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红色场馆“搬”进军营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李竖峰 陈 鹏 李学锋 郭丰宽 责任编辑:李晶 2021-02-03 10:08:18

见面时,李松正在办公室里忙碌。

搭眼一看,李松的办公室更像一个图书室:从办公桌到地板上,到处堆满了书籍和装订成册的打印资料。

身为西部战区政治工作部宣传局的策展负责人,李松正在为一个即将进行的展览做准备。“展览只有和部队官兵的实际需求相契合,才能发挥出更大效用。我得找到最佳结合点。”李松说。

活动中,红色场馆为部队帮带培养了一批解说员。图为部队解说员为前来参观的战友进行讲解。王连兵摄

李松所说的展览,是指他和战友3年多前开始组织的主题巡展活动——“把红色场馆‘搬’进军营”。

和以前组织官兵“走出去”到红色场馆现地集体参观不同,“把红色场馆‘搬’进军营”,则侧重于“请进来”,即协调各地的红色场馆围绕备战打仗有针对性地布展,把展览“送”进军营,让官兵有较长时间对相关实物与资料所承载的精神“细嚼慢咽”。

3年多以来,他们先后邀请15个红色文化、战例战役、名将故里纪念场馆派人带着展品走进部队营区,开展了13次主题巡展。一名士官参观后说:“这是一趟精神之旅。”

活动中,来自各地的红色场馆既收获了喜悦,又感受到了压力。令他们欣喜的是,红色场馆资源能服务部队战斗力建设;压力,则来自主办方的要求——布展要紧紧围绕部队的主责主业进行。

相关策划者与组织者说,他们必须吃透红色场馆与部队建设两个方面的情况,才能在“供”与“需”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让展览在助力部队战斗力建设中精准发力。

今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在这个大背景下,如何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切实巩固部队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官兵精神家园?用好红色场馆的宝贵资源,为官兵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滋养,是我们面临的共同课题。

向红色场馆“借宝”。首次巡展活动,叩开了战区创新利用红色资源的一扇大门

“把红色场馆‘搬’进军营”活动的由来,得从一个电话说起。

这个电话,是邓小平故居陈列馆宣教部负责人打来的。

“我们想到周边的部队巡展,您看咱部队那边能安排吗?”接到这个电话,李松心中一喜:“欢迎啊!”

那一年,诞生于新时代的西部战区刚满“周岁”,正筹备主题教育。

独特的战区环境,加上编制体制调整,不少新移防部队官兵工作生活环境骤变,官兵们扎根边疆的奉献意识亟待进一步增强。

“越是这种情况,官兵越是要不忘初心,唤醒使命感。”当年的教育形势分析会上,一位领导提醒与会人员:不忘初心,离不开回望起点和来路。要采用有效举措,让官兵在砥砺初心中牢记使命。

那么,哪种方式才能收到明显成效?李松当时正在为此冥思苦想。

邓小平故居陈列馆宣教部负责人打来的这个电话,顿时让他心头一亮:“那么多红色场馆所蕴含的精神富矿,为何不加以充分挖掘与运用?”

此前,部队曾组织过官兵参观驻地、任务地的红色场馆和革命遗迹。经验告诉李松和战友们,组织大家参观这些“红色地标”,的确能收到成效。但是,这种方式时间安排上有点仓促,官兵来不及深入了解与思考就得踏上返程。而且,如果急匆匆赶路,参观也存在一定安全风险。

“如果适应各红色场馆巡展要求,将红色场馆中的一些展品‘请’进军营,不正可以弥补以往传统组织方式的不足吗?”这想法一经提出,就得到相关领导的肯定。

在该战区所属部队战史上,一代代官兵共同参与铸造了“长征精神”“老西藏精神”“喀喇昆仑精神”等革命精神。把目光投向祖国大地,很多地方是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多年战斗生活之地、出生成长之地,建有不少红色场馆。既然开展活动的“家底”如此厚实,能一举双赢,把红色场馆“搬”进军营,何乐而不为?!

