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老兵:山海有幸曾遇见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张容瑢 责任编辑:刘上靖 2022-02-24 06:50:25

前不久,东部战区海军某观通旅举办“迎新春茶话会”,热闹的氛围中,大屏幕上出现官兵家属们送上的新年祝福,最后压轴的是不久前离开部队的两名一级军士长——邹伟、范正军。

镜头中,两人穿着没有军衔装饰的军装,面带笑容送上深情祝福。该旅驻防的漫长海岸线上,通过视频同步参加这个活动的座座军营,响起了热烈掌声。

30年有多长?可以是10950个日日夜夜,可以是15768000分钟,可以是一个人的青春韶华,也可以是两名老兵的深情守望。

几天前,邹伟和范正军通过视频见了面,畅聊着过去30年的军旅点滴。

这两名同单位的同年兵,30年来见面的次数屈指可数。退休前2个月,借着装备巡查的机会,两人约好在岛上碰面,范正军说一定要带邹伟好好逛逛小岛。

不承想,邹伟上岛那天,范正军又接到了新的任务要出岛。两人匆匆打了个照面,只留下了一张合影。

无需繁琐的礼节,无需多余的话语。他们对部队的那份爱,对岗位的那份执着,对山海的那份眷恋,如孪生兄弟般感同身受。

30年,两人虽然见面次数少,但他们在不同的地点见证了泥泞土路变成康庄大道,经手了装备换代更新,亲历了部队换羽重塑。

他们吃过同样的苦。“5个月大雾、4个月大风、3个月缺水”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很多人不知道,但是两名观通老兵知道。

他们眼里有同样的守望。不管是崇山峻岭,还是深蓝海岛,有五星红旗飘扬的地方,就有中国军人的坚守。在那些人们看到或看不到的地方,他们默默守望着万家灯火。

小岛虽偏,使命为舟;大山虽远,信念开路。

老兵30年军旅,之于岁月长河,不过沧海一粟,却是他们全部的戎马倥偬。

老兵不老,他们将精神传承,把经验谱成册,口口相授、笔笔相传。他们知道,总有新兵来,总有老兵走,山海总有人。

老兵再见,山海有幸曾遇见。

邹伟站在山巅深情凝视远方。周 鑫摄

范正军站在自己当年描红的石刻旁庄严敬礼。赵明礼摄

美丽的小岛,我的家。樊 罡摄

望海三十载——

我在山的这一边

 

当年那个仰望英雄的年轻人,如今已成为年轻人仰望的榜样

元宵节这天,鸭绿江旁的小镇上,家家户户喜气洋洋。邹伟穿梭在人群中,突然被一阵锣鼓声吸引,驻足一看,原来是镇上的锣鼓队正在排练。

听着这喧闹的锣鼓声,邹伟的思绪不禁飘回刚刚过去的2021年。

2021年12月,闽南高山之巅,原本万籁俱寂的密林深处,突然响起震耳欲聋的锣鼓声,同时伴随着响彻山谷的声声呐喊:“战位有我,请班长放心!战位有我,请班长放心!”

群鸟惊飞,围着大山久久盘旋。这一天,邹伟要离开这座他待了30年的大山。

车子驶离营区大门,耳边传来战友嘶哑的呼喊,妻子李秀坐在一旁紧紧握住他的手,邹伟想起了自己第一次上山时的情景。

邹伟的爷爷是参加过解放战争的老兵,他的叔叔也曾是一名海军。在家人影响下,邹伟刚够入伍年龄就报名参了军。

1992年9月14日,下午4点,入伍不满一年的邹伟踏上了这座大山,这是他今生都不会忘记的一个日子。

那天,天空下着毛毛雨,一片灰蒙蒙。卡车顺着山路盘旋,颠得他把胆汁都吐了出来。到山顶后,看着眼前破旧简陋的营房、坑坑洼洼的土路,邹伟的心当时就凉了半截。

刚到观通站的那段时间,邹伟水土不服,工作怎么也提不起精神。

班长不断找他聊天谈心。邹伟喜欢听故事,班长就“投其所好”,跟他讲观通站的历史。当听到一等功臣茅汉民班长的英雄事迹,邹伟一阵热血沸腾,一个念头悄然埋下“种子”:“我也要成为这样的英雄,保家卫国。”

有了目标,便有了盼头。渐渐地,邹伟爱上了这座大山,他在给家人的信里写道:“我在这里很好,天当房、地当床、大雾当蚊帐。”

以山为家,邹伟一待就是30年。

在旅里举办的退休仪式上,邹伟哽咽着说:“如果山上的雾在我闭眼睛的时候吹过来,我想我能闻出它。”

简单质朴的一句话,让全旅官兵红了眼眶。

旅史料室里,邹伟的名字、照片和事迹,如今高高悬挂在荣誉墙上,供大家参观学习。

当年那个仰望英雄的年轻人,如今已经成为年轻人仰望的榜样。

我们的视力下降了,为的是雷达看得更远

想起往事,邹伟揉了揉有些泛红的眼。

30年前,邹伟入伍时的视力是1.5,如今他的视力是0.4。

常年盯着雷达屏幕,视力损伤不可避免,邹伟却笑着说:“我们的视力下降了,为的是雷达看得更远。”

平时生活中,邹伟黝黑的脸上总是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但一坐上值班室的席位,他就会变身“黑脸判官”。

30年,邹伟经历了多型装备更新换代,每次他都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那年,旅里列装某新型雷达,一些战友使用起来不习惯。邹伟立下军令状:新雷达按时间节点形成战斗力!

