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让思政课“新”起来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陈帅 史宏政等 责任编辑:李晶 2019-09-03 09:25:35

8月中旬,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一系列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为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锚定了航向。

如何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怎样优化思政课的“配方”“工艺”和“包装”?如何让思政课更“圈粉”?新学期伊始,我们聚焦军队院校思政课课程设置改革创新实践,以期为新时代军队院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更多新的启示与思考。

火箭军士官学校——

38个教学模块紧密联系战斗岗位

■陈帅 史宏政

“同志们,敌人越是强大,咱们就越要冷静!”新学期第一堂政治理论课,一场“战时政治工作模拟演练”正在火箭军士官学校的教室里紧张进行。随着“敌”突击火力不断增强,任务指挥长、士官学员刘振恒沉着的战场动员,赢得了阵阵掌声。看到新增的教学模块在课堂上受到欢迎,该校政治工作教研室主任高军心里别提有多美了。

8月中旬,学校创新调整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增设“训练与执行任务中的政治工作”“战时心理训练组织”等38个与士官战斗岗位联系紧密的教学模块,刘振恒正在参加的演练,就是“军事行动中的心理调适”模块的一项训练内容。

这次创新,源于不久前高军与同事们的一次调研。

硝烟弥漫的演习现场,发射阵地遭“敌”渗透部队突袭,一名老士官指挥警卫班沉着应战,击退了“敌军”。“战场上,班长就是战士们的主心骨。”10余天的调研中,高军不止一次发现每逢“战局”危急,总有一些政治过硬、意志坚定的士官挺身而出,带领大家“杀出一条血路”。

“随着士官大量走上指挥岗位,基层原本由干部承担的思想政治教育、战时政治工作等职责,正越来越多地由士官承担。”返校交流调研经验时,教员们普遍反映,士官们从曾经的“受教者”和战斗员,变成了如今的“施教者”与指挥员。士官职责使命的重大变化使部队对士官的思想政治水平与理论转化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调整创新迫在眉睫。

深夜,士官学员王鑫磊还在学习室查找资料,准备教员预留的“军事行动中政治工作能力训练”口答作业。“教员会在题目里设置大量实战背景,其中好多内容我们都很陌生,必须花功夫去学习有关理论。”第二天的课堂上,虽然已经做了精心准备,但教员刘涛在问答中临机加入的战场想定,还是超出了王鑫磊的构想,急得他面红耳赤。

“新增的实战化教学模块,在提升学员思想政治理论水平的同时,让思政课课堂与战场贴得更近。”教员顾爱云发现,随着新学期课程设置针对性与实效性的增强,以往一上政治课就昏昏欲睡的几个学员,现在每堂课都“两眼瞪得溜圆”,笔记记得认真,发言也变得积极多了。

课间,学员董雨晨拉住顾爱云,非让教员点评一下他写的“战场鼓动”。一个月后,董雨晨将和战友们参加为期数天的野外综合演练。作为临时骨干的他很是期待:“我得把政治课上学的东西,拿到‘战场’上练练手,争取毕业后当个称职的指挥长!”

陆军装甲兵学院——

4个专题内容带着温度走进课堂

■本报特约记者 吴继宏 特约通讯员 李超宇

“耿教授用丰富生动的事例和准确深刻的解读,让我从实践的源头感受到真理的温度与力量。”新学期伊始,陆军装甲兵学院副教授耿国祥的一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课,让学员卢嘉伟与战友们听后大呼“过瘾”。

别看今天的授课大获成功,就在一个多月前,新课程的首次试讲却让耿国祥伤透了脑筋。那天,他点灯熬油好几夜精心准备的教案,不仅没有收获预想中的授课效果,反而让评审专家与试听学员频频皱眉。“抽象的解读让理论的温度大打折扣,冰冷冷的教案难以引起学员思想共鸣。”

“怎样才能让课堂温暖起来?”带着困惑,耿国祥与教学团队利用暑假,来到习主席曾经工作过的河北省正定县塔元庄村开展现地学习。大家走访老乡,参观村史馆,烈日下数天的调研,让教员们深切感受到,“只有鲜活的教学内容才有温度,课堂回归活生生的实践,理论才能真正活起来、暖起来。”

今年9月,学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做出调整,聚焦学员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敏感问题和现实难题,从改革开放、强军兴军的伟大实践中汲取养分。耿国祥与同事们将课程划分为理论精讲、专题研讨、教学活动等4个专题,将调研中的所见所闻与内心的感动融入以体系化、模块化、专题化为抓手设计的教学内容,加深学员对理论的直观认识。

深夜,某学员队学习室的灯还亮着,教员吕康响正在电脑前整理调查问卷。8月中旬,他刚从部队重大演训现场返回学院,就与教学小组第一时间来到学员队,与在校学员面对面交流关注热点,并第一时间将实战化演训的鲜活经验融入“军队基层政治工作”教案,引发大家一致好评。

“新热点、新案例、新感悟第一时间融入课堂,不断加大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让政治理论课更加贴近部队、贴近学员。”该院领导介绍,下一步将常态开展教学授课比武,鼓励教员创新教学内容,让教案带着温度走进课堂。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

“1+2+1”模式让理论课有滋有味

■洪大鹏

“这堂政治理论课,既有前菜和主食,还有饭后甜点,太有滋味了!”9月2日,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政治工作中级指挥培训班学员任剑走出教室,刚刚那堂“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课让他回味无穷。

作为70%以上课程是政治理论课的院校,强化主课堂的育人功能,把政治理论讲好、讲活、讲出味道,是一项重要课题。新学期,该学院在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推行“1+2+1”模式,将传统的课堂教学区分为导学、精讲、研讨3个部分,把“学讲研练考”一体设计运用引入课堂教学中。

“第一个‘1’是1课时教员指导下的自学,目的是让学员自修基础知识,预习教学内容,预研有关问题;‘2’为2课时理论精讲;还有一个‘1’为1课时的研讨或练习,目的是通过研讨交流、作业练习等深化理论认知、分享实践经验、掌握方法要领,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暑假期间,副教授王喆走进一线部队,请官兵以不署名方式,提交“心目中最关心的理论问题”,全方位更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在新学期开设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专题课上,王喆引导学员们围绕“如何看待和应对中美贸易争端和美国对华政策转向”“如何学习和宣传中共党史”等问题进行针对性研讨交流。“现在课堂信息量比之前大了很多,虽然教学压力增加了,但气氛热烈的课堂讨论增加了学员理论学习的兴趣,累点儿也值得!”

“在‘1+2+1’模式下,教学分为3个阶段,分别为学员自学、教员主讲和师生教学相长。”开学第一天,学员杨颖和同学们就收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系蒋文玲教授布置的课前预习作业。整整5页纸的导学材料,让刚刚结束假期生活的杨颖放下行李,就拿起了书本。“看似辛苦的预习,实际上是一个‘先苦后甜’的过程,加深了我们对知识的全方位理解。”课堂上,杨颖频频举手,高质量的发言获得了教员与同学的称赞。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