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雷艇:智勇兼备的“怒海雷霆”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王晓煊 王成滨 江樾铭 责任编辑:李晶 2019-10-18 09:12:13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陈列的功勋鱼雷艇。陈灵进摄

今年4月,在庆祝人民海军成立70周年的日子里,一部展现人民海军壮阔发展历程的微纪录片《航迹》在军地网络平台发布,引起广泛关注。在第二集《初露锋芒》中,人们又见到了鱼雷艇驰骋海上的威武身影。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始陆续列装,鱼雷艇作为最大排水量不足百吨的水面小艇,以其惊人战力成为上世纪50至90年代我人民海军的主力装备。在鱼雷艇部队官兵的创造性运用下,它以小搏大、以弱胜强、屡建奇功,在人民海军战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虽然上世纪90年代鱼雷艇已退役,在去年新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海上阅兵方阵中也没有了它的身影,但作为智勇兼备的“怒海雷霆”,鱼雷艇的形象已经深深刻印在一代又一代海军官兵心底。

能出“重拳”的轻量级海战选手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内,当笔者看到鱼雷艇时,一种敬意油然而生。因为,就是这样的“暴脾气”“小块头”,在海战中多次击沉上千吨的军舰,一度撑起了人民海军主力装备的半壁江山。

回眸那个年代,如果暂且不去想它们赢得的荣誉与光环,仔细地审视这些鱼雷艇的体量和相关参数,你也许会发现,它们竟然只是海战中的“轻量级选手”。

一是体型小。123型鱼雷艇(分为123-B和123-K型)为新中国成立之初向苏联造船厂购置的首批鱼雷艇,北约称其为P4型鱼雷艇(下文简称P4)。因为同是苏联K-123“共青团员”型鱼雷艇的改型,所以它们的大小、外形基本相同,艇长19米多,宽3.7米,标准排水量20多吨。

后来引进的苏制183型鱼雷艇,北约称其为P6鱼雷艇(下文简称P6),艇长也不超过25米,宽6.0米,标准排水量57吨,艇员为20人。这些特点,客观上决定了鱼雷艇存在先天性的不足,即适航性差。

二是航程短。P4以13节的航速航行时,续航力约740千米;P6以30节的航速航行时,续航力约833千米。这就决定了鱼雷艇只能在近海区与其他兵力协同作战,活动半径较小。

三是防护力弱。无论是铝质壳体的P4还是木质结构的P6,其自卫和防护能力都很弱,P4只有2挺12.7毫米机枪或14.5毫米高射机枪。P6的自卫武器是2座双联装25毫米两用自动炮和8枚深水炸弹。

那么,这种配置的鱼雷艇何以让对手胆战心惊?原因就在于它也有“重拳”可用。

一是速度快。P4借助2台大功率柴油机,最大航速可达42节;P6装有4台柴油机,最大航速达45节。这种高航速和灵活性,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鱼雷艇的战场生存能力。

二是火力猛。P4搭载了2具450毫米的鱼雷发射管,所用鱼雷自重918千克,战斗部装有150千克炸药。P6装有2具533毫米的鱼雷发射管,鱼雷为53-39型瓦斯热动力鱼雷。这两种鱼雷的性能与威力,在此后历次战斗中已经得到证明。如果击中有效部位,它们甚至可以“腰斩”1000多吨的敌军舰船。

此外,123-K型鱼雷艇上装备的雷达和电罗经,P6装备的“皮头”对海搜索雷达,使得鱼雷艇如虎添翼。

就是依托这样的武器装备,人民海军开始着手建立鱼雷艇部队。

1950年,在苏联专家帮助下,海军快艇学校在青岛成立,开始培训鱼雷艇部队所需指挥人员和专业技术士兵。14个月以后,快艇学校首批897名学员毕业。

同样在1950年,海军司令部电令,以购买苏联的36艘鱼雷艇为基础,分别在上海、广州、塘沽、青岛各组建一个鱼雷快艇大队。人民海军的鱼雷艇部队由此登上历史舞台。

现在回顾这段历史甚至之前更久远的那段历史,当时也许并没有太多的人能够预见到鱼雷艇部队即将发挥的巨大作用。

毕竟,在风雨飘摇的旧中国,鱼雷艇的实战经历曾充满悲情色彩。洋务运动时期,北洋水师装备了当时最先进的鱼雷艇,最终仍然落败;抗战时期,中国的海军在实力悬殊的情势下,仍组织仅剩的鱼雷艇编队发动了对日舰的攻击,这一切都让人唏嘘不已。

