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部战区海军航空兵某团高级工程师邓露——
“基层这一关,必须要过”
■解放军报记者 向黎鸣 通讯员 李恒江 沈钇呈

一名无线电专业博士到基层部队工作,即使在现在看来,东部战区海军航空兵某团高级工程师邓露当年的选择依旧很“大胆”。
2014年,博士毕业前,邓露决定到基层部队工作,却遭到了家人、朋友的一致反对。当时,摆在他面前的不止这一个选项,他的同学也多数留在科研一线,但邓露很坚定:“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人生,而我选择基层,因为那里更需要我。”
作这个决定绝非一时冲动。读博期间,邓露曾到该团从事某新装备研究。正是这段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基层部队面临着很多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而此前他并不了解。
“如果想攻克技术难点、盲点,真正解决制约战斗力生成的问题,就必须离装备更近、离基层更近。”邓露说,这就是他选择到基层工作的原因。
但对刚刚走出象牙塔的邓露来说,到基层工作意味着自己要重新开始,适应角色的转变、环境的转换。
“不知道自己的选择是对是错……”刚来单位那天,邓露在日记中写下这句话。他坦言,当时很担心自己的人生价值能否实现。
而现实似乎在印证着他的担心。入职后,邓露发现,自己有很多基本能力需要提高、有许多实操方法需要学习。工具从笔记本电脑变成了扳手、螺丝刀,“师傅”从专业大拿变成了入伍才几年的年轻战士,心理落差不可避免地产生。
“博士很了不起吗?还不是要干我们干剩下的工作。”邓露至今记得一名年轻战士说的话。他相信这名战士并非故意挖苦,但那一刻,他还是被深深刺痛了。
迫切希望得到认可,但迟迟找不准定位、打不开局面,那段时间,邓露工作进展得并不顺利。
一次雷达出现故障,邓露和一位老兵为如何维修有不同意见。邓露通过理论推导判断故障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法,但同老兵依据经验给出的结论截然不同。一时间,两人谁也说服不了谁,气急的老兵放下狠话:“你懂什么?!”最后经过验证,老兵的判断是正确的。说起这次经历,邓露诚恳地说:“自己确实缺乏经验,每一名基层官兵都值得我学习。”
实践的不足、经验的差距,让邓露一度很迷茫,他只好向导师求助。导师对他说:“想让自己的研究成果真正服务战斗力,基层这一关,必须要过,而且要过得漂亮!”
导师的一番话,让邓露有醍醐灌顶之感。“不是所有的博士都能适应基层。”他意识到,这是进入新角色、适应新岗位必须经历的阵痛。
调整好心态,邓露放下了博士的骄傲,把自己当成普通一兵,虚心跟着年轻师傅学操作,补上“经验”这门课。但当时他也憋着一股劲儿,想要证明自己,“你们能做的,我能做得更好;你们不能做的,我还能做好。”
卸下包袱的邓露,很快掌握了工作所需基本技能,也开始凭借扎实的知识储备和敏锐的判断力,解决了不少棘手难题。
又是雷达故障。但这一次,在大家面面相觑时,邓露主动站了出来。他根据以前看过的类似案例,结合相关理论,依靠自己出色的计算、编码和分析能力,顺利找到故障所在并成功排除。
邓露一鸣惊人。战友们称呼他“博士”,此前更多的是出于对“博士”这个身份的尊重,而这次过后,则完完全全是对他能力的认可。
在工作历练中,完成角色蜕变,邓露迅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基层工程师。这些年,一直身处练兵备战一线的他始终坚持科研,将目光聚焦在解决实际问题上。发表10余篇论文、申请3项发明专利、排除百余起装备故障,邓露不断用成绩证明自己当初选择的正确。
如今已在基层工作了7年的邓露心如止水。他说如果基层需要,自己会一直扎根在这片沃土上,不断开花、结果。
稿件图片由马占权、高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