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大型电视纪录片《祖国在召唤》解说词(第四集)

来源: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李晶 2019-10-11 11:00:40

【解说】

北疆内蒙古边防,三角山哨所,一棵樟子松傲然挺立。

它有一个特别的名字:相思树。

1984年的5月,29岁的边防连连长李相恩巡逻途中突遇山洪,被汹涌的哈拉哈河水吞噬。

妻子郭凤荣抱着两岁的儿子匆匆赶来,等待了三天三夜,也没等到丈夫归来。

第二年开春,郭凤荣在哨所前种下了一棵樟子松,含着泪说:“树在这儿,就像我在这儿,等着他回家。”

这一等,就是26年。

2010年,郭凤荣去世后与她的边防军人丈夫合葬在哈拉哈河旁,永远相依相伴。

如今,樟子松已经枝繁叶茂,相思树的故事也感动着一茬又一茬的官兵。

2014年春节前夕,习近平迎风踏雪登上三角山哨所,听了相思树的故事,深深为边防军人的家国情怀所感动。

【同期】习近平

你们这样的一个环境,我看了以后还是很受感动,抗冰雪、斗严寒,爬冰卧雪,为祖国和人民在这里戍边,祖国和人民都不会忘记你们。

【解说】

相思树下,军人的坚守,让亿万人民觉得很踏实。

长城内外,军人的奉献,诠释着不变的家国情怀。

【推出片名 家国】

【解说】

在解放军仪仗大队国旗护卫队荣誉室里,一块标注着“5418”的“国旗石”,吸引着参观者的目光。

【同期】新疆军区河尾滩边防连班长范小军

特别喜欢石头,它不光是石头,在我的心里它是一种承载、一种怀念、一种记忆。

【解说】

2018年国庆节期间,边防战士范小军背着这块重达30多斤的昆仑石,来到北京天安门参加升国旗仪式。昆仑石上的国旗,是范小军在5000多米的巡逻点位上画上去的。

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苍老不少的范小军,来自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驻兵点——河尾滩边防连。

在1∶400万的中国地图上,河尾滩只是一个小黑点。这里海拔5418米,年平均气温零摄氏度以下,含氧量不足平原地区的三分之一。

【同期】新疆军区河尾滩边防连班长范小军

我们在昆仑山守防的兄弟们,他越黑我越佩服他。我们连队有个唐涛,他说你27岁的小伙子活出了40岁的样子。当别人说我老的时候,可能别人觉得生气,而我开心。我觉得这是我守昆仑山的见证,全部都在脸上。

【解说】

对范小军而言,在没有界碑的边境线上巡逻,“石头国旗”就是边防军人巡逻途中宣示主权的方式之一。这块来自全军海拔最高哨所的“国旗石”,最能展现祖国在边防军人心中的分量。

国旗之重,生命之重。

位于喀喇昆仑腹地的康西瓦烈士陵园,海拔4280米,是全军海拔最高的烈士陵园。

自上世纪60年代起,为守护这方国土牺牲的107位边防军人,静静地长眠于此。

【同期】新疆军区河尾滩边防连班长范小军

在我看来,这种牺牲就是一种荣耀的事情。我们团是喀喇昆仑精神的发源地,它就是四句话,热爱边防、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顽强拼搏。那么对在这地方待的(战士),怎么去传承这句话,在这个牺牲的问题上就可以找到答案。

【解说】

每一次经过康西瓦烈士陵园,范小军都会来看望这些曾经的战友和英烈。

巍峨的雪山下,一座座墓碑整齐列阵。每天,过往这里的车辆,都会自发鸣笛,向这方威武的军阵致敬。

【同期】新疆军区河尾滩边防连班长范小军

在这么高的地方,或许别人看不到你在做什么,我们在这个地方干什么,我只知道我坚守的是我的大河尾滩,是它陪伴着我成长,是我看着它走到今天。

【解说】

从河尾滩一无所有到如今的水电皆通,范小军熟悉这里的每一个变化。而在2013年之前,河尾滩还没有接入通信信号,这里的官兵想和外界通一个电话,都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最长的一次,范小军有10个月无法和家人取得联系。

【同期】新疆军区河尾滩边防连班长范小军

第一次联系的时候打出去,我记得那天是我妈妈接的电话,她只说了一个字 “喂”,说了这一个字之后,我就再也坚持不住了,眼泪直唰唰流下来了。开始一直在憋着不让它流下来,没有哭,真的没有哭,因为我不希望爸爸和妈妈听到我哭,他们知道的是我过得很好,我当兵当的很幸福,吃得好、喝的也好,每天也很开心。

【解说】

把自己快乐的一面留给家人,把自己最珍贵的青春年华献给巍巍昆仑山。守卫的地方海拔再高,环境再苦,对边防军人而言,有国旗的地方就是家。

【同期】新疆军区河尾滩边防连班长范小军

在没有界碑的土地上,我们就是行走的界碑。那当这个界碑,我们就要干我们的事业,因为我们就做了一件很普通的事情,那就是守边防。

【解说】

同升一面旗,共爱一个家。万里边关,高山海岛,巡逻路上,一面面国旗,飘扬在共和国军人深情坚定的目光中。

【同期】西藏山南军分区某边防营副营长杨祥国

这悬崖随时注意了,上面小心有滚石,等下走的时候一定要相互提醒一下,脚下踩稳再走。

【解说】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