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践行胡杨精神和兵团精神,激励各级干部在新时代扎根边疆、奉献边疆。
——习近平
安边固疆,天山南北书写忠诚篇章
■王利明 贾广宇 覃明君
南疆和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224团的职工们修建枣树、葡萄长廊;北疆昌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芳草湖农场民兵集团化作业,操作大型喷罐车对棉桃喷洒农药……盛夏时节,分布在天山南北的兵团团场,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农忙景象。
67载艰苦奋斗,风雨兼程春华秋实。一代代兵团人工作生活在风头水尾、沙漠边缘、边境沿线,他们用青春和热血在亘古荒原构建起生命的绿洲,用智慧和汗水在茫茫戈壁创造出人间奇迹,书写了建设祖国、守卫边疆的壮丽乐章,孕育和丰富了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主要内涵的兵团精神。
一
“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墙壁上的20个大字,诠释着兵团的“前世今生”。
波澜壮阔的历程,孕育了熠熠生辉的兵团精神。
1952年2月,毛泽东主席发布部队整编命令:“你们现在可以把战斗的武器保存起来,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当祖国有事需要召唤你们的时候,我将命令你们重新拿起战斗的武器,捍卫祖国。”一声令下,十万将士开始脱下军装、就地转业,成为保卫新疆、建设新疆的重要力量。
1954年10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正式成立。全国各地大批优秀青年、复转军人、知识分子、科技人员加入兵团行列,投身新疆建设。他们扎根天山南北,创业戈壁荒原,在绵延数千里的国境线上,担负起屯垦戍边的神圣使命。
开荒初期的兵团驻地,环境恶劣、物资匮乏、条件艰苦。军垦战士们没有住处就自己挖“地窝子”,没有工具便就地取材编柳条筐,没有畜力就靠人拉犁,喝的是涝坝水,吃的是大锅饭,但大家坚持开荒造田、架桥修路,每天准点列队出工,集体劳作,讨论生产,共同学习。“上班一担肥,下班一担草,中午打沙枣,晚上围着火炉剥棉桃”,是当时每天工作生活的真实写照。
“沙海老兵”是屯垦戍边中涌现出的英模集体,是兵团精神的生动实践者。他们在天山南北奉献赤胆忠心,成为矗立在兵团人心中的一座丰碑。
前不久,在“沙海老兵”杨世福的家中,精神矍铄的老前辈再次忆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1949年12月,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二军五师十五团的1800余名将士,从阿克苏出发,徒步行军横穿“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于12月22日抵达南疆重镇和田,胜利解放这座古城。此后,十五团官兵留守和田。“踏上这片土地,一留就是一辈子。”杨世福老人饱含深情地说。
天山南北,千里边关,像这样的兵团人成千上万。张媛是土生土长的兵团子女,2008年大学毕业后,她回到了兵团第十四师47团老兵纪念馆工作,数年如一日向参观者讲述老兵故事,弘扬兵团精神。
回望历史,一代代兵团人扎根祖国边陲,传承着用辛劳和汗水、鲜血和生命创造的光荣传统,为屯垦戍边事业默默献忠诚、献智慧、献青春、献终身。
二
在兵团第十四师47团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和田纪念馆里,陈列着上百件兵团先辈留下的物品,以及一些屯垦雕塑。每一件展品,都讲述着老一辈兵团人与大漠戈壁的故事。
兵团成立后,一批批有志青年怀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信念,义无反顾来到西北边陲,用青春年华、聪明才智和满腔热血,在物质贫乏、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的边疆屯垦戍边,践行着扎根边疆的无悔誓言。
上海知青李梦桃,从繁华都市落户以哈萨克族牧民为主体的原农六师北塔山牧场,之后多次放弃到条件优越的地方工作的机会,为缺医少药、生活艰苦的牧民行医治病,一干就是42年,成为深受当地牧民喜爱的“马背医生”。
