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陆战队某旅:勇往直前淬炼胜战利刃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陈晓杰 方兴 闫肃 吴志坚责任编辑:贺书引2022-12-13 08:08

观察样本 海军陆战队某旅

勇往直前淬炼胜战利刃

■解放军报记者 陈晓杰 通讯员 方兴 闫肃 吴志坚

海军陆战队某旅官兵正在进行泛水编波训练。高国敬摄

一辆两栖突击车,昂然挺立于海军陆战队某旅营院门口。

前不久,记者和党的二十大代表、海军陆战队某旅侦察参谋严玲一同来到该旅。

这支从炮火硝烟中走来的部队,过去10年里数次接受习主席检阅,一直成长在统帅关注的目光里。

水际滩头、大洋孤岛、热带丛林、高寒山地、荒漠戈壁,有他们实战化训练的足迹;远洋护航、中外联演联训联赛等大项任务,有他们不辱使命的身影。

调整组建以来,该旅官兵全身心投入转型建设,努力锻造一支合成多能、快速反应、全域运用的精兵劲旅。

“背水攻坚、勇往直前、连续作战”,步入该旅办公楼,12个红色大字映入眼帘,格外醒目。

紧锣密鼓的年终考核间隙,全旅官兵分层级研读党的二十大报告,带着使命读,紧贴岗位悟,结合经历谈。

习主席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深入推进实战化军事训练,深化联合训练、对抗训练、科技练兵。这是对部队新时代军事训练的最新要求,也是海军陆战队强化练兵备战的重要遵循。

从两栖劲旅到全域精兵,近年来的实战化训练,特别是对抗性训练,见证着海军陆战队队员们的成长历程。在对抗中学习、在对抗中磨砺、在对抗中总结,官兵们的胜战之路行稳致远。

在党的二十大擘画的宏伟蓝图里,官兵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奋斗目标。该旅领导说:“党的二十大作出‘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加快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的战略部署,吹响了奋进新征程的号角。我们要贯彻边斗争、边备战、边建设要求,全面加强练兵备战,坚决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任务。”

越是贴近实战,对战争的认识就越深刻

众所周知,海军陆战队训练课目多、强度大、标准高。机步营上等兵麦吾兰江说:“苦是苦了点,但不苦怎么成长?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青年强,则国家强’。作为一名维吾尔族青年大学生,我参军来到海军陆战队,就是要为强国强军贡献自己的力量。”

得知能参加合成营对抗演练,麦吾兰江格外兴奋。来自祖国边疆的他,终于实现了亲近大海的夙愿。

“海水真咸!”刚开始训练,麦吾兰江喝了不少海水。后来,冲锋舟训练,他克服了晕船,精神抖擞。

演练开始了。麦吾兰江和战友们冲滩上岸,搜索目标,夺占仓库和弹药库,协助其他分队夺占“敌”雷达站。

8月,热带树林中暑热难耐。麦吾兰江匍匐前进,身下的沙子滚烫。不远处,几名战友接连“牺牲”。麦吾兰江着急地用目光搜寻,发现远处有东西一闪一闪,疑似“敌”方火力攻击点……

“快打!”听到班长命令,麦吾兰江瞄准目标,一枪端掉了这个隐蔽在暗处的“敌”方火力点。

入伍第一次参加实兵对抗演练,麦吾兰江知道了怎样去当好一个兵,怎么去战斗:“在这种近似实战的环境下,每一秒自己都要全力以赴。现在,我的目标就是尽快成长为一名成熟的海军陆战队队员。”

越是贴近实战,对战争的认识就越深刻。机步营某连连长徐梓瑞,对4年前冬天的那场演习,印象最为深刻。

从南方跨区机动到朱日和训练基地后,徐梓瑞和战友们很快投入到紧张的对抗演习中。

茫茫草原,天寒地冻。3天只睡了几个小时,徐梓瑞脑子里只剩下3个信息:时间、地点、任务。

在一场进攻战斗中,徐梓瑞被打中,对抗系统“冒烟”了。这名硬汉的眼圈红了:“不甘心,很失落,就是玩命想赢!”

