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双拥新貌丨尊老爱幼 鱼水情深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林 琳等 责任编辑:李庆桐 2023-06-17 08:35:00

备用钥匙柜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林  琳  通讯员  于  斌

清晨,阳光明媚。军队离休干部遗属王恩兰老人外出散步回来,到家门口发现忘了带钥匙。老人并不着急,她走到干休所门诊部值班室的备用钥匙柜前,拿出一把备用钥匙顺利回家。

如今,在山东省济南市城市更新行动中,越来越多的双拥小区设置备用钥匙柜,惠及更多老年优抚对象和居民。“我们学习借鉴了山东省军区济南第九离职干部休养所的经验。”在一个新建双拥小区,济南市天桥区城市更新团队负责人介绍。

几年前夏季的一天,山东省军区济南第九离职干部休养所一位老阿姨在院里晒被子。中午时分,突然乌云密布,刮起大风。老阿姨着急收被子,不小心把钥匙忘在了家里。几番周折后打开门进屋的那一刻,老阿姨感慨:“如果有一把备用钥匙就好了!”

所领导和地方物业管理人员当即开了个碰头会:戎马一生的老前辈和他们的老伴年纪越来越大,在门诊部值班室设置一个备用钥匙柜,能够更好守护老人们的回家之路。从那天起,门诊部值班室就有了一个备用钥匙柜。

备用钥匙平时打开的是回家的门,危急时分打开的是生命通道。一天中午,老阿姨李实独自在厨房熬上粥后回到卧室休息,不经意竟睡着了。锅烧干后起了火,浓烟从家中往外冒。邻居们急得直敲门,可李阿姨耳背听不见。好在工作人员取出备用钥匙火速赶来,开门灭火,避免了危险的发生。

2021年10月,北京、济南等全国8个城市被军队列为试点,部队所属老旧住房改造纳入地方规划,统一组织实施。在济南市,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普遍增设的备用钥匙柜,给老干部们带来方便和踏实,更带来一份安全保障。

去年底的一天,老干部张德佩在家中不慎摔倒,老伴范彩琴准备将他从地上扶起来,自己也不慎扭伤了腰。干休所门诊部护士蒋波接到求助电话,迅速和战士杨明山一起取出备用钥匙,赶到家中将两位老人送医治疗。

今年以来,济南市深入推进社会化拥军,军队离职干部休养所以“十进所·八上门”为主题深化服务保障:协调银行系统,开办老年人反诈防骗专题讲座;联合律师事务所,宣讲老干部关心的遗产继承、子女赡养等法律知识;借助地方城市更新之便,在营区新建扶手和坡道。

“传承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营造推动双拥工作的社会风尚,军地交流互鉴益处多多。我们目前新建的日间照料中心,就是学习借鉴了地方的成功经验。”第九离职干部休养所一位所领导表示。

“我只记得她”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林  琳  通讯员  刘明奎

“赵老找不见了!”几年前,在山东省军区济南第三离职干部休养所,这一幕让军地工作人员忧心如焚。

那天,患有老年常见病、记忆力严重衰退的老干部赵洪峙,像往常一样听完评书,独自在客厅踱步。转眼到了午饭时间,老伴朱瑞梧把饭菜端上桌喊他吃饭,叫了几声没人应,后来逐个房间找了个遍,才发现赵老根本不在家。

工作人员闻讯赶到赵老家里,一边安慰老人一边调看监控。原来,赵老独自下楼走出干休所大院,到公交站台上了公交车。

几条线路的公交车,每条线路几十个站点,到哪里去找老人?情急之下,干休所向地方有关部门求助。很快,派出所、医院门诊等单位陆续行动起来,更多军民加入了找寻队伍。

“丁零零……”当晚11时许,干休所值班室电话突然响起。“我是燕山派出所,请问袁野同志在吗?出租车司机送来一位走失的老人,我们问什么老人都说不知道,可一直念叨‘我只记得她,我只记得她,她是袁野’,我们猜想很可能就是军队干休所门诊部的袁野同志。”民警一番话让大家如释重负,工作人员与民警逐一核对老人的衣着、相貌后,一颗颗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

老人记得袁野,不足为奇,因为作为军医的袁野平时对老前辈们照顾得无微不至。地方一些干部群众认识袁野,同样事出有因:袁野作为军队医务人员,爱民助民行动有目共睹,她经常参加军地共同组织的义诊活动,高明的医术和热情周到的服务给许多人留下深刻印象。2017年3月,她被军地联合表彰为济南市学雷锋先进个人,并在“学雷锋精神 做红色传人”先进事迹报告会上为当地高校师生作事迹报告。

“不记得家人,却记住了她。”袁野在军队离休干部心目中的分量,深深感动了现场的军民。派出所民警赞叹:“从警这么多年,这样的事儿真是头一回见!”

