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2021年,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多少次回望,追忆百年路的苦难辉煌;多少次瞩望,憧憬新征程的诗与远方。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即将告别2021,大时代的浪潮奔涌,风正帆悬。
远方有朵云,储存有我们彼此的信息,轨迹交错,记忆重叠。我们共同拥有封面为2021的词典。
词云记得,那些触动过心弦、引发过好奇、让我们破防的瞬间;词云记得,我们阅读、搜索、点赞、评论过的每一个故事、每一个人。这一个个瞬间、一个个故事、一个个人,串起光彩夺目、温暖人心的中国。
2021,词云里的中国,是继往开来的时代;词云里的你我,是点滴汇聚的力量;词云里的国防,是一首奋进的歌。
中国国防报从今日起推出《2021·国防词云透视》栏目,扫描与透视2021年国防领域的词云与关键词,采撷建党百年、国防教育、抢险救灾、征兵工作、退役军人工作等方面的闪光点、暖心事,展现国防新征程上的新风貌,凝聚强国强军的正能量,敬请关注。
幸得有你 山河无恙
■中国国防报记者 张蕾
制图:潘 娣、扈 硕
勋章,是永远的荣光。
12月2日,97岁的“七一勋章”获得者孙景坤,把自己拥有的全部16枚勋章奖章,和一直陪伴他的那件军装,捐赠给抗美援朝纪念馆。
在这位老兵的心里——冲锋,为了人民;荣耀,属于人民。
兵民乃胜利之本。
29名“七一勋章”获得者中,有1位老红军、3位抗美援朝老兵、1位卫国戍边烈士,有3位民兵、1位支前模范。
百年历程,百战荣耀。他们以及他们所代表的“兵民”,在共和国的史册上,写下浴血篇章,绘出岁月静好。
致敬:浴血奋战
2021年6月29日,习主席为“七一勋章”获得者颁授勋章。
人民大会堂东门外。两名老兵坐在轮椅上,由工作人员抬上39级台阶。直播中这一画面出现时,“致敬”的弹幕迅速刷屏。
101岁的老红军郭瑞祥,92岁的“百战老兵”王占山,虽已年迈,但亿万国人仿佛看到了他们昔日的骁勇,听到了他们冲锋的呐喊。
郭瑞祥16岁投身革命,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参加大小战役战斗10多次,先后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奖章。
王占山参加战役战斗40多次。在抗美援朝金城战役中,他和战友们坚守阵地4天4夜,先后打退敌人38次进攻,毙敌400多名,战后荣立一等功,被授予“二级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功勋,属于英雄的老兵,属于所有为了民族解放、国家独立、人民幸福不畏牺牲、血战疆场的将士。
曾孤身一人浴血奋战的“一级战斗英雄”柴云振,已于2018年去世。他的大女儿柴昌英从小就记得,父亲的头部有许多伤疤。“当年,别人理发花3分钱,父亲要花5分钱——因为他的头上全是伤疤。”
这些伤疤,源于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朴达峰阻击战。柴云振率3人连续夺回3个山头,歼敌200多人。战斗中,他的右手食指被敌人咬断,全身24处受伤。
这些伤疤,在33年后证实了“失联”英雄的身份。老部队来人,将一枚迟来的军功章,郑重地挂在他胸前。
荣誉,哪个军人不珍惜?只是,他们从不居功。孙景坤常说:“这些荣誉不是我一个人的,也属于那些为祖国献出生命的战友们。”
当“七一勋章”获得者步入金色大厅,我们仿佛看到他们身后无数的英模人物一同走来。张思德、黄继光、邱少云、雷锋、张超……一个个闪亮的名字,化作《忠诚赞歌》的乐符,化作历史天空中最亮的星。
致敬,所有的浴血奋战。
今年4月4日,是4名卫国戍边英雄牺牲后的第一个清明节。肖思远烈士墓前,摆满一层又一层花束;王焯冉烈士墓前,围满赶来悼念的群众;陈祥榕烈士遗像前,放满他生前爱吃的橘子;陈红军烈士墓前,妻子抱着几个月大的孩子,第一次与爸爸“见面”……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生命献给祖国,您就是吾辈的楷模!向您致敬!”一名兰州交通大学的大一新生将信邮寄到烈士陵园,与全国各地雪片般飞来的信笺一样,写着同一个收件人:陈红军烈士。
“幸得有你,山河无恙。”年轻的生命,可爱的笑容,誓死捍卫祖国的壮举,让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再次意识到,和平,是英雄用热血与生命谱写的歌。
同心:血脉相连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是毛主席写给她的。”“七一勋章”颁授前夕,这个话题引起热议。一代代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寄语,追根溯源到1951年,毛主席给“支前模范”“一等渡江功臣”马毛姐的题词。
1949年4月20日,百万雄师横渡长江。14岁的马毛姐,是年龄最小的船工。江面上,敌人的子弹密集袭来,有一枚从她的右臂穿过。简单包扎、忍着伤痛,马毛姐和哥哥拼尽全力将渡船往江对岸划去,整晚横渡长江6趟,把3批解放军送上南岸。
一位瘦弱的渔家姑娘,哪来的冲天勇气?“解放军赶走了渔霸,还给我们分田、送粮食。”曾被送给别人家做童养媳的马毛姐,回到了自己的家,尝到了好日子的滋味。因此,渡江战役打响前夕,她积极参加渡江突击队。“我想把解放军送过江,让那边的老百姓也能过上好日子!”
