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丨沂蒙精神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董强 责任编辑:乌铭琪 2021-11-05 06:53:07

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

——习近平

蒙山沂水在诉说

■解放军报记者 董强

旧院落的墙上,挂着几串大蒜、辣椒,院内还有石磨、纺车、锥子等老物件。在山东省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当地特意保留了一些充满年代感的农家小院。

山东省临沂市沂蒙广场雕塑一角。

华东革命烈士陵园革命烈士纪念塔。

自今年“五一”开始,沂南县着手打造红嫂故事沉浸式体验小院。置身这些充满年代感的农家小院,红色教育顿时鲜活起来:缝军衣、烙煎饼、抬担架、参加识字班……演出以红嫂故事为主线,说当地话,讲当地事,还原了20世纪40年代初发生在沂蒙大地上的感人场景。

在第82集团军某旅、海军陆战队某旅等与沂蒙革命老区有着深厚渊源的部队,“向老区人民报喜”“向‘沂蒙榜样’学习”等特色活动激励着越来越多的官兵建功立业,努力争当“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

蒙山沂水作证,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源远流长,在新时代正在以不同方式进行着新的传承。

水乳交融

蒙山高,沂水长。英雄的名字永不忘。

在鲁西南抗日根据地,曾有一位威震敌胆、载入山东省曹县党史的“小脚女团长”。

她叫周姜兰。那时,家境殷实的她一次卖地40多亩,购买30多条枪、上千发子弹,拉起了一支抗日队伍。后来,这支队伍被改编为八路军冀鲁豫支队五大队第二团,周姜兰被任命为团长。有勇有谋的她骑战马、挎双枪,打伏击、拔据点,连战连捷。

有一次,日伪军包围了村子,把全村老百姓集合在一起,搜查周姜兰。排查到周姜兰本人时,群众异口同声地大喊:“她不是!她不是!”日伪军真假莫辨、无可奈何之际,村外响起了枪声,敌人害怕被八路军包围,仓皇逃回了县城。

什么是水乳交融?子弟兵就在老百姓中,老百姓就在子弟兵里。“我们情愿勒紧裤腰带,哪怕不吃不喝也得让子弟兵打胜仗。”谈起往事,山东省临沭县曹庄镇朱村91岁的“老支前”王克昌豪气不减当年。1948年参战支前的他,抬过担架,救过伤员。

八百里蒙山沂水,见证军民鱼水情深。

当年的沂蒙姐妹。

革命战争年代,“沂蒙红嫂”明德英用乳汁救活伤员,“沂蒙母亲”王换于、祖秀莲哺育革命后代奉献无私大爱,“沂蒙六姐妹”张玉梅、伊廷珍、杨桂英、伊淑英、冀贞兰、公方莲拥军支前堪称模范,“中国抗日第一村”渊子崖村村民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

走进新时代,沂蒙人民千方百计助力强军兴军。“最好的农产品送给子弟兵”——由临沂市政协委员来鑫联合当地拥军模范打造的“沂蒙红嫂军供”,包括粮油米面、蔬菜肉蛋、水果酒糖茶、调味品等67个品种100多个系列,这一拥军品牌的产品如今送上了海军临沂舰,也走进了全军许多基层部队。“移动博物馆”宣传沂蒙精神——由“拥军妈妈”、山东省爱国拥军模范朱呈镕创建的“新红嫂拥军慰问团”,相继在天安门国旗护卫队、长白山维东哨所、海南省军区所属部队开展活动120多次。

“我们的军队是人民军队,我们的国防是全民国防。”水乳交融的军政军民关系,正是这一光辉论断的生动注脚。

生死与共

那一幕至今令人震撼。

1943年初,沂南县马牧池乡横河村村民李开田被日本兵抓到泰安城,干了一个多月苦力。在那里,他以父子相认为名,营救了一位名叫庄新民的12岁小八路。

身体虚弱的庄新民被带回家时伤口化脓、高烧不退,李开田的妻子端来热水为他烫脚。见脚上的脓血光靠挤压排不干净,她干脆用嘴巴吮吸,吸一口吐一口,直到伤口流出的血变成鲜红色。

这位用嘴吸脓的农妇就是“沂蒙红嫂”、聋哑人明德英。在救助庄新民的两年前,她还用乳汁救了另外一位八路军小战士的命。

蒙山沂水间,何止一个明德英!

