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外语人才搭建多国联演“语言桥”

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王昕娟 郭海林 责任编辑:刘上靖 2019-11-22 22:48:05

在东盟防长扩大会反恐专家组联合实兵演习的训练场上,有一种红色的臂章格外引人注目。

佩戴这种臂章的是一支年轻精干的翻译队伍,由刚结束军运会专家指导工作的军方语言专家季压西教授带队,根据演习任务划分为机动组、指挥组、实兵组和综合联络保障组四大组,分配到实兵演习的各个点位上,为18个参演国的800多名官兵提供翻译保障。

“不是语言过关了就能做翻译”

在全民学英语的当下,少数人对翻译工作存在误解,认为只要具备语言能力就可以做翻译,其实远非如此。

机动组翻译、南部战区陆军某部助理工程师吴丹主要负责词条整理和外军陪同翻译,这位女翻译用“青涩”来形容自己。“语言关只是胜任翻译工作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协调能力,最重要的是,在与外军打交道的时候有很多需要注意的东西,积累经验非常重要。”

“除了基础的文稿翻译,我们还担负了许多其他职能。比如,与外军接触时充当‘礼宾官’,在指挥部有时需要讲解战术术语和作战标图,算是半个‘参谋’,进行联络的时候,联络组每个人都是‘联络官’。”翻译队队长助理、第74集团军某部合成营副政治教导员王达补充道。

队员们介绍,翻译工作中最有难度的就是处理一些突发情况。“我们很多时候需要在没有稿件的情况下进行翻译,这就要求我们具有深厚的知识储备。比如本次联演涉及到许多军事词汇,如‘实兵演习’,有时翻译还要对‘机降’这种战术术语加以解释,这就要求具备一定的军事知识储备。”

“我们中有三分之一是基层干部”

流利的英语、地道的口音,让记者一度以为,活跃在演习各个点位的翻译都是英语专业出身。“其实我们的队员中,专业学英语的,一个巴掌就数得过来。”王达笑着介绍,“翻译队里有三分之一来自基层单位,特遣组翻译姚璐瑶就是陆军第一支女子导弹连连长。”

记者了解到,随着联演联训、国际维和等涉外任务不断增多,从2017年起,南部战区陆军委托国防科技大学设立涉外军事人才培训班,每期招收30名营级以下指挥官和参谋人员,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强化培训。

翻译队特邀审稿专家、国防科技大学副教授王忠奎介绍:“这次最先抵达的30名翻译就是第三期培训班的学员,他们10月31日参加完毕业典礼,第二天就到了桂林。后面陆续抽调过来的翻译也大都是前两期的学员。”

当被问及培训成效,王老师中肯地说:“我们不仅培养出了30名合格的译员,更涌现出了多名出色的外事干部,满足了培训任务的要求。”

搭建跨文化沟通的桥梁

在采访翻译队的过程中,队员们提及最多的一个词就是“桥梁”。

“因为译员本身就是桥梁,连接着中方和外军,所以一定要保持良好的专业素质。”这是翻译队队长季压西教授对队员们的日常提醒。

“我们主要做的是文化上的沟通。”王达说道,“其实对于军人而言,军事素质就是最好的共同语言,我们翻译所做的工作就是把语言整合、统一。比如外军的某些战术理念,我军可能也接触过,在某些战术、战法上大家只隔了层窗户纸,一捅就破,所以在训练中磨合的非常好。”

据了解,近十天的同吃同住同训练,使中外官兵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许多外军官兵也在努力学习汉语。

“外军现在已经会对中国的暗号了。中方说‘天王盖地虎’,他们就接‘宝塔镇河妖’。”王达笑着说道。

据了解,在本次联合实兵演习中,翻译队累计翻译审校外文40余万字,各类展板标牌60余块,保障会议、观摩活动等30余场,实现联合实兵演习开始仪式、结束仪式和训练演练翻译零失误。

(中国军网记者王昕娟 通讯员郭海林)

季压西教授陪同泰方参演指挥员

翻译队为训练队伍提供翻译保障

翻译队在多功能推演室提供翻译保障

翻译队队员与外军参演官兵合影

部分翻译队队员合影

(文中图片均由受访人提供)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