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军工程大学学员赴陕西延安参加综合实践教学活动——从菁菁校园走向巍巍宝塔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吴曦 朱柏妍 徐腾跃 等 责任编辑:乌铭琪 2024-09-13 08:34:20

凝视两张相隔16年的照片

■吴  曦  解放军报记者  朱柏妍

空军工程大学航空工程学院学员队教导员王海龙的笔记本里夹着两张照片,背景都是陕西延安宝塔山。

一张颜色有些泛黄,拍摄于16年前。那时,王海龙作为空军工程大学大一学员,和同学们一起到延安参加综合实践教学活动。

另一张是不久前刚刚拍摄的。这一次,到学员队干部岗位任职不久的王海龙,带着学员赴延安参加今年的综合实践教学活动。

为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空军工程大学连续21年组织学员到延安开展综合实践教学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员争当红色传人、勇担时代重任。

“这是一场意味深长的‘相遇’。”当相隔16年的两张照片被摆放在一起,王海龙感慨不已。

王海龙直言,延安是自己军旅生涯的“思想启航地”。如今,他所带的学员们,也是从这里“出发”。

在今年的综合实践教学活动开始前,王海龙特意召集学员进行了一次集体谈心。他把这次谈心的主题命名为“初心与启航”。

凝视两张相隔16年的照片,在王海龙看来,时代在变,军校育人理念迭代升级,教学活动也不断丰富着内涵和形式。然而,在铭刻着红色记忆的延安大地上,这些年轻学员依旧会感受到和他们当年一样的震撼与触动。

两张相隔16年的照片,延伸出一条实践教学之路。在这条路上,一批又一批学员踏上延安热土,完成军旅人生难忘的历练。他们从延安出发,经受红色教育的洗礼,开启属于自己的新征程。

空军工程大学学员赴陕西延安参加综合实践教学活动——

从菁菁校园走向巍巍宝塔

■徐腾跃  何格格  解放军报记者  朱柏妍

空军工程大学学员在宝塔山下聆听革命历史故事。陆哲昊摄

红色资源中蕴含着延绵不息、永不过时的力量

“我们现在站立的地方,是张思德生前工作的烧炭窑……”

延安的张思德纪念广场旁,一堂由空军工程大学学员自主筹备、讲授的分享课正在进行。主讲人、学员张喜晨抬手指向身后的旧址,眼中满是敬意。

来延安之前,张喜晨参与了学校军队政治工作教研室指导的“红色延安十三年”专项政治理论教研创新计划,研究的课题正是“张思德精神”。

这次踏上延安的土地,张喜晨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浓缩成一份15分钟的报告,在课后的自主授课环节展示分享。同学们听后热情高涨,你一言我一语地分享起到延安后的所见所感,一聊就是近一个小时。

“这段红色历史,教员们讲了许多年,学员们听过很多遍,可每次来到现地,无论是学员还是教员,还是会有很多感受与收获。”教员饶夺在此次综合实践教学活动中负责张思德纪念广场的现地思政教学,也是张喜晨的指导老师。

饶夺告诉记者,校外综合实践教学活动组织了这么多年,深受教员学员的青睐,活动的魅力正在于亲身体验的“真实”与偶然遇见的“惊喜”。

为了利用好一年一度到延安进行教学的宝贵机会,饶夺今年数次往返驻地与延安,和教研组的同事们反复推敲教学路线、设计教案细节。

一些意料之外的相遇,让饶夺印象深刻。在他看来,这些行程中的“意外”,让教学活动更加生动。

在枣园中共中央书记处旧址,一位穿军绿色纪念衫的老兵与学员们不期而遇。

“我的许多战友都牺牲在战场,把年轻的生命献给了祖国和人民……”老兵激动地讲起自己的经历,让学员们红了眼眶。道别时,老兵举起右手,向学员们敬了一个军礼,久久没有放下。

“我们的仗打完了,以后就靠你们了。”学员张英健把老兵的这句话写进日记。在这句话后,他接着写道:“踏上延安大地的那一刻,我对自己的使命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

