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
综合管廊穿上“钢盔铁甲”
■中国国防报特约通讯员 王玉生
在广州市区某综合管廊内,工作人员检查智能化消防灭火设备。曾 毅摄
在一些城市,水、电、气、暖、网等市政设施管线全都集纳于地下综合管廊中。“就像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如何为综合管廊筑起安全防线,成为许多人关注的问题。前不久,广东省广州市开展的一次抗爆试验,让大家对综合管廊防护心里有了底。
工作人员将综合管廊口部井盖闭合后,在其附近引爆炸药,巨大的爆炸声震耳欲聋。爆炸过后,管廊口部井盖开启、闭合功能正常,口部设备无变形、无裂缝,管廊内部各类管线无一受到爆炸影响。
作为全国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广州近年来结合新城扩建、旧城改造和轨道交通施工,大力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水、电、气等城市‘生命线’,不论建在地上,还是敷在地下,都需要加强防护。”按照这一思路,广州市人防部门积极探索综合管廊设防的方法途径。
由于这是一个全新课题,面临“无标准规范、无可用产品、无成熟经验”等诸多困难,该市人防部门一度感到“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综合管廊是现代城市地下空间的一部分,他们从地下空间防护的一般规律出发,结合管廊特点因地制宜,很快打开了思路。
“战时,综合管廊的检修口、逃生口、通风口都有可能成为敌方攻击的突破口。”该市人防办人防处副处长唐伟东介绍,管廊的口部数量多、面积大,战时易受攻击,应当成为防护的重点。他们整合社会技术力量,有针对性地设计防护材料及设备,组织研发4种液压型口部盖板相关产品,综合管廊口部安全系数因此大幅度提升。
地下综合管廊空间狭长,现场操控装备十分不便。广州市在管廊内安装智能化温度监测设备,一旦出现火灾隐患,设备便可自动报警,工作人员可远程启动消防设施进行灭火。受此启发,人防部门按照智能化的要求,设计、制作防护设备,确保在复杂、恶劣的条件下,管廊防护设备仍能发挥应有效能。
在探索综合管廊防护过程中,广州人防部门先后取得17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下一步,他们将加强与综合管廊建设维护单位的协调配合,推动防护设备与管廊设施同步设计、同步到位、同步验收,让综合管廊穿上“钢盔铁甲”,全面提升城市“生命线”综合防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