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经典理论课的“网红”之路:第一个教学周期近7千人选课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许 迪 武吉云 李习文 责任编辑:李晶 2020-09-04 09:10:17

新学期开学之际,一个数字的节节攀升,让国防大学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慕课建设团队成员在忙碌中洋溢着几分喜气——截至8月中旬,在全军军事职业教育平台上,6757名官兵选修了他们制作上线的课程,走上了“学马列经典、在军营成才”的道路。

这个看似不起眼的数字,有着沉甸甸的分量。军事职业教育平台工作人员说,一门讲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政治理论慕课,第一个教学周期就能有将近7000人的选课量,是出乎他们意料的。

在课程负责人、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姜延军心中,这个数字不仅折射着“慕课+经典”这条路子的可行性,还见证着一门在传统讲台上耕耘了43年的理论大课,分身于网络、变形为慕课的不平凡的再出发之旅。

一门经典理论课的“网红”之路

■许 迪 武吉云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李习文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教学团队成员在听团队负责人姜延军试讲。 周宇宏摄

“常来教员”变成“常驻教员”,是一件幸福的事

不寻常的征途,开始于2018年7月。

那天,军委训练管理部的一纸任务书下达到国防大学政治学院,里面列出了64门需要学院完成的全军慕课建设任务。其中,8门课程被特别标注为“试点单位急需课程”。

这是在调研收集全军十几家军事职业教育试点单位官兵意见基础上确定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赫然在列。

在军委机关和部队官兵的眼里,政治学院享誉全军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教学团队是完成这门慕课建设任务的不二之选。但对团队成员来说,这是一场突如其来的遭遇战、攻坚战。

习惯了带着厚厚讲稿走上讲台、面对学员们求知若渴的眼神、朗声开讲的他们,需要探出一条“上网讲经典”的教学新路。

接到任务3天后,学院第一批试点单位急需课程建设筹备会召开。怎么理解任务,成为会议焦点。在学习讨论之后,“意外”之感逐渐褪去,“急需”二字的意义越来越清晰。

团队负责人姜延军表态:“部队官兵把我们的经典著作课程拉入首批‘急需课程’序列,说明了习主席关于原原本本学经典、原汁原味读原著的倡导要求在部队深入人心。这既反映了官兵的心声和需求,也鸣响了我们课程建设迈入职业教育新战场的发令枪。”

发令枪响,军令状立。经典著作教学骨干们积极行动起来。一次次课程建设推进会,记录了他们寻找慕课建设初心的心路历程。

教授古琳晖参加了军委政治工作部组织的“理论服务走基层”活动,随新疆军区某边防连官兵同吃同住。在著名的“小白杨”树下、在边防执勤点位上、在巡逻路上,他为边防官兵讲了一堂堂理论课。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古琳晖感慨地说:“通过网络,我们的经典著作就可以到达更远、更偏的哨所了。”

多次受邀到部队授课的教授杨瑞茹,一直把“对象感”视为一门课程精彩与否的关键要素。她说:“我们这门慕课不是培养研究生,不能用学究式的讲法,而应重在讲清经典的真理价值和时代意义。”

教授韩刚清晰记得,4年前他给师旅团政委班讲授《信仰之光: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概览》专题课时,学员们提出的一个请求:“这样的课对我们帮助很大,部队很需要,能不能把你们的授课全过程录像刻盘带回部队?”

如今,经典著作慕课让这些部队政工领导的愿望变成了生动的现实。

一位部队领导曾向教授杨宁请教:“如何才能提高部队理论教育的吸引力?”在杨宁看来,来自部队的这个疑问正是慕课建设的出发点和发力点。他说:“院校教员帮助部队推进理论武装走深走实,需要这个直通车;反过来,院校理论教学接部队地气、扎根官兵思想,也需要这个通气阀。”

主讲《论十大关系》的教授李峻,在准备慕课录制的过程中,对习主席关于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的有关论述体会越来越深。她说:“慕课‘应需而建’的‘需’,就是部队官兵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需’。”

教授许恒兵曾经被同一个单位6次邀请讲授《矛盾论》《实践论》。回顾这段经历,他意识到,通过慕课,他从部队读经典学原著的“常来教员”变成了“常驻教员”。“这对教员来说,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他说。

即将要与网络慕课亲密接触的经典著作讲授者们,逐渐找到了感觉,心头热了起来。

10分钟点燃的理论火焰,烘烤出一餐餐思想盛宴

带头录制完前三讲,见惯了大场面的姜延军由衷提醒团队成员:慕课虽小,却不简单。

慕课的“小”,主要是指一节课只有10分钟。在学院请来作辅导的慕课专家看来,这个时间要求大有讲究、近乎刚性:“人的注意力曲线是‘倒U’形的,经从低到高的上升趋势后达到峰值,一般在10分钟左右。所以,一节慕课就是视频10分钟、稿本2000字,在这个体量内完整讲完一个要点。”

经典著作教学,朝深里、细里讲,是教员们擅长的、拿手的。突然要在10分钟这个“螺蛳壳里做道场”,最初实在有些挠头。

不必说浩浩3卷本的《资本论》,即便仅仅3页纸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如果不充分关联黑格尔、不深入讲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也是很难呈现出其“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献”这一里程碑意义的。