“红色资源中蕴含着延绵不息、永不过时的力量。”张英健来自革命老区江西宁都,听着革命先辈从宁都一路走到延安、投身革命事业的故事长大,对遥远的西北大地充满好奇与向往。这次自己一步一个脚印走过革命圣地,他感到红色的血脉在传承。

宝塔山下,又一批青年学员参加入党宣誓仪式,成为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张英健作为骨干,担负警戒任务。举目仰望,阳光照在宝塔之上,耳边传来“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铮铮誓言,张英健眼眶一热……

“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

延安大地上,一个个年轻的军人脚踏黄土,头顶骄阳,目光里满是坚定。

一场教学活动经久不衰的魅力,在这一刻彰显。一束穿越时空的光芒,照亮这群年轻军人的心灵。

野外练兵,既拓展了视野,也升级了思维

“明明是严格按照教科书要求,完成了规定动作,为什么还是被导调组判为不合格?”

一天的行军结束,模拟三连的学员们却没有心思休息。他们围坐在一起,复盘今日行军途中导调组临机下达的实战课目。

在今年的综合实践教学活动中,一些新增环节吸引了记者注意——除了利用现地红色资源完成思政教育,有近一半的内容是利用野外环境展开训练。

行军途中,该连行进在一片宽阔坡地,导调组的指令突至:“前方遇‘敌’袭扰,立即疏散隐蔽!”学员们第一时间按照战术动作标准展开行动……

“模拟三连半数‘阵亡’,成绩判定为不合格。”临机考核结束,导调组宣布考核结果。“不合格”3个字刺痛了学员们的神经,也让他们摸不着头脑。

无独有偶。几乎同一时间,模拟七连也获得“不合格”的判定——

在各模拟连全部完成疏散隐蔽后,导调组又下达了救治“伤员”的新课目。前出救治“伤员”的学员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战场止血、包扎等操作,却同样被导调组判定“不合格”。

军事教员黄都平是导调组负责人。他告诉记者,在临机考核中,学员们被判定失败的原因,都是只注重动作的标准度,忽视了正在变化的“敌情”等战场要素。

“对于学员们来说,野外练兵,既拓展了视野,也升级了思维。”在军事训练课目设计之初,教研组就十分重视对学员实战意识的培塑。他们充分利用在校外组织教学活动的机会,有效结合野外地形进行课目设置。

“模拟三连注意,前方50米遭遇小股‘敌人’。”就在经历考核失利打击的第二天,学员们按照原定计划向某目标行军时,再次遇到“敌情”。

这一次,学员们从容了许多。尖刀班立即前出,占领有利地形,对“敌”进行侦察警戒。其他人以班为单位,在排长和班长的指挥下,从不同方位对“敌”进行打击。

“部队恢复行军。”导调组下达最新指令,意味着此次“敌情”处置成功。学员们按捺住心中的喜悦,打起十二分精神,向着目标继续前行。

“从操场到野外陌生地域,从单一课目到成建制连贯任务、临机特情,我们走出校园,距离战场更近了一步。”学员张昊扬是模拟连连长。在此次综合实践教学活动中,学员队按部队建制编组,连以下指挥员全部由学员骨干担任。对于这些尚未到基层部队历练过的学员来说,也是一次独特的体验和挑战。

“这是一次从学员到战斗员的淬火之旅。”在黄都平看来,学员们收获的不只是贴近战场的体验,更是一次成长与蜕变。

这场教学活动的收获,将陪伴很多学员走好今后的成长之路

“两代人的故事,在这里碰撞出火花。”教学活动接近尾声,学员温凯达在总结分享会上动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傍晚,学校邀请一位老兵,为学员们授课。

这位老兵名叫呼荣碧,曾屡立战功,退役后创建了“延川县红色教育基地”,多年如一日坚持义务宣讲延安精神。

“那时,我是尖刀班班长,所有任务我们尖刀班都冲在最前面!”老兵的宣讲,让台下的这些年轻人感动不已、震撼不已。

温凯达便是其中一员。在此次综合实践教学活动中,他还有一个特别的身份——尖刀班班长。

“在延安,我们接受精神上的洗礼,同时也完成着全方位的历练。”分享会第二天,导调组下达了连续3天每天徒步行军30公里的任务。温凯达带领的尖刀班冲锋在最前面。

天上飘着雨,山里雾气弥漫。途经一段狭窄地域,通路紧邻山崖,尖刀班成员自发地挽起手臂,为大部队搭建起一道安全屏障。

走到这里,队伍已经连续行军20多公里。山路陡峭,湿滑难行,个别学员开始放缓脚步,士气渐渐低落。

这时,不知是谁先起了头,高声唱起军歌——“向前!向前!向前!”紧接着尖刀班的学员们高声齐唱,大部队中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声音撼动山林。

