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英雄血脉 凝聚奋进力量
——辽宁省锦州市辽沈战役纪念馆讲解员讲好红色故事素描
■邵天亮 郭 杨
2022年8月16日,习主席在辽宁省锦州市辽沈战役纪念馆考察时强调,红色江山来之不易,守好江山责任重大。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确保红色江山后继有人、代代相传。
两年多来,该馆讲解员牢记习主席嘱托,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传递红色力量,展现红色风采,把党的创新理论和革命精神融入到鲜活生动的宣讲之中,将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和伟大精神厚植于人民群众心中。
今天,让我们走近辽沈战役纪念馆的4名讲解员,听听她们赓续英雄血脉、讲好红色故事的心声。
——编 者
辽沈战役纪念馆全景。
王竹:用心用情讲好革命前辈的故事
4月5日,辽沈战役纪念馆里,讲解员王竹一如既往地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把每一次讲解都当作第一次来对待,每一次讲解都会收获新的感悟。”王竹说,讲解工作对她而言,更是熏陶和学习。30余年如一日的专注,让她承担大量讲解任务,先后讲解红色故事上千场,接待观众几十万人次。她不仅获得参观者的认可,还多次在省市讲解员比赛中获奖。
王竹正在授课。
“这件陈列在辽沈战役纪念馆的棉背心,是用棉布和少量皮子缝制而成,内填棉絮,上面有大小不等、颜色不一的补丁32块,陪伴陈云同志从解放战争时期到改革开放初期,度过了38个寒冬……”
近日,辽沈战役纪念馆与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举行党建联建共建签约仪式,王竹为学生们深情讲述《陈云的棉背心》,展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坚定信念和朴素作风。宣讲完毕,台下掌声雷动,学生们眼噙泪花,王竹很自豪也很欣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付出这么多,就是为了让红色文化深入人心。”
近年来,王竹分别以《信仰的力量》为题,多次为即将奔赴军营的新兵、新入队民兵、干部职工等作专题授课。她以辽沈战役中的故事为切入点,多角度、多维度阐述辽沈战役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解读红色故事中蕴含的精神密码。
“红色之旅是精神之旅,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王竹说,“作为一名红色讲解员,绝不能把自己当作‘播放器’,我们的讲解必须有温度、有感染力,用心用情讲好革命前辈的故事。”
30余年来,王竹始终坚持用脚步丈量红色阵地,把“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作为职责所在。她先后编写《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解放战争经典战役联展》辽沈战役部分陈列大纲及讲解词,编撰《配水池战斗遗址——红色记忆》专题展览大纲,参与编著由中宣部、辽宁省委宣传部组织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巡礼”系列图书《红色印记——辽宁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巡礼》,并撰写了《无声的党课——地下党员马云飞》《向着胜利前进——“活着的董存瑞”翟文清》《锦州攻坚战第一面登城红旗》等红色微党课解说词。
近年来,王竹还为驻军部队、大中小学校等单位培训讲解员,并利用八一建军节、全民国防教育日等时机,深入部队、学校、社区,讲述东北解放战争中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让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让红色精神不断赓续传承。
梁丹丹:讲好红色故事是我一生的追求
“在辽沈战役中,我军共伤亡6.9万余人。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东北的解放……”4月6日,在辽沈战役纪念馆展出的一个爆破筒残片前,讲解员梁丹丹正在为游客讲述自己的爷爷、烈士梁士英的战斗故事,“在锦州战役中,爷爷和战友被一座地堡挡住前进的道路。紧急关头,他挺身而出,将爆破筒塞进地堡,并用胸膛牢牢顶住,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部队开辟通路……”
“这是爷爷牺牲的地方,我主动申请来锦州工作,就是为了和爷爷一起守护这片红色土地。”梁丹丹告诉笔者,2001年从部队退役后,她来到辽沈战役纪念馆担任讲解员。
梁丹丹参加情景党课宣讲。
2022年8月16日,梁丹丹作为革命烈士亲属代表受到习主席亲切接见。“作为革命烈士后代,血液里流淌着红色血脉,讲好红色故事是我一生的追求,我会一直在这条路上不断前行。”梁丹丹说,“我要守好红色阵地,把红色基因传下去。”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为讲解好辽沈战役中的感人故事,梁丹丹仔细研究每一段史料,用心钻研每一件展品背后的历史,上网搜集资料,查阅相关书籍,不放过每一个与党史专家学习交流的机会,深挖每个历史相关人物背后的故事。
前不久,梁丹丹走进锦州市凌河区育英小学,以互动访谈的形式讲述《我的爷爷梁士英》,并将一份穿越时空的信件说给爷爷听,让在场的师生深受感动。她还用珍贵详实的图文资料,生动还原了梁士英烈士的英雄事迹。学生王诗涵说:“这是一堂很有意义的‘开学第一课’,让我真正明白了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今后,我要更加努力学习,争做新时代好少年。”
2023年9月,梁丹丹创新推出特色思政课《铭记·传承——辽沈战役红色故事系列课》,并到锦州市士英小学为五年级学生授课。为不耽误纪念馆正常讲解工作,梁丹丹利用休息时间来学校上课,无论刮风下雨,从不间断。