“展出的时间要稍长些,确保官兵都有机会观看。”“既然是‘请’进来,那就不能全盘照搬,而是要有针对性地‘搬’。”这些意见和建议,一一被记在了宣传局负责人的笔记本上。

把红色场馆“搬”进军营,首次展览的时间定在2017年7月1日。第一个被“搬”进营院的是湖南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展品。

李松第一次去协调此事时,心里有点不托底。因为,他并不知道场馆负责人会不会满足他们确定的主题需求。

到了毛泽东同志纪念馆,馆长阳国立在了解情况后当即允诺:“虽然路途遥远,但我们一定全力配合!”

尽管双方都很努力,但真正落实到位,还是用了30多天。

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占地420亩,建筑面积31158平方米,由生平馆、遗物馆、旧址馆群3个部分组成,有各种文物、文献资料3.5万余件。李松提出以备战打仗为主题的设想后,馆长阳国立召集10多名工作人员,与李松他们一起开始遴选资料。在会议室里,他们用投影仪将重点图文音视频资料一一展示并加以筛选。

“保存原始史料的移动硬盘有10多个。”阳国立说,“那是非常大的工作量!”精心挑选出的珍贵史料,被制作成100多个展板,搬进了西部战区机关礼堂。

此后一周时间里,战区机关及直属队官兵,营区内的家属、退休干部、职工纷纷来参观这次以“毛主席用兵真如神”为主题的展览。

“展览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大量平时难以看到的图文资料,也是一本军事教科书。”上大学时曾去过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的政治工作部干事谭峥臻说,和那次去韶山相比,这次在战区机关观展,主题更突出、内容更紧凑、“战味”更浓厚。

第一次把红色场馆“搬”进军营取得了成功,让李松他们干劲十足。

更令他们开心的是,首次主题巡展活动的举办,悄然叩开了战区创新利用红色资源的一扇大门。

一张“精神长征图”明晰巡展定位。与战区主责主业结合,成为遴选展品的标准

李松的手中,有一张标注着很多纪念馆、陈列馆的“定制版”中国地图。

主题巡展活动开展以来,这张地图上的很多红色场馆已被“搬”进过军营。进过军营的红色场馆,李松都在旁边作了备注。

一位战友笑着说:这张图也是我们的“精神长征图”。从那时起,“精神长征”这4个字深深烙在了李松心底。

随着活动持续推进,大家对主题巡展活动的定位也越来越明晰。

最早联系李松的邓小平故居陈列馆的巡展,被安排在2017年建军节那天入营开展。

他们达成共识,红色场馆在展品遴选方面,要继续坚持与战区主责主业紧密结合,解答官兵心中疑惑,回应官兵胜战之问。

其实,此时的共识已不仅仅来自首次接展。在2017年下半年,他们还组织过一次巡展,主题为“革命精神光耀战区”。

在那次巡展中,老一辈革命家的战场往事,在该战区座座军营里,被一块块展板生动描述,同样受到官兵的欢迎与肯定。

邓小平故里四川省广安市,距离战区机关有4个多小时的车程。为使展览聚焦主责主业,李松他们多次奔走在这条路上,与馆方进行了多次商讨。

“邓小平同志生前曾多次说过这句话:我是一个军人,我真正的专业是打仗。” 最终,李松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我们何不用这次展览对邓小平同志的军事指挥历程来一个‘昨日重现’,让大家从中得到启示?!”

随之,以“邓小平:我的专业是打仗”为主题的展览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

从25岁领导发动百色起义到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从组织淮海战役到指挥大西南的胜利进军,从歼灭黄维兵团到渡江战役草拟百万雄师过大江的作战纲要……邓小平故居陈列馆的馆员联合国内多位邓小平理论研究专家,用展板对邓小平同志的指挥作战历程做了全景式呈现。

巡展开始那天,为了把相关内容讲细讲透,馆方派出了“强大阵容”——3名在全国解说员比赛中获奖的解说员。在她们的讲述中,观展官兵对邓小平同志的军旅生涯与革命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就这样,3年多以来,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刘伯承同志纪念馆、聂荣臻元帅陈列馆、陈毅故居纪念馆、南梁革命纪念馆等红色场馆,先后派人带着珍贵的展品走进战区座座军营。

