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不愿被称为“中国氢弹之父”的于敏院士!于老,一路走好……

来源:钧正平工作室作者:王宇、陆巍责任编辑:丁杨2019-01-17 14:15

于老具有一个共产党人最崇高的品格,对党、对国家、对人民有着无限的忠诚

“核武器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如果丧失威慑能力,我们就要重新受到核讹诈。我们不搞核竞赛,但我们要用创新的符合我国国情的方法打破垄断。”

1961年1月12日,于敏来到钱三强的办公室。对话中,他明白了国家正在全力研制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理论要尽快进行。钱三强希望他能够转行,从研究原子核转向研究氢弹原理。

其实,对于敏个人而言,作出这样的决定是非常艰难的。那时的于敏,刚刚34周岁,年轻有为。在国内的原子核理论研究领域已经开创并辛勤耕耘了近10年之久,取得了出色的成绩。只要继续坚持下去,用不了多久,他就可以成为该领域的掌舵者,可谓功成名就。

然而,面对突如其来的转行,他思考片刻之后,紧握着钱三强的手,坚定地点点头,欣然接受这一重要任务。他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

选择转向氢弹研究,就意味着从此隐姓埋名,长年奔波。但他从不后悔!

只是谁也没有想到,这一隐姓埋名就长达28年之久。他几乎是从一张白纸开始,在当时国家遭受重重封锁的情况下,依靠自己的勤奋,不断进行理论探索。

1967年6月17日8时,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罗布泊沙漠腹地一声惊天“雷鸣”响彻中国,也震惊了世界。

后来,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们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有真正的独立。面对这样庞大的题目,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进强国的事业之中,也就足以自慰了。”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