过上好日子,是马毛姐们朴素的愿望。为了这个愿望,在渡江战役中,每一名解放军的身后,至少站着10位支前群众。
部队规定,船上的官兵要用身体围成圈将船工护住。就这样,军民生死相依,乘小船划出胜利的黎明。
当那个身穿破旧小棉袄、在枪林弹雨里掌舵的瘦弱身影,再次来到天安门观礼时,已是白发苍苍。86岁的马毛姐,信念如昨:“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坚信,跟着共产党,日子一定越过越红火!”如今,她的家乡、长江岸边曾经的贫困渔村,富了起来、美了起来。
“过去一百年,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在党的旗帜下,军民同心共筑国防、共建家园,鱼水深情历久弥坚。
这深情,装满老百姓的篮子。1971年,时任团长的王占山率部队驻训太行山。当他得知当地有一位年轻时给部队送过粮的王大娘生活困难时,常带着米面油去探望。有一次,他送给大娘一只母鸡。没想到不久后,大娘步行几十里,送来一篮子鸡蛋。王占山感慨:“老百姓太朴实了,谁对他们好,他们就和谁亲,这一点我们永远不能忘。”
离休后,王占山先后担任10多所学校的校外辅导员,资助多名贫困学生。扶贫帮困、抗洪抢险、汶川抗震……几十年来,他记不得捐过多少款,交过多少特殊党费。
这深情,洒满子弟兵的逆行路。今年9月,陆军第81集团军某旅“金汤桥连”战士王家俊,给老排长王占山写信,向“军旅路上的指路人”报告:在休假期间,郑州市遭遇特大暴雨,严重内涝、交通中断,“想到您,我毫不犹豫地加入防汛救灾志愿者行列”。
榜样:平凡英雄
一双贴满膏药的手,让无数人动容。
山村教师、“校长妈妈”张桂梅的这双手,托起贫困山区近2000名女孩的梦想,指引着她们“国家哪里需要,就要往哪里去”。
12月初,张桂梅的学生丁王英,结束新兵训练,分配到西藏军区某防空旅,如愿成为一名边防女兵。
“‘七一勋章’获得者都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是立足本职、默默奉献的平凡英雄。他们的事迹可学可做,他们的精神可追可及。”
和张桂梅一样的平凡英雄魏德友,在接受央视《榜样》节目采访时说:“我其实没做什么,几十年来就一直在做一件事。”
一直在做一件事,从一个年轻小伙成了耄耋老人。57年里,他义务巡边总行程达20多万公里,被誉为边境线上的“活界碑”。
时间是衡量万物的尺度。当一件平凡的事和家国连在一起,坚持几十年,就足以成就伟大。
32年里,民兵王继才驻守开山岛,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不平凡的人生华章。
36年来,民兵王书茂驾驶渔船,带领渔民在海上维权斗争中冲锋在前。
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
在海拔3600多米的玉麦,卓嘎和她的妹妹央宗继承父亲桑杰曲巴的遗志,坚持放牧守边,守护着数千平方公里的国土,让国旗飘扬在走过的每一条路上。曾经只有3人的玉麦乡,如今有230多人,户户是哨点,人人是哨兵。
魏德友的女儿魏萍来到草原,接过“巡边接力棒”。魏德友拿出自己的“三件宝”——一个已经锈蚀的旧军用水壶、一台收音机和一副用了30多年的军用望远镜,交到魏萍手中。
在潭门海上民兵连,每当有新民兵入队,王书茂这位民兵连原副连长就会为他们传授海上维权斗争经验和救援经验,讲民兵的职责使命。
为国巡边、为国守岛、为国护海,一代代军民筑起守卫祖国一草一木的钢铁长城。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我们的军队,永远是人民军队;我们的国防,永远是全民国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