与此同时,更多的红色场馆进入李松和战友们的视野中。他们先后用丰富的展品对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进行深度解读。

2019年,四渡赤水纪念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平型关大捷纪念馆、辽沈战役纪念馆等战史纪念馆,也相继让展品亮相西部战区部队,为培育官兵战斗精神助力加油。

“官兵们看到的往往只是主题鲜明的展览,绝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军地两方为此付出的努力。”为了让展览紧贴战区主责主业,除了确定主题外,李松他们与馆方把很多时间都用在对一些资料的整理与挖掘上,以便更充分地凸显主题,使展览所承载的精神更好地入脑入心。

李松还记得,在把卢沟桥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搬”进军营前,围绕当时确定的主题,军地双方全力以赴,用心梳理遴选史料,对原来只够制作3块展板的内容进行充实。展出时,相关内容已足以制作成13块展板。

在“搬”辽沈战役纪念馆展品进军营时,他们和馆方几经考证与梳理,用相关史料扩充展板的内容,让观展官兵对有关战法认识得更加充分。

如今,随着主题巡展活动的深入推进,李松和战友们的视野更加开阔,已开始从“在餐厅点菜”转变为“进仓库选料”,以便让展览产生更好效果。

感受一分光,获得一分热。把红色场馆“搬”进军营如同燃起一炉炭火

把红色场馆“搬”进军营,到底能带给官兵什么?

对这个问题,李松心里的答案越来越清晰。

“这项活动是在以一种实在管用的方式,帮助官兵不断重温红色历史,为理想信念持续注入胜战基因。”李松说,从可行性上讲,这种方式找到了红色场馆资源与部队官兵所需的结合点。从特点与优势上讲,这种形式与网上红色场馆相比,更易于在相对集中的时间段内,为官兵提供共同讨论的话题,使大家在共学同议中增强传承红色基因的坚定性与认同感。

与前往红色场馆实地参观相比,这些“搬”进军营的展品,能使官兵更深更透地了解和本职息息相关的那些历史、故事及所承载的精神,受到更大触动和教育。

对这个问题,西部战区政治工作部宣传局原干事管澋宇有自己的理解:“把红色场馆‘搬’进军营如同燃起一炉炭火。尽管站立的方位不同,但观展官兵都可以从中感受一分光,获得一分热。”

观展官兵谈到自己的感受和收获则更为直接——

警卫营上士吉剑鸿在参观完“学战役战斗、强打仗本领”主题巡展之“四渡赤水展”后说:“红军在赤水河畔来回转战4趟,才实现了作战意图。毛主席指挥用兵的艺术实在高,但如果没有红军将士的坚韧不拔和绝对服从,也难以取得胜利。这让我对‘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这句话有了深刻理解。”

每次红色场馆展品进军营,都是年轻官兵与革命前辈精神上的一次交流。李胜子摄

怎么才能成为优秀的指挥员?

看了“毛主席用兵真如神”主题展后,某部排长李世伟有所感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认清并摸透战争规律,用科学理论指导带兵实践,机智灵活地加以运用,都不可或缺。“我们必须一直学习与研究,努力从中继承得更多。”李世伟说。

每一次观展, 官兵向革命先辈对标的意识都更加牢固。不少官兵把观展后的收获,很快转化为助力备战打仗的鲜活实践。

2019年,“平型关大捷”主题展览上,仅30字的作战文书与国民党冗繁的电文形成鲜明对比。某部政委朱毓姝深有感触:解决“五多”问题必须斩钉截铁,转变作风与能打胜仗息息相关。

前不久,朱毓姝率队赴高原执行任务。他们克服恶劣环境影响,只用3天就把设备安装加固完毕。

回来后,她把报给上级的总结篇幅大大压缩。对此,她的解释是,“向老前辈、老英雄学习,按实战要求干工作,就从眼下的事做起。”

“举办主题巡展活动,进入思想是要求,进入工作是目的。”今年初,战区政治工作部一位领导在一次总结中如是说。

此时,下一个红色场馆的布展工作已经开始,随时准备着在新的一年,与官兵心灵和思想脉搏同频共振。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