几十年来,兵团人始终把奉献作为崇高精神境界和追求。1955年,兵团为帮助少数民族发展工业,把喀什6个工厂无偿交给政府;1956年,兵团筹建糖厂时资金短缺,许多兵团人捐出了转业费,并自行设计大型主体设备,为国家节约资金100多万元……
“割不断的国土情,难不倒的兵团人,攻不破的边防线,摧不垮的军垦魂。”血脉里流淌着忠诚,骨子里渗透着军魂。根植于边陲大地的兵团精神,闪耀着永恒的光芒。
20世纪60年代初,在2000多公里长的边境沿线,兵团儿女建起50多个边境团场。几十万兵团职工群众同边防部队官兵一起,守边护边、卡点搜捕、稳控边境,成为不穿军装、不拿军饷、不吃军粮、永不转业、永不换防的国门哨兵。
“我家住在路尽头,界碑就在房后头。”1969年6月,兵团第九师161团女民兵孙龙珍在边境执行任务时光荣牺牲,年仅29岁;兵团第十师185团民兵护边员马军武和妻子张正美,30余年风雨无阻巡逻在边防线上……一代代兵团人用牺牲奉献,彰显了忠于党、忠于祖国的家国情怀。
西陲戍边半世纪,我伴寂寞守繁华。兵团第九师161团民兵护边员魏德友,是兵团精神的典型代表。半个多世纪来,魏德友和妻子刘景好扎根在萨尔布拉克草原,累计巡边20余万公里,处置边境特情千余次,被誉为边境线上的“活界碑”。今年6月29日,魏德友荣获“七一勋章”,受到习主席亲切接见。
三
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军垦博物馆内的一幅幅老照片,诉说着兵团人与各族群众的鱼水情深,见证着兵团发展繁荣的光辉历程。
漫漫巡逻路上,塔吉克族老乡为兵团民兵护边员送草料;田间地埂旁,兵团职工教授农民种植作物经验……从上世纪50年代起,兵团先后兴建修筑了解放一渠、解放二渠、猛进水库等大型水利设施,增加灌溉面积数百万亩,至今仍惠及周边各族群众。
置身兵团第十四师224团和泰新村,整齐的羊舍、现代化的厂房、宽大的拥政爱民广场映入眼帘。2018年起,兵团军事部累计投入200多万元,援建和泰新村,如今村子旧貌换新颜:饮水、用电、住房,处处改善;产业、就业、事业,样样提升。
67年来,兵团人白手起家、开荒造田,在沙漠戈壁上辟绿洲、建城市,将绿色和希望播撒到了亘古荒原,建设了大批现代化团场和军垦新城,奠定了新疆现代农业和现代工业的基础,建立了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体系,构筑了数千公里的生态屏障,有力推动了新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兵团人不仅把兵团精神融入血脉,更把传承和弘扬兵团精神当作使命。近年来,兵团广泛开展“热爱兵团、奉献兵团、扎根兵团”系列教育,大讲兵团故事,畅谈戍边伟业,激励更多的退伍军人、有志青年,投身兵团、扎根边疆。兵团军事部推进“天山系列”政治文化建设,通过讲述故事、编印书籍、拍摄纪录片等方式,引领广大官兵、民兵和职工群众凝心铸魂。
天山南北,一座座民兵训练基地,参加轮训的兵团民兵挥汗如雨,苦练军事本领。轮训结束后,他们回到所在团场,又成为兵团精神的宣传员。
雄关漫道,征程弥坚。60多年来,兵团建设取得的成就令人振奋,兵团人付出的艰辛载入史册,探索的经验弥足珍贵。站在新起点迈向新征程,兵团忠实履行维稳戍边职责使命,同新疆各族人民一起勠力同心、不懈奋斗,努力把祖国的边疆建设得更加美好。
用兵团精神锻造新时代戍边人
■张立敏
“大军十万出天山,且守边关且屯田。”新中国成立之初,遵照党中央指示,进疆解放军官兵一手拿枪,一手拿镐,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屯垦戍边事业。67年来,一代代兵团人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将青春热血洒在天山南北的亘古荒原,形成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
兵团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具体实践和生动写照,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兵团建设初期,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兵团人用敢想敢干、勇于担当的意志品质,从白手起家到建城戍边,从丝路驿站到军垦新城,让昔日盐碱滩涂变成万亩良田,艰苦简陋的“地窝子”化为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这片曾经的荒漠,如今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创造了胜似江南的人间奇迹。兵团人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新疆各族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最终追求,将兵团精神与建设、巩固和治理边疆的实践相结合,为建设边疆、保卫边疆奉献了青春与汗水,在天山南北铸起一座不朽丰碑。