“无论是现地思政课,还是军事训练课目,最终目的都是培养人、塑造人。”该校领导介绍,校外综合实践教学活动既是对校内教学的补充,更可以影响学员未来成长发展。

学员队教导员王海龙向记者分享了一个故事——

学员符号在学校训练时,不太积极。这次综合实践教学活动期间,某项临机考核课目中,一名战友的腿不慎受伤,需要运送至临时搭建的野战卫生所进行处理治疗。出乎大家意料,符号第一个站了出来,主动请缨参与伤员后送任务。

卫生所搭建在山坡上,上坡的土路陡峭难行,给伤员运送带来极大困难。正在一行人犹豫着是否绕路时,符号主动俯下身子,让战友们踩着他的身体,借力向上攀爬一处陡坡。

伤员成功转运后,王海龙看着满身泥泞、衣服上还留着几个脚印的符号,提出让他留在卫生所调整休息,却被符号拒绝了。

“我是一名军人,我做好了克服一切困难的准备。”说出这句话时,符号已经同大家一起前往下一个任务地。

“我是一名军人。”在几天的教学活动中,这句话被很多学员频繁提起。

返校的火车上,学员卢秋实在“写给自己的一封信”中记录下令他难忘的场景——

行军路过某个村庄时,村民一边喊着“解放军”,一边跑上前来同他们热情地打招呼。一个六七岁的小女孩望着身着迷彩服的整齐队伍,抬起手向他们敬了一个礼。

“从学员到一名合格的新时代革命军人,我们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磨炼自己。”这是卢秋实在信中写给自己的寄语。

看着手握信纸的学员们,王海龙心中感慨万千。“就像一盏路灯。”王海龙说,这场教学活动的收获,将陪伴很多学员走好今后的成长之路。

锐视点

用好实践课堂  育好强军人才

■杨学锋

我党我军对办学育人历来高度重视。我军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完成党在各个历史时期赋予的使命任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重视人才培养。院校教育是我军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因地制宜、开放办学,积极统筹校内外育人资源,为人才培养搭建良好实践平台,努力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

习主席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注重运用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不断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

在实践课堂中坚定理想信念。立德树人是院校教育根本任务,关键是要教育引导官兵坚定理想信念、铸牢军魂意识、矢志强军打赢,确保枪杆子永远掌握在忠于党的可靠的人手中。这需要抓好理论课堂、坚持正面灌输,也需要抓好实践课堂、强化现地教育,让学员在实地、实情、实感中,触及心灵、触及灵魂,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决心。

在实践课堂中练就过硬本领。仗怎么打,兵就要怎么练。院校教学训练与战场衔接得越紧密,培养的人才就越对路子。要大力加强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塑的转变,积极拓展实践教学、设真演训环境、突出对抗训练、从难从严练兵,让学员在实践实训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增长才干,切实锻造能打仗、打胜仗的过硬本领。

在实践课堂中培塑战斗作风。血性是流淌在革命军人血液里的胜战基因。必须从院校源头就抓好战斗作风培塑,坚持在重大教学活动、军事训练实践和日常点滴养成中,锤炼坚毅顽强、坚贞不渝的意志品质,闻战则喜、敢于亮剑的胆识气魄,不畏强敌、不屈不挠的拼搏勇气,真正立起新时代革命军人的好样子。

在实践课堂中厚植为民情怀。人民军队为人民。今天的学员,到2035年就是现代化军队的中坚骨干,现在打下的底子决定着未来我军的样子,必须积极创造平台条件,让学员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感受人民群众对军队的拥护爱戴,增强为民服务、保家卫国的决心意志,持续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