老前辈在世的时候,袁野尽心尽力陪伴,他们“走”的时候,袁野送好最后一程。一位103岁的老首长去世,身边只有90多岁的老伴和小女儿。袁野赶到后一边安慰家属,一边为老首长擦洗身体、整理遗容、穿戴寿衣。

济南市已连续9次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今年,在干休所领导支持下,袁野主动协调地方医院,为老干部就医开通绿色通道,并分批选派医护人员到地方医院进修深造。谈及未来打算,面临退休的袁野说:“我会继续发挥专业所长,力所能及地为老前辈们服务,为更多有需要的军民服务。”

特殊值日表

■孙晓明  贾卫国

当6年级小学生王梓轩与数百名同学涌出校门时,王月一眼就能找到他。两人母子一般说笑着,手牵手往家走。

发生在辽宁省北镇市北镇街道小学的这一幕,让知情的师生和家长赞叹不已。像王月这样义务接送王梓轩放学回家的热心人士,在北镇市还有3名。

一切源自6年前的一次偶遇。那天,王月在小区里巧遇邱岭接儿子王梓轩放学,闲聊中得知邱岭是一位军嫂,丈夫王庚在驻疆某部服役。邱岭每天上班,常常不能及时接孩子放学。

“我来接王梓轩放学吧!”王月是北镇市工会的工作人员,两家同住一个小区,学校距工会又近,更巧的是她每天的下班时间,都在王梓轩放学前。

一句看似简单的承诺,王月风雨无阻地做到了。无论春夏秋冬,每天放学,她都准时出现在校门前那棵百年老梨树下。

转眼到了2019年9月,王月义务接送军娃的事在小区传开了。一些爱心人士主动提出加入接送王梓轩的行列,最终确定周颖、曹杰、田丹3人,大家排出值日表,还建起了“和爱在一起”微信群。

在一家超市上班的周颖,只要赶上串休,总抢着排班“值日”。有一次放学接到王梓轩,发现他发高烧,周颖一边联系邱岭一边打车去医院。等邱岭赶到医院时,王梓轩已经躺在病床上,开始输液了。

曹杰的女儿曹冰冰与王梓轩在同一所学校,只要曹杰去学校接女儿,两个不同班级的孩子就会相约一起出校门。

退休教师田丹与邱岭母子住上下楼,每次接送王梓轩的路上都主动为他答疑解惑。有时邱岭下班回家晚,她还会为王梓轩做好晚饭。

前不久,已是一级军士长的王庚探亲休假,本想给每家买份礼物表达谢意,被大家婉拒了。他请求再三,几家人才坐在一起吃了顿饭。“我代表全家向大伙儿表个态,我会安心服役,争取多立军功,我儿子王梓轩也一定好好学习,不辜负大家的期待!”一番话,说得众人红了眼眶。

墙梯上学路

■池福军  张绍峰

早晨7点,12岁的初一学生李贺背上书包,与父母挥手告别,独自朝学校走去。不到5分钟,他已从部队营区走进教室。

李贺就读的黑龙江省鹤岗市第四中学,位于工农区新南街道禾友路,毗邻鹤岗军分区营区。与李贺一样的军人子女,在这所学校还有一些。

学校和军分区坐落在同一个山坡,仅一墙之隔,军娃以前上学却面临诸多不便:先穿过营院大门,绕行数百米,再走到马路红绿灯处折返,才能到达学校门口。

“如果从军分区这边安装一道墙梯,就能从营院直通学校,省时省力还能保证安全。”军地双方经过协商,按规定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在军分区营院东侧,选取既便于管理又不影响整体美观的院墙旁边,搭建了一道墙梯。随后,军分区还帮学校在墙梯入口周边栽种树木,建成赏心悦目的绿化带。2020年8月1日,在军地双方见证下,墙梯启用,军娃们上学路上的安全问题迎刃而解。

为确保军人子女享受优质教育资源,鹤岗市教育局、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与鹤岗军分区建立三方联动工作机制,联合出台《关于鹤岗市军人子女教育优待细则的通知》,户籍在鹤岗市的现役军人子女,烈士子女,因公牺牲、退休、病故军人、当年确定退役未离队军人的子女,一律按军人家庭意向安排学校就读,不受落户时间限制,并在中考时给予加分照顾。

鹤岗市还成立专项工作组,每年对驻军部队官兵适龄入学子女情况摸底调查,提前梳理矛盾问题,组织相关部门逐一帮助解决。对新交流到驻军部队的军人子女入学事项特事特办,简化入学手续,升学实行浮动加分。

近年来,鹤岗市坚持把军人子女名单纳入关爱信息库,给予细化量化的具体优待。对荣立二等功或者战时荣立三等功以上奖励的军人,以及在艰苦边远地区累计工作满10年的军人、烈士、因公牺牲军人,给予其子女更多教育优待。一项项暖心举措相继出台,让鹤岗市拥军优属声名远播。

