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热”使用!高温训练防中暑这样做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辛天宇 责任编辑:乌铭琪 2024-06-16 16:30:00

高温训练防中暑

■辛天宇

姜 晨绘

中暑是机体在热损伤因素作用下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夏季气温高、湿度大,如果官兵长时间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进行高强度训练,较容易发生中暑。

中暑可以分为轻度中暑、中度中暑(热衰竭)和重度中暑(热射病)。如果发生中暑,可通过具体的症状表现判断中暑的程度,并采取正确的治疗方式。

轻度中暑。轻度中暑患者一般有中暑相关症状,核心体温(指人体内部的温度,可通过测量直肠或口腔温度得到。成年人正常的核心体温为37℃~37.5℃)正常或轻度升高(小于38℃),可能出现多汗、头晕、头痛、心慌、恶心、口渴、疲乏、腹泻、四肢麻木、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肌肉疼痛或痉挛等症状,但无意识障碍和器官损伤。

中度中暑。中度中暑患者核心体温升高明显,但低于40℃,可能会出现一过性组织器官功能不全的表现,如少尿、晕厥、血容量不足、皮肤湿冷、面色潮红或苍白、无汗、血压下降、脉搏细弱(用力按压桡动脉或颈动脉才能摸到搏动)、心率增快(心率可达到160次/分以上)等,但无明显神经系统损伤。

重度中暑。重度中暑指热射病,是最严重的中暑类型。热射病患者的核心体温一般大于40℃,常伴有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如昏迷、抽搐、呼吸急促(呼吸频率大于30次/分)、行为异常等,严重的会造成多器官损伤,危及生命。

中暑是一个连续进展的过程。如果发生轻度中暑时不重视、未及时进行处理,体内热量不断蓄积,就可能发展为中度中暑。发生中度中暑时,处理无效或不及时,还可发展为热射病。因此,发生中暑后应尽快脱离热环境,第一时间进行降温处理。

如果发生轻度中暑,应停止训练,脱离热环境,转移到通风阴凉处,尽快脱去全身衣物散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转移至有空调的房间,并将温度调至16℃~20℃,同时口服补水补盐饮品。

如果发生中度中暑,除采取轻度中暑的急救措施外,还可通过向中暑者皮肤喷洒凉水或水雾的方式进行降温。如果条件不允许,也可用湿纱布或湿毛巾覆盖中暑者皮肤(覆盖面积尽量大),或用湿毛巾擦拭全身来进行物理降温。降温的同时要补水补盐。如果中暑者无法经口补水,应在现场快速建立静脉通路,输注生理盐水或林格氏液等含钠液体。输液时可根据血压、脉搏和尿量等,调整输液速度,维持尿量在100~200毫升/小时。

重度中暑现场救治的原则是“降温、补液扩容、控制躁动和抽搐”。一旦发生重度中暑,可按以下步骤进行急救。

积极有效降温。早期、快速、有效、持续的降温,是重度中暑救治的关键。重度中暑的现场急救可遵循“边降温边转运”的原则,当降温与转运存在冲突时,应遵循“降温第一,转运第二”的原则。现场降温应尽量达到以下目标:核心温度在30分钟内迅速降至39℃以下,2小时内降至38.5℃以下。当核心温度降至38.5℃时,应停止降温措施或降低降温强度,维持直肠温度在37℃~38.5℃,以免体温过低。如果体温再次升高,应重新启动降温措施。

降温时,可根据现场条件灵活选择降温方法,也可多种降温方法联用。冷水浸泡法能达到高效降温的目的,是劳力型热射病(剧烈运动时引起的热射病)降温治疗的首选方法。将患者颈部以下浸泡在储水容器(如水池、浴缸或用油布搭建的简易水浴池)中,水温在2℃~20℃。若现场没有冷水,也可使用室温水(26℃左右)浸泡。除冷水浸泡法外,还可使用冰帽、冰枕或冰袋进行冰敷降温。用冰水浸泡过的毛巾擦拭全身,同时将冰袋放置在患者双腋下、大腿根,或者让患者平卧于控温毯上,头部戴冰帽、冰颈圈,并用冰毛巾擦拭全身,也可实现快速降温。

快速补充液体。如果患者神志清楚,可以口服补水补盐饮品。如果患者呕吐明显或意识不清,应在现场快速建立静脉通路,输注含钠液体,如生理盐水或林格氏液。早期避免大量输注葡萄糖注射液,以免血钠在短时间内快速下降,加重神经损伤。

气道保护与氧疗。如果患者昏迷或意识不清,应将其头偏向一侧,并及时清除气道内分泌物,防止口腔有异物引起窒息。如条件允许,现场救治过程中可用鼻导管吸氧,并持续监测血氧饱和度,使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0%以上。若鼻导管吸氧后,血氧饱和度未能达标,应给予面罩吸氧。

控制抽搐、躁动。抽搐、躁动不仅干扰降温治疗,而且会使产热和耗氧量增加,加剧患者神经系统的损伤。如果患者存在抽搐、躁动的情况,可给予镇静药物,使患者保持镇静状态,防止发生舌咬伤等意外伤。

训练过程中做好充分准备,能有效预防中暑发生。建议官兵夏季训练时做好以下防暑措施。

避免容易诱发中暑的不当行为。战友们在室外训练时,要尽量避免在训练中脱帽、持续暴露在太阳直射下、过度疲劳、脱水等可能诱发中暑的行为。训练前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6~8小时);穿着透气性好、防晒的装备;了解训练当天的环境气温、湿度;备齐防暑、降温药品及监护、降温设备等;出现身体不适时及时报告,不盲目训练;训练中发生异常情况时,第一时间实施正确的自救互救。

筛查中暑易患人群。刚入伍的新兵,停训1周以上的人员,睡眠不足和出现上呼吸道感染、发热、呕吐、腹泻等症状的人群,是中暑的高危人群,不能盲目参加训练。

训练中做好降温措施。训练过程中不要摘帽子,并做好训练间隙的降温,如通过冷水喷雾、戴冰帽和冷颈圈、用湿毛巾和冰袋冰敷、将前臂和手浸泡在冷水中、饮用含盐的冰液体等方式降温。有条件的单位,可以配备电动喷雾装置。

训练过程中注意补水补盐。官兵在炎热环境下进行高强度训练时,要及时补水补盐。建议运动前补水150~250毫升;运动中根据出汗量确定补水量,可分次补水,如每隔15~20分钟补水100~150毫升;运动结束后也要补充水分。补水的同时要注意补盐。普通饮料含高糖,会影响水分吸收,且不含钠或含钠量低,不能作为补水补盐饮品。这里为战友们介绍一些补盐饮品:“榨菜+矿泉水”组合、“电解质泡腾片+矿泉水”组合、口服补液盐及其他含钠盐饮料。

做好热习服。做好热习服是预防中暑的关键。热习服是通过长期反复的热作用,使人体出现一系列适应性反应,从而提高机体的耐热性。热习服达标后,发生中暑的概率会变小,即使发生也不会很严重。从北方远程机动到炎热的南方、从低气温区进入高气温区、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进行高强度训练前,都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热习服训练。进行热习服训练时要循序渐进,在人体耐受范围内逐渐提高训练强度、延长在热环境中的暴露时间,稳步提升耐热能力。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