因此,把这10分钟研究透,成了团队集体备课的第一个“小目标”。打碎重揉、系统整合,择重避冗、分条缕析,由繁入简、深入浅出……这远不是删减教案那么简单,而是学习互联网思维、重新走进经典翻扒学术史、拉出新的逻辑线索、转换成大众语言网络语言的系统工程。

啃下满树桑叶,吐出娟娟蚕丝。如今,下尽功夫的10分钟所点燃的理论火焰,正烘烤出一餐餐思想盛宴,照亮了众多选课者的终身学习之路。

在课程讨论区、公告栏、资料区,在不见面的彼此交流和深度互动中,教员、学员的思想碰撞全天候、不限时。

某医院机关干部张大圣,学习《共产党宣言》的10分钟视频后,马上到资料区下载了《青年马克思》传记影片。他说,自己产生了走近这位“千年第一思想家”的强烈渴望。

既要读懂经典,更要读懂时代、读懂官兵

采访团队负责人姜延军,探问课程成功建设运行的奥秘,他说,起到根本性作用的,毫无疑问是“这门课不间断讲了40多年所形成的厚实积淀和历史传承”。

43年薪火相传,“一往情深爱经典、凝神静气学经典、皓首穷经研经典、与时俱进用经典”的精神在教学团队中一代代接力。如数家珍的老故事,弥散着醇香,厚实着底蕴。

“模范理论工作者”、教授严高鸿为讲好《辩证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对列宁在其中提到的每一位哲学家都搜集整理了厚厚一摞手写记录资料。向严教授学习,肯下苦功夫,一直都是团队的教学科研传统。

因为某位教员在讲《共产党宣言》时“过度发挥”,教授蒋建新不顾心脏病,动了真火。“吃透文本才是硬道理,不能为创新而创新。”从那一天开始,这句话始终是团队的教学高压线。

为了讲深经典著作,教授王荫庭长期埋头研读翻译外文文献,成为为国人译介多部汉译名著的著名翻译家。王荫庭只是一个缩影,这支扎根军校讲台的团队,始终紧盯着国际学术界前沿。

集结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慕课建设的“山头”下,这支政治立场坚定、理论功底厚实的教员队伍发起了新的冲锋。

年逾花甲的军内外知名学者、人到中年的全国模范教师、尚未而立的著名大学哲学系高才生,名家与新锐共同走出院校课堂教学的“舒适区”,告别传统教案,从熟悉的讲台走向慕课的镜头。

他们探索着,也收获着。

年逾六旬、两次延长工作年限的三级教授何怀远,为了更好的教学效果,不仅逐招逐式推敲琢磨,还专门请学员到录制现场帮忙“找感觉”。每个“10分钟”都录了至少3遍。即便如此精益求精,他的自我打分还是:“不太满意,可以更好。”

老中青集体攻关,磨脚本、活语言、谋场景、纠体态、配素材、构画面……团队的集体备课有了新的大协作、大会战、大练兵的架势。

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黄高晓,努力用“经得起‘快进’,也经得起‘慢放’”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经典著作教学“精准度”。他说:一遍遍重录,对我是一种“强训”,让我收获了新的成长。

评论区180多页、近2000条留言,或不吝赞美,或抛出疑问,或争锋辩论。这让教授卢继元联想起恩格斯关于各地的工人阶级都越来越把《资本论》的结论看成是“对自己的状况和自己的期望所作的最真切的表述”这一著名评价。

“我们的慕课是讲给今天的官兵听的,能不能把准他们的现实思想脉搏?能不能把经典讲准讲透讲活?”卢继元说,“关键就在于我们既要读懂经典,更要读懂时代、读懂官兵。”

学院职业教育中心主任张容介绍说:“学院慕课建设伊始,我们就提出了‘将军大家上慕课+中青年教员岗位成才’的目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这门慕课‘火了’,我们的教学团队也拔节了。这是‘双喜临门’。”

这门经典理论课的“网红”故事,还在继续

一年间,教学团队研讨、撰稿、录制、上线、答疑、互动、补充、完善……不期然间,各方的关注和认可纷至沓来——

“我们关注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这门课,讲得不错。”

“我们将这门课指定为干部们的必修课。”

提出课程建设需求的军事职业教育试点单位,战略支援部队某基地反馈:“我们鼓励官兵选修经典著作研读课。这门课让我们领略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拉近了与经典著作的距离。大家普遍反映收获很大。”

2019年7月14日,课程讨论区出现第一条注册学员的留言:“这门课讲得好,教授教员水平都很高,听得很舒服,很有收获,继续努力!”很快,又有人跟帖:“的确能学到不少知识。”

较早就注册选修了这门课的某院校教务处参谋王晓军,起初感觉工作强度大,分身乏术很难安心学习。不承想,一学起来很快“转粉”,一有空就去点开课程持续学习。“我在这门课里更深刻理解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是对的。很幸运选修了这门课。”他说。

即将完成硕士阶段学业,立志要继续考博的学员谭晓男,把选修这门课作为研究生毕业的“打卡”内容。在他看来,“经典之所以是经典,不在于它被多少人赞美过,而在于它能真切地帮助你认识自身和世界,马克思主义永远不会过时。”

随着又一个月末考试期开放公告发布,《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慕课第一个开课期即将收尾、第二个开课期就要开幕。

这门经典理论课的“网红”故事,还在继续。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