但是,新中国的海军官兵,重新诠释了鱼雷艇的定义。哪怕是手握瑕瑜互见的装备,哪怕装备处于暂时劣势,他们仍然用勇气与智慧掀开战史崭新的一页。

“小块头”何以成为“怒海雷霆”

翻阅各国军史,很难找到哪个国家与我国一样,大量的海战战绩是由“小块头”的鱼雷艇书写的。

这种“很难”,一方面折射出当时刚刚成立的人民海军力量组成的相对薄弱,另一方面,则折射出鱼雷艇部队官兵的英勇无畏。正是靠着面对战火勇往直前、机智灵活以小打大、战胜强敌舍我其谁的血性和勇气,鱼雷艇才被用到了极致,彰显出它的巨大威力。

击沉国民党海军的“太平”号是我鱼雷艇部队取得的首次重大胜利。当被鱼雷击中舰首的“太平”号沉入海水中那一刻,其他舰船上的敌军水兵一定感受到了强烈的恐惧。就连美国报界当时也惊呼:“中国共产党现在已有了非常强大的海军力量。”

没有人比鱼雷艇部队的官兵更懂得这次胜利的意义——从此,我们有了可以倚重的海上“利器”;也没有人比他们更懂得胜利的来之不易,实战中鱼雷艇所暴露出来的短板,是官兵在用智慧和无畏来弥补的。

“太平”号护卫舰原为美国埃瓦茨级“戴克尔”号护航驱逐舰,后来美国将其“赠送”给国民党海军,成为后者当时的主力舰之一。

该舰全长88米,宽10多米,标准排水量1100多吨,舰载官兵200余人。舰载主要武器有:76.2毫米舰炮3座,射程13千米;40毫米舰炮4座,发射高爆弹时最大射程10多千米;20毫米高射机关炮10门。

后来有人曾进行复盘,认为无论是76.2毫米还是40毫米的舰炮,只要有一发炮弹有效命中鱼雷艇,鱼雷艇都将立即失去战斗力。凭借着吨位与武器方面的优势,“太平”号时不时窜犯我浙东沿海岛礁,对我军民目标进行炮击。

1954年11月14日,是一个值得永远载入海军史册的日子。因为大风浪季节即将来临,按照预定计划,次日人民海军的鱼雷艇就要撤回舟山。然而就在14日夜,包括158艇在内的4艘鱼雷艇奉命出击,最终击沉“太平”号。

如果我们去关注一些细节,也许更能充分认识到这次胜利的不易。为麻痹敌人,在不具备保障条件的海域,鱼雷艇官兵曾两次潜伏待机,第一次坚守了一个多月,第二次坚守了近半个月。其间数次发现敌舰,均因海况不好、不具备出击条件而放弃;在锁定“太平”号后,4艘鱼雷艇发射4枚鱼雷,均未击中目标。其他3艘调整方位,再次发射,再次失利。关键时刻,158艇在距“太平号”号5链处发射鱼雷,才完成了这次攻击。

与击沉“太平”号相比,以单艇独雷击沉国民党海军“洞庭”号炮舰的102号鱼雷艇,也许更能直观地体现出这一装备本身的特性与我海军官兵的英勇无畏。

据战史记载,102号鱼雷艇出击时,已是东海风浪季节,强劲的偏北风掀起大浪,随时会将鱼雷艇掀翻。

更让人悬心的是,102号鱼雷艇在第一次出击时发生故障,当时只剩下右侧鱼雷。一枚近1吨重的鱼雷,对于排水量仅有20多吨的鱼雷艇平衡度影响之大可想而知。加上左舷受风,航行中艇体出现倾斜,更是增加了倾覆的可能性。靠着娴熟的驾驶技巧和官兵用自己的体重加以配平,102号鱼雷艇硬是这样挺进战场。

距敌舰越近,敌舰越难规避鱼雷。为确保一发命中,时任102号鱼雷艇艇长张逸民指挥鱼雷艇突破鱼雷发射安全距离,直到敌我距离200米、敌舰已无法躲避的情况下,才发射了唯一一枚鱼雷,将“洞庭”号炮舰炸成了两截。

现在的我们已无法想见那是何等凶险的一种处境!好在有一些资料可以参考:102号鱼雷艇在鱼雷出管的同时迅速停车,然后原地倒车、高速后退。即使这样,鱼雷艇上所有玻璃和安全灯罩都被强烈的冲击波震得粉碎,舱面5人瞬间失聪。102号鱼雷艇返航后,专家指出,该艇再向前20米,艇员绝无生还可能。

