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其拉甫边防连:“遥远的忠诚”就在眼前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陈小菁责任编辑:杨一楠2018-07-21 19:27

红其拉甫国门哨楼。姬文志

西行帕米尔·一线见闻②

红其拉甫:“遥远的忠诚”就在眼前

《海拔4300米丨走!去红其拉甫边防连摘“黄瓜王”》 作者:王艳 何友文

7月8日,前往红其拉甫边防连时,是个晴天。

越野车出塔什库尔干河谷,在314国道上疾驰,公路两边的冰山绵延不绝,群山之间的走廊便是著名的塔木太开山谷。这里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 

驱车穿行在戈壁上,骄阳炙烤着裸露的大地,在玄奘西行近1400年后,这里风萧马鸣早已不再,但依然可以想象当年地平线上迤逦西行驼队的壮观。

红其拉甫,塔吉克语意为“血染的通道”。50多年前拍摄的曾影响了几代人的电影《冰山上的来客》就取景于此。

《大唐西域记》记载的红其拉甫,“寒风凄劲,春夏飞雪,昼夜飘风”。严寒、疾风、缺氧,使得这里成为向西交流的天堑。

历史并不如烟。在今天游客的眼中,红其拉甫是蓝天白云,是点缀山间的羊群、马儿咴咴的牧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国门口岸,也是见证祖国繁荣发展、日益强盛的一扇窗口。 

中巴联合巡逻军警在界碑附近联合巡逻。姬文志

记者登上红其拉甫前哨排的瞭望塔,向远处眺望——314国道两侧,一辆辆悬挂巴基斯坦牌照的大货车往来穿梭;国门前,各国游客紧挨界碑拍照留念。

从瞭望塔下来,记者徒步走向国门。这个季节的高原气候,最是让人捉摸不透,刚刚还是晴空万里,少顷一片云彩飘过,天空便飘起雪来。

当雪花开始漫天飞舞时,游客们纷纷选择往山下走去,却见一位老人依依不舍,在国门前与站岗的红其拉甫前哨班战士挥手作别。

“除了高大的国门,屹立的界碑,在我西陲之旅中留下深刻烙印的,还有驻守国门的哨兵……”交谈中,这位来自北京的王伟强老人,给记者讲述了自己的一段经历。

几天前,刚刚踏上帕米尔之巅的王伟强老人,因高原反应晕倒在界碑旁。正在巡逻的两名边防战士,立即将他扶到前哨班,给他服用了抗高原反应药品,又安排他吸氧。半小时后,老人渐渐恢复。

后来,王伟强老人得知,他吸的是守防官兵在紧要关头才启用的“救命氧”。万分感动的他,一时间泪眼模糊,“我只想多看看这里的边防军人,回到北京后,我一定要把前哨班的故事,讲给更多的朋友听。”

其实,在雪山映衬的国门下,深受感动的何止王伟强一人。

红其拉甫边防连官兵顶风冒雪前往某点位巡逻。姬文志

走进连队荣誉室,记者禁不住诧异于红其拉甫的奖状、锦旗如此之多。

也许,参观者无暇一一记住这些荣誉的名字,但却一定听说过那些对常年坚守世界上海拔最高国门勇士的赞誉:“高原雄鹰”“生命驿站”“喀喇昆仑守护者”……

今日的红其拉甫,早已名声远播,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英雄的群体守卫——这里虽然高寒缺氧,但不缺温暖人心的微笑;这里虽然冰雪刺骨,却难掩顽强生命的色彩!

连队指导员王立是位军校毕业大学生,他面庞黝黑,有着阳光般灿烂、自信的笑容。

5年前,军校毕业的王立主动选择赴红其拉甫戍边。上军校前,他一直生活在四川老家,自然环境优越;而到了红其拉甫,只有四面的高山,连吸足氧气都成了美好的回忆。

面对内地与边防的巨大反差,他说:“选择红其拉甫就意味着要吃更多的苦,我为自己的选择感到骄傲。”

几年前,有个剧组为这支高原连队拍了部纪录片,取名《帕尔米之恋》;后来,还有剧组来这里拍了电影《中尉》——它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像界碑一样站立》。王立说,这些都不是演绎,而是帕米尔真实发生过的故事。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