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毕业前那温暖的拥抱中饱含赤诚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朱桁冈 责任编辑:李晶 2021-02-02 09:22:04

毕业前那温暖的拥抱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朱桁冈

陆军工程大学研究生院为毕业学员组织离队仪式。王海波、张刘木一摄

农历新年的脚步越来越近,陆军工程大学研究生院学员杨殷豪却离家越来越远。

从江苏南京到新疆某地,4000多公里距离,50多个小时旅途辗转,杨殷豪望着眼前的景色从繁华到荒凉,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味道。

到了部队营区,几名小战士洪亮地喊着:“排长好!”他们争先恐后地帮着杨殷豪提行李。接待干部一见面,就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拥抱。

这一切,让杨殷豪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几天前,在“温暖的拥抱——2020届毕业研究生离队仪式”上,同样是这样的拥抱,让他泪流满面。

如果说,军校校园里的拥抱是对战友的不舍,那么边关军营里的拥抱是对战友的欢迎。这一送一迎之间,饱含着军人对初心的诠释和对祖国的赤诚。

新年伊始,又一批学业有成的军校学子告别母校,义无反顾地作出选择:到边疆去、到海岛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品味他们的选择,或许能让我们重温什么是理想,读懂什么是奋斗。

学员相互拥抱告别。王海波、张刘木一摄

拥抱战友——

总有一些时光片段会跟青春、信仰和梦想长久相连

再回首,满眼岁月;再回首,满目泪光。几年的军校研究生生活,仿佛一瞬,匆匆走过。

那天晚上,陆军工程大学研究生队队长刘臣接到了2020届毕业研究生分配命令通知。他连夜带着几名研究生骨干布置场地、预订鲜花、制作绶带……他们在秘密准备第二天送给毕业学员的“礼物”。

这是怎样一份“礼物”?他们在宿舍楼前挂上了火红的灯笼,国旗迎风飘扬,一束束鲜花吐露芬芳,鲜红的绶带静静等待着它们的主人——5名赴四类以上艰苦边远地区的毕业学员。

“刚得知我去西藏时,很多战友眼圈都红了。”赴边学员韩林说,“说实话,我的选择出乎大家意料,战友们都担心我的身体能不能适应高原。但我想和大家说,是雄鹰就要到广阔的天地去摔打历练,请你们放心——我能行!”

毕业离队仪式,下午3点准时开始。金色的阳光,洒在站立排头的赴边学员身上。随着一曲《一路顺风》响起,院首长为毕业学员披绶带、献鲜花,战友们与毕业学员一一拥抱。

“每拥抱一个战友,脑海里就闪现出与他在学校生活的点点滴滴。”赴边学员席俊鹏说,“一个个拥抱都那么温暖,一个个拥抱都那么不舍。”

“学长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让我们看到了信仰与信念的力量。”席俊鹏的学弟张树财说。

在与战友拥抱前,韩林特意跑到角落搓了搓脸、深呼吸,调整好心情,想笑着拥抱战友。但随着音乐的流淌,韩林微红的眼眶泛起了泪花,与战友朝夕相处的一幅幅画面扑面而来:想起拉练时的狼狈不堪,想起讨论问题时的面红耳赤,想起外出吃火锅时的狼吞虎咽……终于,泪水“不争气”地夺眶而出,他伏在战友背上久久不愿直身。

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情到深处泪自流。拥抱时,学弟们拍拍学长的肩,队干部帮毕业学员整理军装,战友们在耳边轻轻地说一句:“加油!”一个又一个拥抱,是留恋、是不舍、更是希冀。

是啊,总有一些时光片段会跟青春、信仰和梦想长久相连。这场毕业仪式上的拥抱,我们看到了微红的眼眶,也看到了满眼的敬佩,满目的期许。多年以后,当我们再次回望军校生涯时,那个军礼,那束鲜花,那一个个饱含深情的拥抱,定将成为青春岁月里不可磨灭的记忆。

拥抱寂寞——

熬过千般孤苦,走向星辰大海

赴边学员杨殷豪在北京长大,祖孙三代都有从军经历。从小耳濡目染的他对军人职业有着天然的亲切感。这次毕业分配即将远赴新疆的他对毕业前的拥抱有着别样的一番理解。

“我觉得我们在拥抱战友,更是在拥抱过往和战友们一起并肩学习、战斗的瞬间。”杨殷豪给记者讲述了去年的一段经历。受疫情影响,本该在当年年初进行的一项试验一直拖到8月才进行。留给他们的时间,连往年的三分之一都不到。

