疗养保障向战聚焦,这样的疗养让一线官兵直呼“没想到”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王祖来 王祉 吕洪凯等 责任编辑:王凤 2022-09-15 11:43:32

一切为了打仗,一切服务官兵

■王祖来

新修订的《军队疗养工作暂行规定》要求,军队疗养机构要聚焦备战打仗,聚力服务官兵,以维护和提高战斗力作为疗养工作的出发点,积极适应军队疗养机构转型重塑、职能变化新形势,将工作重心向任务一线、基层一线、艰苦边远地区一线倾斜,着力构建一切为了打仗、一切服务官兵的新型疗养工作体系。

《军队疗养工作暂行规定》实施一年来,军队疗养机构着眼战斗力建设,跳出固有思维,重塑疗养体系,升级保障模式,创新保障方法,将工作重心向任务一线、基层一线倾斜,让疗养资源更多惠及一线官兵、疗养学科更贴近实战需求。

调整改革后,军队疗养机构的职能有了新变化。康复疗养向战聚焦,必须有相应的学科作支撑,要具备“修复”“保养”官兵身心的能力,具备增强官兵体质和心理素质的能力。军事训练伤运动评估和康复运动、软组织伤病的诊疗康复以及心理筛查、应急心理干预、心理行为训练等学科建设,提升了战斗力质效。

今天,部队实战化演训、非战争军事行动以及日常战备执勤、科研试验等任务日趋增多,一线官兵的身心康复疗养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建强疗养康复专业人才队伍的任务越来越紧迫。军队疗养机构应积极整合资源、强化内生动力,不断学习更多新疗养理念、新疗养方法、提升康复技能。

新时代,疗养“疗”什么,怎么“养”?这是迫切需要军队疗养机构探索回答的时代课题。对这个课题的回答,既是军队疗养系统强军为战的具体探索,也是后勤战线落实习主席重要指示,建设一切为了打仗的后勤的生动实践。

【观察坐标】

海军青岛特勤疗养中心

重塑体系,为一线官兵“加油”

■王祉 陈运鹏 姜维

将服务保障重心向战斗力一线倾斜

潜艇声呐兵庄炜军刚刚晋升下士军衔,紧接着又迎来一个“惊喜”——他被列入其所在艇员队的“年度疗养计划”,随后前往海军青岛特勤疗养中心参加特勤疗养。

这是庄炜军第一次参加特勤疗养。曾几何时,在这位一线战斗员眼中,疗养是一项“可遇不可求”的福利。在前往海军青岛特勤疗养中心的路上,庄炜军还有些不敢相信。

“我们就是要将服务保障重心,向战斗力一线倾斜。”艇员队领导介绍,近年来海军部队担负战备巡逻、实战化训练任务日益频繁。一份调研报告显示,潜艇官兵每年平均出海超过200天。

越是训练任务重,越是需要科学的身心修养。新修订的《军队疗养工作暂行规定》,对作战部队疗养计划落实提出了刚性要求,落实疗养制度不仅关乎官兵权益,更关系到部队战斗力建设。

今天在作战部队,疗养人员推选需依据个人表现、立功受奖、服役年限等情况综合考量。“以前,我们这个艇员队只有一个疗养名额,从去年起一下子增加至七八个。这次疗养上级推荐我参加,跟我一起来的除了一名营职干部,其余战友都是一线战士。”庄炜军说。

疗养保障的范围正在扩大。今年因为执行重大卫勤保障任务,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文职人员高倩,收到参加特勤疗养的通知,这让她既感到意外,更让她备受鼓舞。

海军青岛特勤疗养中心提供的一份疗养调查清单显示:特勤疗养、康复疗养、专项疗养任务增加;疗养员中一线军队人员的比重明显提升。

海军青岛特勤疗养中心领导说,新规定立起鲜明导向,越来越多基层官兵走进疗养院,享受这一福利。

疗养不是“卸甲”,而是进一步与战斗力对表“加油”