扎根新疆沙漠周边和边境沿线,认真履行党和国家赋予的职责,一代代兵团人默默奉献在祖国边陲,传承着老一辈用辛劳和汗水、鲜血和生命铸造的光荣传统,当好生产队、工作队、宣传队、战斗队,充分发挥建设大军、中流砥柱、铜墙铁壁作用,在开发建设新疆、增进民族团结、推进社会进步、巩固西北边防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兵团人屯垦戍边的伟业,如天山般伟岸磅礴;兵团精神,如革命火种般生生不息。用兵团精神锻造新时代戍边人,要教育引导官兵赓续红色传统,结合青年官兵认知特点,积极打造网络教育课堂,创新方式讲好兵团先辈的感人事迹,帮助官兵深刻领悟兵团精神,用实际行动践行兵团先辈“党叫干啥就干啥”的誓言。
走进新时代,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要大力弘扬兵团精神,深化军地融合发展,用实际行动打造“兵”字号工程,让兵团真正成为安边固疆的稳定器、凝聚各族群众的大熔炉、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示范区,让兵团精神代代薪火相传,绽放光芒。
巍巍天山、壮美昆仑,历经新疆历史巨变,见证兵团繁荣发展。我们要牢记职责使命,用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践行兵团精神,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锐意进取,传承弘扬好兵团精神,不断破解发展中的困难矛盾,在安边固疆的伟大征程上再立新功。
(作者单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军事部)
“我骨子里流淌着兵团血脉”
■祁文文
盛夏7月,古城喀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人武部某独立营多功能厅内,一场学习习主席“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宣讲会正在进行。
讨论交流中,人武部专武干部、民兵备勤连连长师明走上讲台,与大家分享对兵团精神的深刻感悟。
“爷爷常说,这一辈子留在兵团,不后悔。”师明是土生土长的“兵团三代”。小时候,他听家人讲得最多的是兵团人屯垦戍边的故事,一个个鲜活的场景,将兵团精神生动呈现。这些故事,深深镌刻在他的脑海里。
2004年,师明报名参军。在边疆军营的8年里,他用兵团精神激励自己,用先进典型鞭策自己,将拳拳报国心融进练兵备战,不仅入了党,还多次立功受奖。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退伍后,师明放弃到内地大城市发展的机会,决心沿着先辈的足迹,留在兵团创业奋斗。那年,听说兵团第三师人武部正在选拔专武干部,他毫不犹豫报名参加。经过严格考核,他被录用并走上民兵备勤连连长岗位。“我骨子里流淌着兵团血脉,能为边疆建设发展做点贡献,是我最大的心愿。”师明朴实的话语,引起在场官兵的共鸣。
这些年,师明奔波在执勤一线,把守护好边境安全当作军旅使命的延续。任职以来,他被兵团记个人一等功1次,连续7年被师人武部表彰为“优秀专武干部”。2020年,他被兵团军事部表彰为“十大天山卫士”。师明带领的民兵备勤连,先后被自治区授予集体二等功,被兵团授予“五四青年奖章集体”。
执勤路上,常会遭遇各种情况。今年5月的一天,风沙弥漫,师明带队执行巡边任务时,发现两名形迹可疑人员。根据丰富巡边经验,师明判定他们很可能是准备越界的牧民。上前询问得知,这两人打算剪断铁丝网越界收割牧草。师明当即制止,在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的同时,还给他们宣讲相关法律法规,使他们认清越界的严重后果。
赓续优良传统,牢记初心使命。“和老一辈军垦人相比,现在的生活条件不知要好多少倍,执勤中的苦和累算不了什么。”师明深情地说,“作为新一代兵团人,我一定要用实际行动担起责任与使命。”
讲者动情,听者用心。大家纷纷表示,要向兵团前辈学习,扎根边疆、建功兵团、奉献青春,练就过硬的军事本领,做兵团精神的新传人。
图片来源:作者及《解放军画报》资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