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忻州军分区助力发展红色旅游、扶持绿色产业

来源:中国国防报 作者:贺嘉威 边靖泽 责任编辑:乌铭琪 2024-04-29 10:00:33

山西省忻州军分区助力发展红色旅游、扶持绿色产业——

“红绿融合”振兴老区

■贺嘉威  边靖泽

“早就听说宁武三件宝,莜麦、山药、银盘菇,今天品尝,果然名不虚传,这次收获真不少。”“五一”前夕,众多游客来到山西省宁武县红色景区,周边的农家乐一座难求,当地绿色土特产大受欢迎。

银盘菇是一种营养较高的山珍,清代名人傅山曾写有诗句“芦芽秋雨白银盘,香簟天花腻齿寒”。“游客增多后,银盘菇供不应求。去年,我靠卖菇挣了上万元。”悬空村村民说。

宁武县地处晋西北管涔山北麓,是抗日战争时期晋绥根据地的中心腹地,红色资源底蕴深厚。同时,该县地理环境特殊,良好的气候条件与自然环境,比较适宜种植莜麦、山药等农产品。在乡村振兴新征程中,该县人武部联合地方党委政府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同时扶持绿色产业,走好“红绿”融合、双向拉动的乡村振兴之路。

“一根扁担两头弯,我们用它把米担,来回走了百多里,支援解放晋阳南……”在宁武县国防教育示范村狼迫沟村,一家企业的30多名业务骨干,在崎岖蜿蜒的山路上体验当年民兵参战支前的艰难。“空手走山路都很困难,挑着小米就更难了!”路程过半,一名骨干气喘吁吁地说。

“以往,这里的景点大多是自然景观,游客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春冬季几乎没有游客。军分区帮助我们打造红色景点后,游客一年四季不断,经常有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等人员来参观研学、开展国防教育。游客的增加,带动民宿、餐饮消费直线上升,也带动绿色农产品销售。预计今年红色旅游能带动每户增收数千元。”狼迫沟村村主任告诉记者。

“战争年代,忻州是著名的晋察冀、晋绥两大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地带,许多乡村是模范抗日根据地。如今,在乡村振兴的‘新战场’上,我们也要站排头、当先锋、做模范!”军分区领导介绍,去年以来,他们联合地方党委政府统筹全市红色资源,组织举办讲解员培训班,打造地道战沉浸式旅游项目等,将红色资源融入国防教育、旅游发展、农产品消费帮扶,推进红色文化与绿色产业融合发展,助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位于代县的雁门关,南控中原、北扼漠原,是中国古代规模宏伟的重要军事防御工程,被誉为“中华第一关”。距雁门关风景区不足10公里的雁门关伏击战遗址,在中国革命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2016年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然而,因遗址广场纪念设施单一,一度游客并不多。2021年,忻州军分区收集红色历史资料,联合县政府对雁门关伏击战遗址进行保护性修缮,打造伏击战户外模拟体验基地、真人野战体验基地等特色旅游项目,让游客在体验“硝烟味”的过程中潜移默化接受教育。同时,指导村民扩大特色农产品种植规模,打造地方特色小吃街,吸引更多游客,拉动红色旅游。

一套“组合拳”下来,收效明显。据统计,今年前5个月,来参观的各类游客团队85个,达2万多人次。“这里山水秀丽,民风淳朴,不仅能近距离体验乡村生活,品味特色美食,还能参观红色景区,国庆假期我计划带家人来游览。”一位参观雁门关伏击战遗址的游客说。

“如今,游客越来越多,特色黄酒不愁卖不出去,而且在家门口就业,不仅能照顾家庭,收入还不少。”代县村民张国帅说,黄酒是该县特色产品,以往都是自产自销,销售额很有限。随着游客纷至沓来,黄酒获得青睐,销量持续增长,他计划再次提高黄酒产量,满足游客和电商客户的需求。

“革命老区红色资源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脉,是宝贵的精神财富,而绿色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支柱,我们有责任协助地方党委政府把‘红绿’融合好,实现双向拉动,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忻州军分区领导说,他们将助力把红色文化融入老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打造集参观、学习、旅游等于一体,兼具革命传统体验、红色休闲观光等功能的红色旅游品牌,带动绿色产业发展,实现红色文化与绿色产业互促共进,铺展“红绿融合”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