那段时间,邹伟每天进坑道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反复梳理、对比各类目标,仔细分析荧光屏上米粒大小的回波变化……

后来,新装备如期担负战备任务,邹伟总结的经验做法也在观通部队推广开来。

邹伟说:“值班路上总共41个台阶,660步就可以进入战位。”看似脱口而出的数字,背后却是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是日日如履薄冰的细致。

那年,邹伟首次参加某型雷达研讨会。专家组里学者、教授、工程师60多人,他们看到肩扛士官军衔的邹伟都有些诧异。

到了演示讨论环节,邹伟的表现让他们感到吃惊:结合多年实践经验,邹伟提出了系统存在的一个关键问题,直接让该系统推倒重来。

经此一“役”,邹伟“兵专家”的名号就叫开了。

这么多年,听到邹伟这个名字,许多厂家都很“头疼”,因为这个兵太会“找茬”了。可是厂家又非常愿意和他打交道,因为邹伟的“茬”找得准、找得好。

别人佩服邹伟数十年如一日的钻劲,向他取经。邹伟的回答是:“我是一个兵,我只想把一个兵分内的事做好、做到极致。”

“我好想我的战友,好想‘家’啊”

回忆,总是让时间过得飞快。

再一抬头,邹伟已经走到家门口。推开门,爱人正哼着小曲打扫卫生,年迈的父亲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儿子在写寒假作业……一片岁月静好。

如果说军人是山,家人则是支撑脊梁的沉默的大山。

邹伟和爱人李秀相识在20世纪末。那时恋爱,恋人还是通过书信交流。一提到写信,李秀笑着说:“他写的信前言不搭后语。”

邹伟不好意思挠着头说:“那两页纸可是我花了几天才写出来的。”

就这么一个给爱人写不出信的人,却编写了20多种教材,积累了几十万字资料。或许,邹伟不懂得在情书中表达爱意,但他知道一名军人应当如何履职尽责。

2002年,儿子邹德轩出生,给家庭带来欢乐的同时也给夫妻俩带来一丝忧愁。李秀不光要照顾年迈的父母公婆,还要照顾刚出生的小孩,家中谁有个头疼脑热,都是她一个人跑前跑后。

孩子出生1年后,邹伟再次面临走留,亲戚朋友劝他:“回来吧,在山上待了那么多年,你也吃了不少苦,回来好好陪老婆过日子。”

想着妻子的辛苦,邹伟一时间有些犹豫,打电话回家询问意见,李秀沉默了足足1分钟说:“留下吧,我知道你舍不得你的大山。”

这一留,光阴又飞逝了19年。

邹伟退休那天,李秀受邀来到山上,见证了丈夫军旅最后的光荣时刻。

这几天,邹伟的心情格外愉悦。妻子知道,最让丈夫高兴的,还是来自部队的消息。这不,邹伟的徒弟余仁喜荣立三等功,第一个报喜电话就打给了他。放下电话,他喃喃自语道:“我好想我的战友,好想‘家’啊……”

老兵想“家”,“家”也在牵挂着他。这时,邹伟的手机又一次响起,原来是单位宣传科打来的电话,想请老班长帮忙录个祝福视频。

放下电话的邹伟兴奋得像个孩子,立马翻出在衣柜里的军装穿上。

“你看我穿着精神不?”

“你穿军装的样子最帅。”

 

守岛三十年——

我在海的那一边

 

“云雾满山飘,海水绕海礁”

新年伊始,湖南益阳一户民宅中,飘出阵阵烟火炊香。只见锅里辣椒散发出诱人的色泽,掌勺大厨范正军挥舞着锅铲,轻轻哼着那首早已刻进骨子里的歌:“云雾满山飘,海水绕海礁……”

妻子谭立军一边择菜,一边听着歌,浅浅笑着。

这是他们结婚20年来最轻松的时刻——这一天,脱下军装的范正军正式回归家庭。

1991年,湖南娃范正军当兵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守岛观通兵。

作为脍炙人口的军旅歌曲《战士第二故乡》的发源地,这座小岛在军内外都小有名气。怀着满心期待上岛后,范正军看到的却是满眼荒凉:除了石头就是茅草,目之所及处只有漫无边际的大海。

那个年代,“夏天开电热毯,白天打手电筒”是常有的事。岛上流传着一句土话:“猪发呆,狗跳海。”6个字,道尽了小岛的艰苦生活。

在岛上住第一晚,范正军盖着潮湿的被子,听着窗外呼啸的海风,一夜无眠。他实在无法把这座小岛和“故乡”两个字联系在一起。

越是贫瘠的土壤,越能催生出顽强的种子。在这座岛上,代代传承下来的除了军人不屈的傲骨,还有“苦中作乐、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那个年代,工资还是以现金形式发放到每一名官兵手中,范正军和战友有一个颇为有趣的活动:晒钱。

