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不愿被称为“中国氢弹之父”的于敏院士!于老,一路走好……

来源:钧正平工作室作者:王宇、陆巍责任编辑:丁杨2019-01-17 14:15

于老具有一个科学家最朴素的精神,严谨治学、一丝不苟、亲力亲为

面对国家机密,他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在28年的时间里对家人都守口如瓶。以至于当1988年他的工作性质解密后,他的妻子孙玉芹才恍然大悟:“没想到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的。”

由于工作关系,他曾以大学教授身份去美国访问。去了许多地方,但他始终像个“哑巴”一言不发。尽管备受“折磨”,但他始终坚持不方便问的坚决不问,不该说的也坚决不说。用邓稼先的话说,“于敏是很有骨气的人”。

而这,和他一以贯之、严谨治学、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是分不开的。那时候,中国仅有唯一一台每秒运行1万次的计算机,而计算机95%的时间还要先保证原子弹研究的运算。他带领他的团队,硬是利用这剩余5%的运算时间,拿起算盘、计算尺和草稿纸这些“最原始”的工具,最终形成了一套从氢弹原理到构型的基本完整方案。

他搞研究从来不满足于听汇报,凡事都要亲自画图纸去论证。即使躺在病床上,为了给后辈演示得更清楚,他一个推导过程就能写上好几页。

就是凭借这样一种一丝不苟、亲力亲为的严谨作风和认真态度,他仅用了5年时间,就为中国研制氢弹打开了一扇大门!

于老具有一个学者最宝贵的品质,淡泊名利,潜心做事,为科研工作乐此不疲

氢弹研制成功后,很多人都称他为中国的“氢弹之父”。他总是婉拒这样的称谓,他说这样不科学。在他看来,“核武器事业是庞大的系统工程,是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国各兄弟单位大力协同完成的大事业”“核武器的研制是集科学、技术、工程于一体的大科学系统,需要多种学科、多方面的力量才能取得现在的成绩,我只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