海训结束,海军特战队员蓝利再次拨通了海军青岛特勤疗养中心专家杨昕的电话,自豪地向她的“心理导师”展示这份被汗水浸透的荣誉——“火蓝刀锋”匕首。

那次,在海军陆战队某旅女兵队组织的心理筛查中,一份数据报告引起了杨昕的注意:中尉蓝利的心理测试分值显示异常。

在蓝利参加特勤疗养期间,杨昕一有时间就去找蓝利散步聊天,运用认知行为疗法,潜移默化中帮助蓝利分析认知误区、梳理情绪。一次敞开心扉的交流过后,平时很少流泪的蓝利抱着杨昕泪流满面。

这次疗养过程中,配合各类心理康复训练,蓝利的情绪状况大为改观。海军青岛特勤疗养中心领导告诉笔者:“疗养不是‘卸甲’,而是进一步与战斗力对表‘加油’,半个月的疗养,既是身心上的健康呵护,也是一次体能、技能的全面提升。”

根据疗养训练计划,疗养员一周3天的体能训练时间雷打不动,其他训练内容根据个体情况科学设置。

在体训师带领下,疗养员参训需要完成体能、肌肉力量、核心稳定肌群等训练。针对不同类型人员,他们利用“速度灵敏度评估训练系统”“数字化体姿与功能评估系统”设置针对性训练,全面监测他们的体能和心理情况。

“如今的疗养不再是吃好、喝好、玩好,而是练好、训好、心理状态好。”体训师王伟忠说,疗养结束后,他们会组织健康综合鉴定,把疗养员恢复、再生和提高战斗力,作为衡量疗养效果的标准。

参加疗养的官兵在海军青岛特勤疗养中心进行胸腰椎测试训练。

战斗力“加油站”,有了专业“加油员”

再次走进海军青岛特勤疗养中心,北部战区海军航空兵某团特级飞行员武文说,特勤疗养正在成为他的战斗力“加油站”。

“战斗力的提升,需要专业的‘加油员’。”武文向笔者讲述了他的个人经历。一次夜间巡逻,武文持续跟踪识别的目标突然消失了。当时的情况,令这位经验丰富的特级飞行员,百思不得其解。此次疗养,武文参加了航疗科专家汪瑞平的专业授课,这个疑问得到了解决。

该中心感官生理训练科主任陈贵,带领团队研究夜视生理现象,探索总结出夜视生理训练路子,帮助飞行人员熟悉掌握夜间观察目标和夜视镜使用方法。

今年4月,该中心还紧跟海军转型发展,开展“海军夜视生理现象模拟体验”等新内容训练。来自海军飞行部队的数百名飞行员、领航员、搜救员齐聚一堂,学习夜视生理及特殊现象,体验夜视近视模拟、夜视盲点等课目训练。

“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该中心领导介绍,陈贵只是专业“加油员”群体的一个缩影。如今,他们拥有高级技术职称医护人员70余名,研究生导师6名;多个科技创新团队,遍布各大学科,形成以高职称专家领衔、中青年技术骨干为主体,结构合理、梯次分明的医学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疗养方案单独订制,精确保障才能打胜仗

紧紧握着该中心中医科主任马群的手,海军航空大学教员徐祎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去年6月,徐祎通过健康服务协作机制,协调进入该中心接受康复治疗。入院时,他刚刚完成“右跟骨创伤性骨折”手术,只能拄双拐步行。

针对徐祎的情况,马群带领康复团队,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突出针刺穴位等中医治疗手段,为其疏通经络。伤口愈合后,他还特地为徐祎安排了水中肢体功能等训练。

翻阅徐祎的疗养方案发现,针对疗养员职业特点和个人情况,该中心为其量身订制个性化食谱。“疗养员一餐吃什么、吃多少都是科学。”马群介绍,他们使用自主研发的“营养智慧餐饮系统”,严格规定疗养员每餐饭的食物、营养标准,疗养员可以熟悉掌握当日菜谱,还能实现“按量取食”。