1947年,国民党军队大规模扫荡冀鲁豫边区,4000多名干部群众惨遭杀害。成武县群众听说民主政府县长康文惠牺牲了,冒着枪林弹雨抬着棺材去寻找。漫山遍野地找了他7天后,才欣慰地得知这是误传的消息。

老百姓对共产党、子弟兵亲,是因为共产党、子弟兵对老百姓好。1940年9月,山东省临时参议会通过《山东省战时施政纲领》,明确规定:“实行民生主义,改善人民生活。”

在沂蒙革命老区,仅抗战时期就有过4次参军热潮。第二次参军热潮发生在抗战最艰苦的1941年到1943年。“一门双英”“一门三英”“一门四英”的模范家庭司空见惯,甚至出现了“一门七英”的模范家庭。在沂蒙大地,长眠着11万烈士。仅华东革命烈士陵园管理在册、有名有姓的烈士就达62576人,其中临沂籍烈士30000多人。

回望来路,驻沂蒙革命老区部队官兵愈发真切地感到:一支军队为谁而战,就会得到谁的拥护。

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但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那些为新中国诞生而浴血奋战的烈士英雄,不能忘记为革命作出重大贡献的老区人民。

近年来,原济南军区机关、山东省军区牵头援建5所八一爱民学校,帮助沂蒙革命老区贫困家庭学生解决上学难题;临沂军分区先后实施“百千万工程”,开展“帮四老·奔小康”“爱心助学共圆梦”活动,助力改善民生;武警山东总队临沂支队建设国防林、清理河道淤泥,为沂蒙革命老区打造绿水青山生态工程……临沂军分区政委郑忠华介绍,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援建活动,正在助力沂蒙革命老区顺利实现由精准脱贫向乡村振兴的过渡衔接。

源远流长

“我们一家三代有18人入党、7人参军、1人牺牲。”10多年来,沂南县退休教师于爱梅一直在做一件事:将沂蒙精神讲给更多人听。如今,她的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

像于爱梅一样,两名“00后”女孩怀揣对家乡的热爱,带着沂蒙精神走进校园、走进军营。她们分别是就读于山东女子学院的吴一凡和就读于泰山学院的徐宇婷。两人加入的“沂蒙精神百校行”志愿宣讲团,5年来足迹已遍布10多个省份的70多座城市,在全国300余所高校开展宣讲活动,共计开展宣讲400多场,听众达4万余人。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的确是一片军民血脉情深的土地。

当年,党中央、毛主席致电八路军第115师:“要建立沂蒙山抗日根据地。”老一辈革命家刘少奇、陈毅、罗荣桓、徐向前、粟裕等都曾在沂蒙山区工作、生活、战斗过。统计显示,在1955年至1965年授衔的1614名共和国将帅中,有3位元帅、2位大将、13位上将、64位中将和349位少将曾在蒙山沂水间转战。直到今天,当地百姓还口耳相传他们的故事,念他们的好。

“您是俺的爹娘,俺是您的兵!”传承沂蒙精神,从这片红色热土走出的部队责无旁贷。

当年,在朱村战斗中营救全村百姓的第82集团军某旅“钢八连”没有躺在先辈功劳簿上。自获得荣誉称号以来,“钢八连”用热血和忠诚换来100多份战斗捷报和150多枚比武金牌,各级先后授予5个荣誉称号,相继涌现出18名英模个人。

在1943年岱崮保卫战中,海军陆战队某旅前身部队激战十几个昼夜,打退敌人20多次进攻。2019年,该旅决定将感动全旅的年度“十大人物”更名为“沂蒙榜样”。在全军特种部队比武中摘得一金三银的连长周晓超,成为“沂蒙榜样”中的光荣一员。

“子弟兵越能打胜仗,咱老百姓就越高兴!”临沂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杨晓东介绍,沂蒙革命老区发扬爱国拥军传统,力争把每一名退役军人用好,用其所长,用得其所。2020年全市评选出10名“沂蒙优秀兵支书”,带动一大批退役军人投身全面推动乡村振兴。

“蒙山高,沂水长,军民心向共产党……”党群同心、水乳交融;军民情深、生死与共;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抚今追昔,我们更能领会沂蒙精神的特殊内涵,更能感到新时代传承沂蒙精神意义重大,责任重大。

从沂蒙山走向大海

■张 震

“英勇的八连以伤7人、牺牲2人的极小代价,歼敌300余人,取得了岱崮保卫战的胜利……”10月下旬,一场感人的舞台剧在海军陆战队某旅演出,由该旅“岱崮连”演绎的历史片段深深震撼着台下每一名官兵。

“岱崮连”“拥政爱民模范连”“梁山战斗英雄连”“榆厢铺战斗模范连”,每一个荣誉背后都是一段烽火硝烟的历史。组建在沂蒙、战斗在沂蒙、成长在沂蒙,作为从沂蒙山区走出的一支光荣部队,该旅官兵没有忘记那段艰苦的岁月。

