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营习俗感悟高原军人家国情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李佳豪 贾文鑫 月斓霖 付裕责任编辑:王凤2022-02-17 10:07

在这个旅,军嫂来队堪称是一件大事,请看——

给军嫂最贴心的关爱

“老司,你还有工夫在这‘绣花’?还不抓紧出发!”

午饭过后,第77集团军某旅四级军士长司超超打开水龙头刚准备洗碗,就被连长李金豹“赶”出餐厅,去坐旅机关派来的一辆公务用车。临行前,李金豹捧出一束鲜花递到司超超手中:“大冬天的这花可不好买,我提前一周从网上订的。知道你想不到这些,就算是我替连队送你的!”

所谓“近亲情怯”,一路翻山越岭,汽车离机场越来越近,司超超的心情也越发忐忑。经过短暂的等待,他期待的那架航班终于平稳落地——在经过近10个月的别离、辗转4000多公里后,妻子王慧君终于穿过人群,出现在他的面前。

“你还学会浪漫,知道送花了?”“呃……是连长送你,不,是连队送给我,让我送给你的。”

虽然嘴上笨拙,但“宠妻”的司超超还是以自己的方式表达着爱意:只见他从妻子手中接过大包小包背在身上,又腾出左手紧紧地将妻子的手攥在手心。

重新回到车上,驾驶员已经提前将氧气袋、血氧仪、红景天口服液、高原护肤霜等“军嫂来队套装”放置在座椅上——因担心军嫂出现高原反应,旅里专门为每名前来探亲的军嫂都准备了整套医疗物资。

每逢军嫂来队,该旅机关都会专门为他们拍摄“全家福”以作纪念。图为一名宣传干事在为四级军士长陈鹏一家拍摄合影。 杜琪琪 摄

在这座边关军营中,军嫂来队可谓大事一桩:该旅是一支移防部队,许多官兵此前已在内地安家置业,因此逾八成的已婚军人过着两地分居生活。前些年,由于单位营区配套设施尚不完善,加之驻地条件艰苦,虽然饱受相思之苦,但也少有家属来队探亲。凡有军嫂前来,部队就像过节一样,用最高标准保障。

回到营区,恰逢饭点。按照“军嫂来队即过节”的惯例,连队将每周五的会餐提前到了这天晚上。“欢迎嫂子来队!希望嫂子常来!”在战士们的欢呼声中,王慧君被簇拥到了餐桌旁。

“上车饺子下车面,到了营里就是到了自己家,有啥困难随时讲!”说着,营教导员赵旭峰将一碗香气扑鼻的阳春面端到王慧君面前。随后,他又递来一个封面印有“军嫂礼包”字样的红色信封,“里面有咱卫生连、修理队、快递收发点和生活超市的联系卡,需要啥随时打电话,都能提供上门服务。此外还有健身卡和图书借阅证,去了刷卡就行……”

晚饭过后,司超超带着妻子来到家属区——在完成正常战备训练的情况下,家属来队的官兵可以选择轮休,在休息时间回到公寓陪伴亲人。“知道你来队,连里调整了我这个月的值班,还准了我这几个周末外出的假。到时候好好陪你到周边景点逛逛。”司超超憨厚一笑。

掏出钥匙,打开临时来队家属住房房门,虽说这只是间临时住所,可条件却丝毫不比王慧君在老家的住处差:无线网络、智能电视、热水器、电磁炉、壁挂式暖气……窗明几净的公寓房,各类家具电器一应俱全。

夕阳西斜,盏盏灯光从各家各户的窗户透出,温暖了整个家属区。望向远处掩映在晚霞中的雪山,王慧君读懂了军人特有的浪漫,她向丈夫道出心声:“告诉你个事,我决定以后多来探亲。”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