近年来,该中心拓展保障模式和优质服务举措,完善体检鉴定、健康管理、航空生理训练等流程规范,滚动修订《优质服务工作核心规范》,制订《重点疗养员服务保障指导手册》,助力疗养服务高质高效。

翻开疗养员名册,笔者注意到,经过科学系统的专属训练,一位位飞行员翱翔蓝天、潜水员重返深海、技术专家重返实验室,一线官兵重返战位。

“军队疗养工作紧跟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保障模式由健康维护型向能力促进型转变。”海军青岛特勤疗养中心领导说,让疗养服务聚焦一线岗位、一线官兵,着力构建全新的战斗力保障体系,任重道远。

【观察坐标】

联勤保障部队大连康复疗养中心

升级模式,为战斗力“续航”

■吕洪凯 张奇辉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汪学潮

联勤保障部队大连康复疗养中心专家指导官兵进行体能训练。

这样的疗养,让一线官兵直呼“没想到”

火箭军一级军士长刘志军、海军某潜艇支队一级上士陈曦、空军航空兵某旅特级飞行员狄岩松、某部文职人员沈丽……

履历、年龄、专业、军兵种……看似完全毫无交集的他们,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相聚在联勤保障部队大连康复疗养中心。在这里,一线战斗员们各自经历了意想不到的事。

当了30年导弹发射号手,刘志军没想到,这次疗养和老兵们讲述的疗养体验完全不同。

这次疗养更像是一次会诊。由于长期在高温、高压、高噪的环境工作,刘志军经常出现腰酸背痛、耳鸣失眠等情况。参加专项疗养,是上级给予这位“金牌发射手”的专属福利。

按照以往印象:“疗养就是休息、放松、散心。”然而入住疗养中心的第一天,医护人员就向他介绍了查体问诊计划和疗养训练计划。

翌日一早,刘志军接受了全面体检,发现“甘油三脂”的3项指标偏高。对此,疗养专家格外重视:“你的血脂偏高,这半个月饮食以清淡餐食为主,下午你还要进行心脑血管训练。”

一同参加疗养的狄岩松和陈曦,此前在体能训练时,均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四肢韧带损伤,并在体系医院接受了治疗。出院前,他们分别填写了一张“疗养审批表”,没想到这么快就转院参加了康复疗养。

“从医院到疗养中心,从医疗救治到康复训练,‘一站式’服务让训练更安全、健康更有保障。”大连康复疗养中心领导告诉记者,他们为每位疗养员制订了“体能训练个性化套餐”,针对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区分训练课目、强度和时间。在对个体病情、伤情给予药物治疗的同时,中医理疗、心理干预及心理行为训练也相继开展。

疗养员为官兵进行睡眠调理。

整合重组多个学科中心,协同“加油”精准高效

某潜艇军士小杨因长期在高温、嘈杂、狭小环境中工作,经常失眠。按照上级安排,小杨来到大连康复疗养中心进行疗养。

入住第二天,中心对小杨进行了全面体检,紧接着安排他进行中医理疗祛湿、心理调适、睡眠监测、针灸、正骨以及运动康复等全面治疗和训练。

小杨的康复疗养经历,是大连康复疗养中心升级保障模式的一个缩影。

调整改革后,大连康复疗养中心将原先分布在各个疗区的诊疗科室,整合重组为多个学科中心,统一调配疗养专家骨干、集中使用诊疗设施,积极吸引和培养疗养人才,不断创新疗养模式,有效提升了疗养保障能力。