在该旅,新兵入伍,第一课要看旅史纪录片《从沂蒙走来》;下连第一件事,到连队荣誉室参观;文艺汇演,每一个连队都会将连史故事搬上舞台,官兵自导自演战斗故事。

“当兵是件很光荣的事情,我们沂蒙老区家家户户都有拥军的传统。”中士葛利明参军入伍时想法很单纯:解放军好。下连后,这个沂蒙小伙子才发现自己竟来到了“家乡的部队”——曾经的“沂蒙劲旅”。“旅队前身就是在我的家乡沂南县成立的。”葛利明常向新战友自豪地介绍。

“沂蒙人民脚踏实地、吃苦耐劳的精神令我们肃然起敬,也激励着我们勇往直前、永不服输。”几十年来,部队从进驻沂蒙到移防换防,从旅党委班子到每一名官兵,始终传承着拥政爱民的优良传统,在齐鲁大地留下了人民子弟兵亲民为民、服务人民的身影。

葛利明介绍,战友们曾连续3年到沂蒙老区植树造林,面积已达4000余亩。“我们去就是给老区人民扎扎实实干些活儿。”回忆起植树的过程,葛利明感觉就像回到了战争年代。“村里的大娘给我们送煎饼、送鸡蛋,让我们感受到浓浓深情。”

从沂蒙山走向大海,为了传承发扬好“沂蒙精神”,2019年该旅将感动全旅年度“十大人物”更名为“沂蒙榜样”。在全军特种部队比武中,摘得一金三银的武装侦察连连长周晓超就是“沂蒙榜样”中的光荣一员。

“任务来了,不管面临多大困难都得上,不能落后。”从军12年,周晓超一直用“沂蒙精神”砥砺自我。苦心人天不负,他先后荣膺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一等奖、海军转型精英先进个人、海军十杰青年等荣誉。

官兵中想成为“沂蒙榜样”的不止周晓超一个,人人都鼓着劲儿争当“沂蒙传人”。2017年该旅整建制转隶海军陆战队。驻地变了,但旅队每年都要回“老家”看看,始终和老区人民保持联系。“沂蒙精神”一直伴随着旅队的转型发展,成为旅队鲜亮的底色。

今年5月,该旅官兵来到沂蒙山区北麓的山东省沂源县西里镇张家宋村,走进抗美援朝老兵、“人民楷模”朱彦夫家中,向老英雄详细介绍部队建设发展情况和近年来取得的成就荣誉,并仔细询问老英雄的身体和生活情况。收到老部队战友的问候,老人的心情十分激动,握住官兵们的手久久不愿松开。

近年来,该旅与朱彦夫所在村结成帮扶对子,每年组织官兵代表走访慰问,协调驻地农业技术专家为村民传授水果栽培技术,帮助村民脱贫致富,并为村庄植树造林百余亩。如今,全村每年仅水果产业就能收入60余万元,村庄环境和村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正朝着乡村振兴的美好前景不断迈进。

战场遗址建起“村史馆”

■赵宏畚

这个红色村落名叫朱村,位于鲁东南的山东省临沭县曹庄镇。当年,朱村既是山东抗日根据地中心地带,也是沭河防线上的重要堡垒村。1939年,朱村成立了全县第一个党支部。

今年70多岁的村民王经臣常年收集整理村史资料,整理老辈人的口述历史。77年前那场战斗,是他经常讲起的故事。

1944年1月24日恰逢大年除夕,朱村家家户户贴对联、办年货。当天夜里,驻临沂的日伪军对朱村进行报复扫荡。危急时刻,八路军第115师4团(滨海军区“老四团”)3营8连在连长鄢思甲带领下火速赶来救援,激战6个小时击退凶残的日伪军,24名战士光荣牺牲,村民却无一伤亡。从此,朱村有了一个传承至今的年俗:大年初一的第一顿饺子,祭奠牺牲的烈士。

朱村群众为感谢子弟兵,赠送八连“钢铁英雄连”锦旗一面。不久,八连正式被山东军区授予“钢八连”称号。

进入新时代以来,全村老少自发捐款建成抗日战斗纪念园。在当年的战斗遗址上,朱村又修建了有“村史馆”美誉的山东省首个村级档案馆,收藏近百件(份)珍贵文献资料。

2017年11月,朱村获评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据悉,朱村现已被列入沂蒙党性教育基地、党员干部宣教基地,平均每年有20多万人到这里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图片来源:《解放军画报》资料室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