一到难得的大晴天,大伙儿便会把自己的工资拿出来晾晒,以班为区域,一排排整齐摆放,用小石子压着,煞为壮观。

从物理学角度来说,这样可以防止钞票长期受潮发霉。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这是一个念想,对家的念想。想着休假回家,带着这些工资改善家人生活,很多人便会不自觉地露出开心的笑容,范正军也不例外。

岛上有一座颇为陡峭的“牛鼻峰”,距营区走路大约20分钟,这里也是属于范正军的秘密角落。

那天,范正军爬上峰顶,手里拿着爱人谭立军寄来的信,信上最后一句写着:“你在部队好好干,我等你。”

远方渔船浮动,海鸟轻盈掠过,想着眼前这片辽阔的海面由自己守护,想到守岛就是守家守她,范正军胸中顿生一股自豪。

“云雾满山飘,海水绕海礁……”范正军对着大海,不由哼起这首动人的歌谣。

“现在终于有时间了,我想多陪一陪家人”

门口传来敲门声。打开门,原来是隔壁邻居家里的冰箱坏了,早就听说老范在部队是“修机器”的,于是过来求助。

到了邻居家,范正军三下五除二解决了冰箱故障,邻居佩服不已,直夸他技术好。

30年来,作为雷达技师,范正军需要24小时待命。不管何时,身处何地,只要装备出了问题,他必须第一时间奔赴战位。

青苔随着年岁的增长逐渐爬满礁石,岛上常年潮湿的环境让范正军多处关节肿痛,阴雨天气严重时他连走路都有些吃力。

那年夏季,阴雨连绵,附近一座观通站的某型雷达出现故障,当时正值任务高峰期,范正军受命立即赶赴该站抢修雷达。

看到范正军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站领导想换人前往,被范正军拒绝了。他强忍疼痛笑着说:“我这块‘石头’硬得很嘞!”

这些年,只要厂家派人来岛维护设备,年近五旬的范正军就会像小学生一样围着技术人员转,让他们在自己的笔记本上画清线路、标注问题。技术人员中不乏20多岁的小伙子,对范班长这股“求学”劲头钦佩不已。

退休前的那段时间,范正军时不时就要去看看装备,只有听着雷达正常运转的声音,他才觉得踏实。

不修好装备不睡觉。凭着这股韧劲,范正军在海岛扎根30年,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

2019年4月,范正军参加“庆祝人民海军成立70周年”晚会。节目组请出特意赶来的“神秘嘉宾”——妻子谭立军,平日少言寡语的范正军,激动地和妻子在台上相拥而泣。直到下了台,两人的手还紧紧牵在一起。

退休后,范正军爱上了做饭。他说:“现在终于有时间了,我想多陪一陪家人,弥补这些年的亏欠。”

此生最难忘的是参军入伍,最不后悔的是当了一辈子兵

退休回家后,范正军第一件事就是把女儿范昕媛的房间里里外外打扫了个遍。

范昕媛放假回家备考英语六级,天天拉着爸爸跟她一起看书学习。范正军也天天乐呵呵地坐在桌子前,两人就这样安静地享受着难得的父女时光。

正看着书,女儿突然开口说:“爸爸,你退休的时候我没有去参加仪式,是因为我觉得你一定会哭,我看到你哭,我也会哭。”

女儿的一句话,把范正军的思绪又拉回了小岛。

那一天,范正军戴着大红花,哽咽着说:“此生最难忘是参军入伍,最不后悔是当了一辈子兵。”

退休仪式结束后,范正军接过站里为他定制的姓名牌,走到“退伍老兵纪念墙”前。

这是站里的一个传统——把每一名在岛上服役超过5年的官兵名字镌刻在石碑上。他们的名字,将与小岛上的每一次日升日落同在。

坐上军车,驾驶员特地把车速压得很慢。范正军像上岛那天一样,把头伸出窗户,认真看着山上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

顺着小岛山路蜿蜒而下,沿途看到的每一个居民都会热情地和范正军打招呼,还有人跑到车边和他握手道别。

若要问30年的军民鱼水情有多深,范正军怀里揣着的“荣誉岛民”证书,便是最好的证明。

离别的时刻终于到了,随着轮船拉响起航的笛音,全体官兵一字排开。“向老班长敬礼!”一声令下,官兵齐齐抬手,喧嚣的码头瞬间一片肃静,只剩泪水伴着海浪纷飞……

回家不久,范正军接到战友邹伟打来的视频电话。

范正军接起电话,邹伟爽朗的声音从电话那头传来:“老范,咱单位是不是也让你录祝福视频啦,你打算说点啥?对了,我告诉你个好消息可别嫉妒,我徒弟余仁喜今年立了三等功!”

范正军笑着说:“我说老邹你可别得意,告诉你,我徒弟赵文杰今年也立了三等功!”

两人爽朗的笑声,隔着手机飞越山海,穿过他们30年的军旅岁月。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