杨殷豪研究的是动态冲击相关试验,对试验用到的系统有着较高的精度要求。一开始,光调试他就花了一周多时间。“每每以为可以开展试验时,却总是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时一调就需要十几个小时。”

不知道有多少个夜晚,他们都是奋战到“东方既白”;也不知道多少次,历经千难万苦,他们在“兜兜转转”中又回到了起点。杨殷豪想过放弃,但身边的战友为他鼓劲:“学会拥抱寂寞和失败,才可能拥抱成功。”就这样,他们不断地重复失败,再重复、再失败——直至有一天,他们迎来了一个胜利的黎明。

“钻研的过程,是不断挑战过往,拥抱未来的过程。” 杨殷豪说,“这个过程中,常常以寂寞为伴,与孤独为伍。这个时候,我就告诉自己,要眼里有光,心怀战场,坚持到底。”

杨殷豪的同学、同样选择赴边的学员罗棕木的微信签名是“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他希望自己像鲲鹏一样,能够有远大志向。

毕业前夕,罗棕木坚持长跑,每晚做力量练习,为的就是能尽快适应高原环境、部队生活。罗棕木分配到新疆某边防团。他说,对于用所学专业服务部队,自己信心十足。

信心源于日常的积累。罗棕木给记者展示了一组他们总结出的试验数据:子弹冲击速度数值精密列阵,仿佛一个个等待召唤的士兵。罗棕木研究的专业方向是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平时做得较多的是某冲击荷载试验。“冲击荷载试验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轨道校准和测试调试,这尤其锻炼我们精益求精的较真精神,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导致结果不理想。”

主动拥抱寂寞、不惧拥抱失败,背后是对事业的追求、对理想的坚守。如果说,拥抱的前奏是蛰伏,那么熬过千般孤苦,跨过万般艰难,他们终将走向星辰大海,点亮未来希冀。

拥抱祖国——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

江苏镇江,湖北江陵,新疆某地。如果在中国版图画一条线,这是祖国从东南到西北的距离,而对于毕业学员陈顺来说,这是父母、爱人与他所分配单位的距离。

这个距离,加上中途转机,陈顺飞了7个多小时,这是他坐过最久的一次飞机,也是跨越最远的一次旅途。他说:“从天上看,由东向西,视野里的绿色越来越少,山地越来越多,到最后全变成土灰的戈壁,我知道,这是我将要坚守的边防。”

坐着军车,看着窗外,陈顺感觉印象最深的是和老家一样土灰色的房子,似乎有种特别的亲切感。陈顺出生在湖北一个贫困县,父母都以务农为生。随着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红利释放,陈顺的家乡也逐步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乡亲们生活一天天富裕起来。在陈顺记忆里,每次父母埋头种地收工前,总不会忘记抬头看一看天。

“父母抬头看天,是盼望着我们的日子一天天过好;而对于我们军人来说,抬头仰望,仰望的是如山的使命和重托。”陈顺说,从穿上这身军装起,我已做好将自己的未来交给国家的准备,做好随时接受祖国选择的准备。

毕业前夕,陈顺特意到校园思源亭下拍照留念。他特别喜欢思源亭的那副对联:饮水思源恩师训,精忠报国父母心。

赴边学员亲吻队旗。王海波、张刘木一摄

拥抱边防,拥抱祖国,韩林以“奔跑”的姿势开始起步。刚开始上研究生时,韩林加入了大队的跑步小组,和战友们一起奔跑在校园里、中山陵、玄武湖。他印象最深的是夕阳下和战友们一起跑“半马”的情景——

“我觉得那是我内心世界的一个写照。”韩林说,“晚霞虽美,但稍纵即逝。不论是在晚霞的美景中,还是在降临的黑夜里,我们都在全力奔跑。如同求学路上的这些年,顺利也好,坎坷也罢,我一直在成长路上坚持不懈地奔跑。”

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当新年万家团圆时,总有那么一群人坚守万里山河,他们整装、启程、跋涉、落脚,把对母亲的爱藏于心底,用满腔赤诚去拥抱祖国母亲,用最朴实的行动去坚守初心,因为他们知道——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

星辰不负赶路人。祝福你们,新时代的中国军校研究生。

更多视频请扫描二维码陆军工程大学公众号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