纵观世界海战史,鲜有单艇独雷在大风浪中击沉敌舰的战例,更没有在200米内发射鱼雷的先例!而这一切,都在我鱼雷艇部队官兵的手中变为现实,成为经典战例。

“鱼雷艇成为顶梁柱,海上也敢拼刺刀。”这是一句中肯而贴切的评语。

多次被我海军鱼雷艇部队吓破胆的国民党舰艇再也不敢在大陆近海一带出没,经历10多年刀光剑影的沿海终于复归平静。随着制海权掌握在人民海军手中,鱼雷艇这个“小块头”也成为名副其实的“海上闪电”“怒海雷霆”。

电光石火,照亮的是绚丽图景

与其他武器装备相比,人民海军的鱼雷艇从服役到退役时间不长,但它们石破天惊般的战绩,令敌人胆战心惊,让后人铭记、仰望。

年岁稍长点的人们应该还记得一部叫《海鹰》的电影,电影中的主人公正是一群智勇兼备的鱼雷艇官兵。英雄应该被永远铭记,比如在海战一线冲锋的鱼雷艇、炮艇官兵,还有那些在幕后和官兵们一起谱写这段辉煌历史的无名英雄。

为改变海上敌我态势、打造出更多的“怒海雷霆”,几乎在向苏联购买鱼雷艇的同时,我国就开始了对鱼雷艇的仿制研制工作。

P4仿制研制初期,苏联提供了全套产品设计图纸、艇体半成品、器材设备,并派遣专家来华指导。1955年5月,我国制造出第一艘鱼雷艇,该鱼雷艇很快投入批量生产。

难能可贵的是,芜湖造船厂的技术人员在此过程中对P4进行了一系列改进,为其更换了苏联的高速柴油机,采用了一系列新工艺延长船体寿命,还逐步实现了123-K型艇所搭载对海搜索雷达的国产化,型号为512型,后来它被广泛装备到其他国产新型舰艇上。

对我国的技术人员来说,仿制就是学习消化和吸收的过程,这也意味着同样需要付出努力。1953年,苏联向我国有偿转让了P6建造权。1955年2月,第一艘鱼雷艇开工,此后的第一批20多艘鱼雷艇很快用完了国外进口木材。

当时,我国已经无法从国外订货。技术人员只好把目光投向国产木材。一次次精心比对,一次次扭应力、压力测试,一次次对胶合技术进行试验,难题终于解决。1958年,用国产木材造成的第一艘鱼雷艇进行试验,各项性能指标达到要求。芜湖造船厂把在国内生产的这些P4和P6统一命名为6602型鱼雷艇。

从“6602”到“6625”(铝质鱼雷艇),从“026”(钢质鱼雷艇)到“R704”,我国的技术人员不断提升鱼雷艇的性能。

1984年,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代大型钢质鱼雷艇交付部队使用,代号027型。这型鱼雷艇排水量接近100吨,耐波性好,配备有新型鱼雷攻击射控系统和4个鱼雷发射管,一次齐射可形成扇面攻击,命中率高,作战威力明显提升。

从有偿帮助到自主研制,从确保稳定到追求性能。现在看来,这一个个看似简单的装备型号代码,见证的却是鱼雷艇研发人员在科技征程上的一次次冲锋。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冲锋,来去如风的“怒海雷霆”才得以大批列装,成为当时中国海军的主力和象征。

放在人民海军发展的大坐标系里回看这段历史,我们不难发现,鱼雷艇电光石火般的亮相,在一定程度上照亮了人民海军此后更加绚丽的发展图景。

在鱼雷艇建造计划的拉动下,我国培养起第一代快艇研究、设计和建造人员,建立起快艇研究设计机构,扩建和新建了一批能生产快艇和艇用设备的工厂。我国第一种国产鱼雷——鱼-1型鱼雷也在60年代初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这些都为此后各型导弹快艇和鱼雷的研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鱼雷艇到导弹快艇再到谱系日益完善的舰艇编队,人民海军从近岸到沿海再到深蓝,如今还在发生着巨变,但有一样东西始终没变、始终在传承,那就是鱼雷艇部队“忠诚骁勇、灵活机动、敢打必胜”的战斗精神。

作为红色基因的一部分,这种精神已融入人民海军官兵的血脉,沿着中国海军舰艇的航迹奔向远海大洋,准备见证新的胜利、继续捍卫和平。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