为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梁丹丹还自费购买印有红色励志文字的笔记本、鼓励印章等学习用品,赠送给学生们。每次看到学生们把获得的小“苹果”贴在“苹果树”上开心的样子,她觉得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一年多来,她与学生们结下深厚情谊。上完最后一节课,学生们拉着梁丹丹的手,留下不舍的泪水。
近年来,梁丹丹编写的情景访谈党课《致敬·梁士英》开讲以来,受到社会各界人士好评,被辽宁省委宣传部评为“优秀理论宣讲报告”。她先后到国防大学、新疆塔城地区等军地单位宣讲70余场。
马莹:让红色精神传播到五湖四海
扎着马尾,妆容精致,一身干练的衬衫套裙,腰间别着扩音器……这是马莹的工作日常。从2013年考入辽沈战役纪念馆,马莹一直坚守在讲解一线,为参观者讲述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站在红色阵地的最前沿,她一讲就是10多年。她也从一名普通讲解员,成长为业务骨干。
马莹参加“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讲解工作。
“1948年5月,平泉战斗打响。面对装备精良的敌人,郭俊卿扛着红旗冲在最前面,与敌人展开白刃格斗,最终取得战斗的胜利。为不暴露女儿身的秘密,5年中,郭俊卿从不脱衣睡觉……”
3月下旬,锦州市凌海市凌水小镇学校,马莹为师生们讲述“现代花木兰”郭俊卿女扮男装英勇作战的故事。她的深情讲述,把学生们带入那段烽火硝烟的岁月。她还通过介绍一件件文物、一幅幅图片背后的故事,让学生们感受革命先烈们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英雄气概。马莹说:“这是一份十分有意义的工作,虽然在平凡岗位,但是积少成多,终有一天会让红色精神传播到五湖四海。”
2022年8月,经过层层选拔,马莹被选调到由中央宣传部、国家发改委、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和北京市委市政府联合主办的“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担任讲解工作。
为提高讲解水平,马莹反复琢磨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发音,对讲解稿逐字逐句理解,一遍遍将自己沉浸到历史事件中。两个月时间,马莹白天熟悉讲解内容、钻研讲解技巧,晚上查阅资料,丰富历史知识。她还挖掘展板背后的故事,力求把所学知识和实物、图片结合起来,并根据展板与展品的位置练习走位和手势。“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开展前,20多个展板的讲解词,她背得滚瓜烂熟。
2022年10月17日,出席党的二十大的辽宁省代表团,来到北京展览馆参观“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马莹为来自家乡的党代表作了详细讲解,赢得代表们的称赞。
马莹还多次走进乡村进行红色宣讲。2024年3月13日,她来到凌海市八千镇初级中学,开展“红色故事进校园、革命薪火永相传”宣讲活动。她组织师生云端参观解放锦州烈士陵园,线上接受精神洗礼。该校校长刘志远说:“这次活动不仅是对革命先烈的深情缅怀,更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在学生们心中种下了爱党爱国的种子。”
从事讲解工作10多年,从最初对这份工作的懵懵懂懂,到如今的驾轻就熟,马莹一直未变的,也正是心中那份初心和使命。
李曼:把英雄故事讲得更加深入人心
“辽沈战役的胜利,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高超的战略眼光和战略谋划,彰显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勇气和智慧,也标志着中国革命战争的转折点……”
近日,辽沈战役纪念馆、东北野战军锦州前线指挥所旧址讲解员李曼,应邀到沈阳辉山学校作国防教育主题报告。她以《从决战决胜中汲取奋进力量》为题,阐述了辽沈战役胜利的历史意义,引导学生们铭记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树立远大志向。
李曼为党政机关授课。
李曼“沉浸式”的讲解,让学生们接受了一场生动而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辽沈战役仿佛一幅巨大的画卷展现在大家眼前,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段段热血的场景,激发了学生们的爱国热情。
1995年9月,李曼到辽沈战役纪念馆工作。30年来,她始终坚守在宣讲第一线,先后多次为党和国家领导人讲解,依托阵地讲解6000余场次,多次在全国讲解比赛中获奖。
“作为一名红色讲解员,要找到最合适的讲解切入口,努力把英雄故事讲得更加深入人心。”李曼说。近年来,她策划推出《牢记嘱托 勇毅前行——辽沈战役故事专题展览》,用文物图片、图表、文字说明等,把辽沈战役中的故事艺术地呈现给观众,展出后受到党员干部、部队官兵和广大群众好评。截至目前,该展览深入社区、乡村、学校巡展100余场。
李曼还深挖红色历史内涵和精神内核,推出系列党史教育主题报告《小村庄与大决战》《决战决胜中的伟大建党精神》《从小村庄与大决战中感悟共产党人的精神品格》《致敬伟大胜利》等,为党政机关、大中学校、企事业单位开展专题讲座150余场。
如何把红色故事讲精彩?李曼积极探索艺术化、沉浸式宣讲模式,将表演艺术、红色歌曲、经典诗歌、音乐融入宣讲,营造红色宣讲全方位感官体验,增强宣讲代入感。
2020年,她编排执导的情景党课《人民的苹果》,获辽宁省理论宣讲评比三等奖。2022年,她编排的红色情景剧《辽沈战役的历史瞬间》,演出200余场;同年8月,她应邀为锦州市中小学校主讲开学第一课,全市20多万中小学生通过视频观看。
2023年,李曼策划执导并主讲的解放战争转折地专题特色思政课《辽沈丰碑 红色传承》,为党政机关、高校、部队等宣讲20余场,并赴新疆塔城、裕民、额敏等地宣讲6场,受众2万余人。听过李曼讲解的师生们普遍反映,她的形体语言丰富,语音语调贴切自然,讲解饱含深情。
照片由辽沈战役纪念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