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岁,他跟着红军去长征;97岁,他以笔为刀抒发拳拳爱国情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刘汝山 董坤 责任编辑:乔楠楠 2019-12-07 08:29:16

杨光明:“红星闪闪亮,照我向光明”

■刘汝山 董 坤

人物小传:杨光明,1922年2月出生于四川苍溪,1934年10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亲历长征,193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临沂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战役战斗,曾任成都军区炮兵部部长、石家庄高级步校兵种教研室主任、训练部顾问等职,先后被授予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和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等。

“我叫杨光明。为什么叫光明呢?革命就是为了走光明的道路。”

97岁的老红军杨光明,面色红润,精神矍铄,回忆起昔日烽火岁月,思路清晰,激情满怀。12岁,他一手拿笛一手握刀,跟着红军去长征;15岁,他奔赴战场保家园,视死如归战顽敌……至耄耋之年,众人眼中的这位“红军诗人”,写下一句“闻军号,宝刀未老雄风啸”,作为他晚年生活的写照,革命豪情不减当年。

1933年,中共四川苍溪县苏维埃政府在运山坝成立。当年,在距此地70多公里的杨家湾,日子苦到骨头里的12岁少年杨光明,被石崖上刻着的那些“红色”标语所感染,懵懂地感到跟着红军打土豪、分田地是唯一活命的办法。如愿穿上了新军装,戴上了红星帽,杨光明将一颗光明的种子根植心中:“当红军求解放,使穷人不再受地主恶霸、土豪劣绅的剥削压迫”。

85年弹指一挥间,杨光明仍能时常忆起长征时的刻骨艰难:“那时我在剧团做宣传工作,一支笛子和一把马刀就是我的战斗装备。行军时我走在前边,为大部队打鼓、加油。一开始还有鞋穿,后来鞋没有了,就光着脚走,脚上裂出了血口子,用泥巴糊一下接着走。”

“那时再苦再累再饿,只要看到红五星,大家就会信心倍增。”那天,草地上下起暴雨,一位深受伤病和饥饿折磨的老班长奄奄一息。见战友们围过来,他缓缓地扶正自己的红军帽,摊开冻得青紫的手,手心里是两块银元。他用尽最后的力气说:“我算革命到底了!再交最后一次党费,两块钱,请你们交给党。”

“老班长!老班长!”那一天,“红小鬼”杨光明突然觉得,老班长军帽上那颗闪闪的红星,就是一种信仰,为他指引前行的道路,激励他永远向前。

1940年10月,杨光明随抗大文工团来到位于沂蒙山区的沂河东岸,战斗在抗日前线。1943年秋,警卫连副连长杨光明在一场战斗中腿部负伤,因日寇扫荡,他被疏散隐蔽于沂蒙山区一户人家,一家三口待他如亲人,悉心照料。痊愈离开时,杨光明流着泪对他们说:“回部队我一定多杀鬼子报答你们!”彼时彼刻,杨光明更加坚定了为人民而战的信念,就像他多年后写下的那句诗词:“鱼水恩情深似海,疆场杀敌立功勋。”

“回想我12岁当红军时还是一个孩子,像一棵生长在贫瘠土地上的小草。是党把我哺育成一个青年,又是党把我培养成一个革命干部。”时年93岁的杨光明,在自己的诗集《草籽》后记中写道。1984年离休后,杨光明初心不改,决心以“长征红小鬼”的勇气与坚韧,以笔为刀抒发拳拳爱国情怀。他把写诗与爱党爱军爱国紧紧联系在一起,先后出版《奋蹄》《勤耕》等诗集。

又一个清明时节。北京温泉墓园里,杨光明和老伴缓缓走到一座墓前,手抚墓碑,泪流满面。“儿呀,我和你爸来看你了!整整50年了,今年可能是我和你爸最后一次一起来看你,我们年纪大了,往后不知道还有没有机会……”墓的主人,是杨光明的长子杨子刚,1969年在广西入伍,未满18岁便在一次边境任务中为国捐躯。

经历过战争年代炮火硝烟的杨光明,毅然将自己的子孙纷纷送到军营,“我们一家三代出了7个当兵的,包括了陆军、海军、空军和火箭军4个军种”。只因为,“革命不忘本,才知今日甜。教育下一代,牢记革命艰。”

杨光明近影。作者供图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