“把对手想得狡猾些,把‘敌情’想得复杂些,把方案想得充分些,战场应对才能更自如一些。”这是朱日和一战给班长刘洋的启示。

凌晨,进攻战斗开始。装甲分队很快被对手瘫痪,全营只剩不到两个排的兵力。刘洋集合班里剩下几名战友,带上模拟炸药包,准备夺占任务目标大楼。

后援部队一时上不来,对手又开始反攻,刘洋带领战友顽强战斗,机智周旋。紧张激烈的对峙后,导调方判定双方“打平”。

那次对抗归来,刘洋发现,班里的战友态度发生了明显转变:以前,他教战术动作时,一些新战友总会质疑为什么这样做、到底有没有用;现在,就连那些平时自我感觉良好的战友都被打“醒”了。大家从对抗中找到了差距,练得更加主动扎实。

一次次对抗性演练,让“敌情”这个词印刻在该旅官兵的头脑中。现在,该旅任务分队官兵都能熟练掌握“敌情”,这跟他们常年任务多、对抗性训练强度大是分不开的。

在适应“变数”中不断求“变”

今天,新域新质战斗力已经成为改变战争规则的关键变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增加新域新质作战力量比重’。作为新域新质作战力量,我们必将迎来跨越式发展,成为海军陆战队决战决胜的一支奇兵。”该旅空中突击营营长孙继来说。

一次对抗演习,孙继来所在营遂行联合立体突击任务。由于机降分队指挥员没有贯彻既定战斗决心,错失了最佳战机。

实兵对抗,最考验指挥员的应变能力。临机处置是否得当,取决于指挥员是否能正确理解战略意图,是否能根据大局和战场情况正确定位自身角色。

空中突击力量,是作为平面突击力量开展辅助攻击,还是作为一支单独力量夺占前沿要点、破袭作战目标?通过多次参加对抗演练,孙继来对战场情况的分析判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对抗训练,逼迫指挥员面对不断变化的情况展开分析研判,这也正是实兵对抗的魅力所在。”该旅作训科科长徐龙说。

“战场态势瞬息万变,你永远无法预测所有情况。只有不断经历各种情况,才能逐步积累经验。”这一点,二级上士周一康深有感触。

一次对抗演练,任务海域风高浪急。周一康从没有遇到过这么大的风浪。

两栖步战车上岸时,特情发生了——周一康驾驶的步战车履带刚着地,两个拍岸浪接连扑过来,战车一下子横了过来。

情急之下,车长胡文磊喊道:“不要转向!”周一康没有慌张,他使劲扳着方向盘,凭借过硬的技术和经验,将战车的方向对正,顺利完成后续作战任务。

“作为一名海军陆战队队员,我要做的就是像打仗一样去训练,在任务中摸索如何‘活’下来、打得赢。”周一康说,“作为一名装甲兵,我要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发挥出装备的最大效能。只要祖国一声令下,我将随时奔赴战场。”

胜战能力既来自“知彼”,也来自全方位“知己”

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官兵们对未来海军陆战队的发展目标越发清晰。

“以对抗训练为抓手,全面提升打赢能力。”该旅领导这样解析这支部队的底气所在,“能吃大苦、耐大劳、打大仗!”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人们都知道《孙子兵法》中这句名言。然而,鲜有人留意它的后半句:“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战争中“知彼”可能有难度,“知己”还能是个问题吗?

一次演练失利,让机步连连长祝强明白,胜战能力既来自“知彼”,也来自全方位“知己”。

说起来,祝强是“知己”的——连队装备型号、性能、参数、作战效能,他如数家珍;对连队官兵人员情况、能力如何,他也了然于胸。

那次对抗前,祝强和战友们针对蓝军会如何构设火力,制定出一个作战计划,并据此多次推演。

然而,对抗真正打响后,蓝方竟然选择了一种完全突破常规思维的打法,祝强的作战计划根本没用上。

那次失利令祝强反思:如果只用己方思维去推测对方,然后又以此为基础制定己方的应对之法,后果只能是套牢自己。不能跳出已有经验和思维壁垒,去认识对手、认识自己,就无法突出“重围”,赢得胜利。

实战化演练的意义在于,打一仗进一步,吃一堑长一智。“作为一名基层主官,我将带领连队聚焦备战打仗这一中心工作,紧扣任务、紧盯实战、紧贴实际,加快提升单兵作战能力和单位整体作战效能。”祝强说。

对于海军陆战队官兵来说,他们有时是红方,有时也是蓝方。当红方有了蓝方思维,“知彼”更多了,“知己”也就更深了。

侦察营教导员黄斌曾在“猎人学校”受训,取得第三十六届特种作战国际班学员的最好成绩。他和战友们是名副其实的“军中之军,钢中之钢”。

一次任务期间,黄斌和战友充当蓝方,与兄弟部队展开红蓝对抗。他们组成渗透小组,开展破袭行动,兄弟部队吃了不少亏。

一次,黄斌的一位战友去业务部门出差办事,竟被兄弟部队官兵怀疑又是蓝方来“探路”,硬是没让他进楼。

“钻研打仗是成长最快的方式。研透敌人、看清自己,才能更好地把握战争进程,增添胜战底气。”黄斌说。

(采访中得到叶永春、夏德伟协助,特此致谢)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