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支援部队某部11载接力助学,留下这些暖心故事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田文章 方 帅等 责任编辑:乔楠楠 2019-11-09 06:52:19

战略支援部队某部不受转隶影响接力助学11载

走进鹰嘴村的兵亲戚

暖心数据

11年间,累积捐赠衣服、文具、书包等1000余套,助学资金50多万元,帮100多名儿童完成学业。曾经人均文化程度不到小学5年级的一个小村庄,如今已经走出了7名大学生。

这个小村庄名叫鹰嘴村,位于国家级贫困县四川省叙永县后山镇。战略支援部队某部虽几经转隶,却11载接力助学,爱心不断线,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

(吴 军辑)

帮困贵在帮根子 助学从来不嫌晚

牵头人是位好士官

■田文章 中国国防报记者 方 帅

军人大会

2009年春节期间,已经是士官的余成波返乡探亲,回到老家四川省叙永县后山镇鹰嘴村。

此时,距他参军已经过去了8个年头,家乡的落后面貌并没发生太大改变。这让余成波深感意外。

山路蜿蜒曲折、坑坑洼洼、泥泞不堪……从县城回村的路况实在太差,余成波骑摩托车被重重摔倒在地受了伤。比身体疼更疼的是,村里还有不少孩子因家庭贫困而辍学!

那年春节,余成波走东家串西家,问问这问问那,想知道村里有多少孩子辍学,有多少孩子面临辍学,还想知道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咋样。

休假结束回到部队后,余成波默默收集一些旧衣服、鞋子等生活用品,洗干净后寄回老家。起初,战友们并不理解。军人大会上,余成波的一份调查报告,让大家震撼了!

原来,1600多公里之外的鹰嘴村,还有一群孩子在为求学苦苦挣扎着。

当天,军人委员会制订“山那边闪烁着求知的渴望”助学帮困活动计划。很快,第一笔1.05万元助学款汇往鹰嘴村。

2010年初,余成波、马莉、王思3人代表全体官兵赶赴鹰嘴村实地走访慰问。每户人家相隔着很远的山路,余成波、马莉、王思走访最晚的时候,要到夜里12点。马莉等人回到北京将走访情况向组织一一汇报,官兵的助学热情再次被点燃,他们郑重承诺对鹰嘴村的贫困学生开展常态化帮扶:按照每人每学年高中生2500元、初中生1200元、小学生600元的标准开展资助,直到孩子们完成学业。

余成波后悔自己助学太迟,鹰嘴小学教师余兴武连忙劝慰:“如果不是你们助学,咱村咋能出7个大学生呢?”

每到年底,余成波负责联系援助和受助双方,及时送上助学款。村主任余钢介绍,款项由村支部转交,受助学生、家长签字返回存档。因为部队转隶,偶尔联系不上战友的时候,余成波便从个人积蓄中出钱,确保助学不断线。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余成波在助学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多次在部队立功受奖。因为助学,他还与同样富有爱心的姑娘王晓群相识并喜结良缘。

乐善只因心有善 好施皆在施有策

一束鲜花两个“妈妈”

■赵 威 王 思

爱心传递

“大姐,这是您儿子施勇送您的鲜花,他工作忙没能回来,我替他过来看看您!”当身穿军装的马莉来到鹰嘴村,将鲜花送到村民余萍忠手中的那一刻,余萍忠激动得热泪盈眶。这是她人生中第一次收到鲜花,还是施勇的恩人亲手带过来的!

2009年初,马莉所在部队启动“山那边闪烁着求知的渴望”助学帮困活动,身为专业技术干部的马莉立即被吸引了。出生在农村的她,特别能体会到孩子们上不起学的艰辛和无奈。

第一次走访鹰嘴村的情形,马莉至今历历在目。火车、汽车、摩托车,她几乎坐遍了当地所有交通工具,经历几个小时颠簸后,再步行一段狭窄的山路,才到达村子里。

村小学只有一名正式教师,简陋的教室甚至没有几张像样的桌椅。眼前的一切,让马莉下定决心:一定要帮孩子们走出这座大山!这一坚持便是11年。

11年间,通向鹰嘴村的道路已经焕然一新,孩子们坐在明亮的教室里,不再因为贫困失学而发愁。

11年间,马莉每年都会拿出一部分工资,帮助鹰嘴村和施勇一样因穷失学的孩子,为他们送去书包、衣服和学习文具。

11年间,马莉还自学了一些课程,提高助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她的带动下,官兵在助学行动中,特别注意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着力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学生李洁考入大学后,家中遇到了其他困难,马莉及时开导,李洁很快走出心理阴影,还加入了学校社团组织。

经马莉捐助,已经大学毕业的施勇分配到成都中铁集团工作。得知“马妈妈”又要来鹰嘴村,他一大早坐车从成都赶回县城,特意跑到花店买了一束鲜花,送给关心帮助自己的“马妈妈”。

短暂相聚后,施勇因为临时有紧急任务赶回成都。马莉没有把鲜花放在酒店,而是带着它来到鹰嘴村,送给了施勇的妈妈。

当天,余萍忠把那束花摆在电视机旁,那是家里最显眼的地方。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