“整合重点学科中心,是落实《军队疗养工作暂行规定》的新要求。” 该中心主任李鉴峰说,疗养机构应当结合驻地自然和人文资源,发展相应疗养技术,提高疗养保障水平。

为此,他们将睡眠管理从心理科分离出来成立“军人睡眠管理中心”,心理科成立“野战心理应急干预分队”,以运动康复科为主,抽调软伤、中医专家骨干,成立“军事训练伤运动评估与康复训练中心”,原有的“全军软组织伤病康复中心”也加强了中医力量。

“为战斗力服务的康复疗养学科重组后,我们加大了骨干调配和人才培养。”该中心领导说,近3年来,中心聘请了相关专家骨干数十名,专业送学培训几十人次,对从社会招考的文职人员进行系统岗前培训。

一天中午,记者到“军人睡眠管理中心”探访,心理治疗师韩颖正为小兰诊疗。

小兰是某特战分队的狙击手,在一次实战化演练中行动失败。从此,小兰的心理压力很大,一直失眠。记者通过睡眠监测系统发现,治疗几次之后,小兰深睡眠时间一点点变长。那天下午,一觉醒来,小兰兴奋地说:“好久没睡得这么香了!”

经过半个月的康复疗养,小杨身心恢复如常。回到单位经过考核,小杨顺利重返战位。

8月中旬,该中心抽组野战心理应急干预分队参与实战化演训。训练中,心理催眠师不仅指导官兵进行快速自我催眠训练,还传授一系列战场应急睡眠方法,受到官兵的欢迎。

疗养专家到基层巡诊。

不仅要坐镇“加油”,还要前出保障

从事疗养康复工作30多年,全军软组织伤病康复中心主任张国龙,又多了一个新头衔——训练保健医。

今年年初,该中心抽组成立疗养专家巡诊医疗队,张国龙第一个被选中,成为首批训练保健医。

在该中心,像张国龙一样,成为训练保健医的,还有军事训练伤运动评估与康复训练中心主任胡玉龙等几十名疗养专家骨干。

如何才能更好、更有效地“维护与促进军人身心健康,巩固提升部队战斗力”?从拿到新修订的《军队疗养工作暂行规定》开始,大连康复疗养中心的领导,就在不停地思考这个问题。

“为战斗力‘续航’,不仅要坐镇‘加油’,还要前出保障。”该中心一位领导说,不少基层官兵不注重健康保健和科学训练,身体健康出现状况而不知,如果都等到身体“报警”再来疗养或是就医,身心维护和“加油”的成本就会更大,巩固提升战斗力的时间就会更长。

“防止官兵健康出毛病,就是为战斗力‘加油’。”为此,该中心主动到基层部队巡诊,将康复疗养的链条往前端延伸。

在该中心医护部助理员王新刚办公室的墙上,贴着一张专家骨干兼职训练保健医拓展疗养服务的计划表。什么时间、哪些人、去哪里、携带什么装备器材、联系谁、执行哪些任务,标注得十分详细。

去年,疗养专家医疗队到空军航空兵某旅巡诊。飞行员吴其君颈部扭伤,不仅得到了专家张国龙的精心治疗,还得到了专家胡玉龙的特别邀请:“训练伤没痊愈前,容易反复受伤,你最好申请去我们那里康复训练……”

带队领导告诉吴其君,不管是作战或执行其他重大军事行动中出现伤病,还是有训练伤和其他伤病的军人,只要本人填写“疗养审批表”,通过经治医疗机构评估鉴定并提出转诊建议,就可以逐级申请康复疗养。符合“双向转诊”条件的,还可以从经治医院直接转诊来康复疗养,不仅不受疗养指标限制,而且还可以按规定带随员。

按规定提交申请后,吴其君很快就收到了康复疗养通知。来到军事训练伤运动评估与康复训练中心,胡玉龙和运动康复师们立即对吴其君进行全面功能评估,并为他制订了个性化专项运动方案。经过近两周的训练,吴其君完全恢复了飞行下颈部抗载荷能力。

(图片由海军青岛特勤疗养中心、联勤保障部队大连康复疗养中心提供)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