“C位”小姑娘

■李京晶  高  翔

日前,由空军政治工作部组织的2023年庆“六一”空军幼儿园文艺汇演如期举行。连续11场演出,来自新疆和田的5岁维吾尔族小朋友热伊莱·肉孜买买提都被安排在“C位”。

“C位”上的热伊莱童声甜美、舞姿优美,打动了现场观众。视频传回新疆和田,热伊莱的妈妈阿米娜·阿布都黑力力感动得哭了,流泪拥抱空军和田爱民幼儿园的教师们。

2010年开始招收少数民族幼儿的八一和田爱民双语幼儿园,2017年正式更名为空军和田爱民幼儿园,实行全日制全免费,招收对象为本系统官兵适龄子女、驻地周边家庭相对困难的少数民族幼儿。截至今年6月,已招收地方少数民族幼儿342人。除入园费用全免外,幼儿园还为孩子们提供包括园服、书包、材料包、课本在内的全部日常保教用品,平时上下学有班车接送。

这次有12名少数民族幼儿到首都北京参加文艺汇演。孩子们能走出和田、走出新疆,家长们十分开心。

古丽孜巴·吾加阿力木的父亲在北疆打工,母亲是当地一名清洁工。听到孩子们准备到首都北京汇演,需要家长配合保障,夫妻俩一边调整到就近打工,一边接送和照顾孩子。6月4日,小古丽孜巴圆满完成北京汇演、平安返回和田,夫妻俩来机场接她,搂着孩子亲了又亲,一个劲儿地说:“给爸爸妈妈讲讲北京,讲讲空军叔叔阿姨,好不好?”

热伊莱·肉孜买买提的母亲阿米娜从小就热爱文艺喜欢跳舞,梦想能站上舞台演出。因条件所限,她没念高中就务农了。热伊莱继承了母亲能歌善舞的基因,平时表现十分出色,汇演中被安排在节目中的“C位”。阿米娜观看女儿热伊莱演出的视频,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眼里满是骄傲和自豪。

维吾尔族教师米日古丽·图尔洪此次带队进京展演,家长们说她灿烂的笑容就像天山的暖阳。米日古丽说,正是由于空军“春蕾计划”的支持和空军和田场站官兵的帮助,才让300多名少数民族幼儿像军娃们一样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同在蓝天下健康快乐成长。

爱在平常日月中

■山东省济南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 李 鹏

前不久,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正式启动重点优抚对象签约家庭医生服务项目,签约服务对象包括享受国家定期抚恤补助的烈士遗属、因公牺牲军人遗属、病故军人遗属、老复员军人、参战退役人员、伤残军人、60周岁以上农村籍退役士兵等。

几年前,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出台规定,对拒绝接收安排军人子女入园入学或不按照规定完成接收任务的单位和负责人,列入督导查办。

针对一老一少两个特殊群体,两地的经验做法给我们济南市的双拥工作以启示:尊老爱幼鱼水情,老吾老幼吾幼,关系着军人军属的幸福生活,同时也检验着社会治理的成果。

关注老龄优抚对象的精神需求,正变得日益迫切和重要。伴随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物质上的困难日益减少,双拥工作在精神关怀层面的作用日益凸显。近年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关注和满足现役军人、军烈属和广大优抚对象精神需求,成为军地开展双拥活动的重要内容。就此而言,门诊医护人员接诊之际多与老前辈们聊聊天,值班室里设置一个备用钥匙柜,既是解决现实需求,又何尝不是春风化雨的精神关怀?

关心军人和重点优抚对象子女的需求,同样不可忽视。双拥工作一直在路上,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还会出现。军人子女入园、入学的工作年年有,需要常态化解决。入园、入学的问题解决了,还可能会面临其他具体难题,这就需要军地双方多做有心人,常常问需求。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把工作做到军人军属和重点优抚对象的心坎上。

革命战争年代,为帮助“红小鬼”学文化,红军在长征路上发明了后背贴大字、边走边看、边看边学的“看后背识字法”;为帮助抚育革命烈士和各级指挥员的后代,“马背上的摇篮”成为几代人的共同记忆。

去年9月开学季,经过大半年精心筹划,江苏省无锡市老年大学“军队离退休干部教学班”正式开班,书法、摄影、合唱、视频制作等“军休班”课程,落实军休干部“两个待遇”的各类服务保障措施,赢得军休干部们的普遍欢迎。

双拥在基层,关爱在末端。如今,在全国很多地方,军民合力解难题,社会化拥军频出实招。尊老爱幼鱼水情,让我们领略接地气、冒热气、聚人气的双拥魅力,感悟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行的双拥经验。这是收获双拥工作的可喜成果,也是鼓舞我们每名双拥工作者扛起肩头沉甸甸的责任。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