之际,4名战士张开手臂,舍身保护被围在中央的母女两人;一旁的展板,记录着牺牲官兵的姓名、籍贯与生平。在该支队官兵共同努力下,史料文物室这张精神名片被擦拭得更加鲜亮。

“讲好历史故事,是传承的应有之义”

史料文物室竣工前,临近退役的警士杨中涛前来帮忙搬运文物、打扫卫生。他主动向组织提出申请:“走之前,我想来这里看看。”

离队之前看看队史,这是杨中涛和许多老兵的共同愿望。于是,该支队加紧筹备,将史料文物室提前向临退役老兵开放。参观当天,老兵们仔细观看展板上的每幅图片,在大厅雕像前合影留念。杨中涛难掩不舍:“我会永远珍藏这段军旅记忆。”

史料文物室不仅要记录历史、承载荣誉,更要教育官兵、影响官兵,这才是它的价值所在。

作为《血战大嶝岛》《探寻建队密码》等情景剧的主创人员,某大队时任曾教导员坦言,是史料文物室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

那年初,曾教导员所在大队首次接到排演情景剧任务,大队参与过的1998年抗洪任务进入他的视线。为了挖掘素材,他来到史料文物室寻找灵感。

翻阅当年的抗洪新闻集,曾教导员看到这样一篇报道:“在水下浸泡12个小时的排长于鹏军被战友硬拉上岸休息,他洗了把脸,又进入打桩队伍。奋战7个小时后,战友给他送来盒饭,此时他已拿不起筷子,只能双手捧着饭盒,用嘴啃食饭菜,弄得满脸都是饭粒……”

“就写这个故事!”敲定主题后,曾教导员立即组织官兵创作剧本,设计舞台,排演情节。

演出当天,支队礼堂座无虚席。“我看到了榜样的力量。”作为观众,二级上士谢旺深受触动。在2024年一场群众性比武中,他一路过关斩将,手掌磨破仍在坚持,最终夺得刺杀项目冠军。

演出成功点燃了曾教导员的信心。他把赵景元、石建恒等战斗英雄的故事一一搬进情景剧,并鼓励官兵通过“云参观”“云学习”在线打卡红色场馆。“讲好历史故事,是传承的应有之义。”曾教导员说。

九江九八抗洪展陈馆讲解员曹雨晴也与该支队建立了联系。她经常通过视频连线方式参观史料文物室、了解文物信息,并将自己收集的官兵致市民感谢信、抗洪新闻集和照片赠送给支队。

2024年10月,曹雨晴把官兵当年的抗洪故事,带上了全国省区市社科普及基地讲解员大赛的舞台。“我想继续努力挖掘感人的故事,把感动分享给更多九江市民。”她说。

如今,每逢新兵入营、重大节日,该支队官兵都会到史料文物室和军史长廊接受教育。该支队因势利导,持续发力:推出队史小视频、战斗故事集等教育产品;结合任务实际,以挂图式展板的形式打造“便携式史料文物室”;引入多媒体、声光电等技术对史料文物室升级改造,努力做到“让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

越来越多官兵加入了共同守护“红色家谱”的队伍。该支队史料文物室内存放着200多面各时期荣获的牌匾锦旗,有的牌匾生锈褪色,有的锦旗边角破损,官兵们就买来除锈剂清理、拿来针线缝补,让这些荣誉载体重新焕发光彩。

在该支队征集号召下,官兵出征前签名的队旗、抗台风救援任务中的救生衣等一批具有特殊意义的物件先后“落户”史料文物室。一级上士康超是闻名支队的“装甲神医”,曾创新研发背囊袋、防暴阻截网等20余项发明。退役前,他把手绘的电路图留下作为纪念,中队也把这份具有教育意义的礼物交给支队,收藏进史料文物室进行保存。

锐视点

用心传递红色薪火

■侯著洲

军史场馆是部队光荣历史的重要载体,也是军营强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需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传承红色基因、构建精神家园,为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加快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提供思想引领、价值塑造与精神推动。

红色基因不是空洞抽象的概念,而是深植于我党我军的伟大革命实践中。建设军史场馆,应紧扣新时代新使命要求,符合官兵认知特点,在理清脉络、内引外联、推陈出新上下功夫;推动史料收集、展陈参观、维护升级一体发展,切实发挥学史明理、铸魂育人作用。

军史场馆建设不能一劳永逸,必须付出长期持续的努力。军史场馆的建设者,应具备秉笔直书的求实精神、精益求精的匠心情怀和脚踏实地的耐力定力,做红色基因的传承者、老兵面前的小学生、故纸堆中的考据派,确保工作成果经得起历史检验。

赓续传统不是守住炉灰,而是传递薪火。发挥好军史场馆的宣教功能,必须注重抓好结合与创新。从日常生活、演训活动、大项任务中搜集素材,引导官兵感知身边可信可学可比的精神榜样;开展“说说部队传家宝”和讲解员下基层等活动,利用强军故事会、读书分享会等载体讲解党史军史队史,在兵演兵、兵讲兵中增强教育感召力;用好智能化网络化手段,通过开发移动史馆、VR展厅,引导官兵自主学习部队历史,不断激发打赢斗志。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