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多个日日夜夜里,我第四批援塞拉利昂军事医学专家组悉心救治病患、投身抗疫行动,赢得塞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评价——
用专业和奉献增进中塞友谊
我援塞军医组专家为患者治疗。郑俊杰摄
2020年岁末,我第四批援塞拉利昂军事医学专家组圆满完成任务回国。结束隔离后,记者采访了军医组成员。
援塞的500多个日日夜夜里,我第四批军医组书写了一个个用专业挽救生命、用奉献巩固友谊的故事。他们的专业和奉献,是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的生动诠释。
我援塞军医组在塞拉利昂首都弗里敦声名远播,很多民众来就诊时,点名请中国军医诊治。我军医组的职责主要是协助塞方开展医疗工作和培训塞军人员,但面对患者和塞方伙伴的信任,他们还是每天都忙碌在一线。接诊、查房、检验、治疗……别说休息,就连准点吃午饭都困难,因为在塞拉利昂,中午正是就诊的高峰期。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他们肩负的责任更重了。
“确定是新冠吗?”2020年3月30日,例行送交我军医组的疑似样本中,有一份检测出了阳性。谨慎起见,我军医组进行了多次检测,最终确认无误——这是塞拉利昂检测出的第一例新冠肺炎病例。
我军医组中不乏传染病领域的专家,深知新冠病毒的狡猾与危险。早在2020年1月份,我军医组组长赵光宇就开始组织大家进行抗击疫情的相关准备。当中国的检测试剂盒运抵塞拉利昂时,塞方卫生官员连连称谢。
塞拉利昂作为非洲大陆的一个发展中国家,医疗系统抗风险能力比较薄弱。为帮助塞军提高大规模传染病防控救治能力,中国军队2017年开始为塞军援建热带传染病防控中心,并先后派出多批军医组帮带塞方人员。2017年,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访问塞拉利昂,为8000多名塞民众提供免费诊疗服务。
新冠疫情的暴发让塞拉利昂医疗系统雪上加霜。有时,我援建的防控中心每天能收到近百份待检测样本,每月新收治患者超过50名,且重症率比例很高。面对医疗物资供应紧张、暴雨导致防控中心断电、重症患者感染风险高、防护条件极其有限以及塞方人员经验缺乏等困难,我军医组12名同志没有胆怯更没有后退。他们说:“我们是中国军人,这里就是我们的战场。”
2020年6月17日,习主席在中非团结抗疫特别峰会上发表主旨讲话强调,面对疫情,中国和非洲相互声援、并肩战斗。在中国抗疫最艰难的时刻,非洲送来宝贵支持,我们铭记于心。非洲疫情暴发后,中国率先驰援,同非洲人民坚定站在一起。习主席的重要讲话,带给我军医组全体同志温暖、信心和力量。
远在海外的援外军事专家的安危时刻牵动着祖国的心。为指导保障援非各军医组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我军相关部门紧急筹措口罩、防护服、检测试剂等防疫物资,并派出空军运输机远赴非洲投送。
紧张繁重的救治和检测工作使得防疫物资迅速消耗,防控中心一度陷入物资短缺的窘境。紧急关头,中国军队向塞军紧急援助的抗疫物资送达,不仅解了燃眉之急,更令当地医护人员和患者松了口气。当看到祖国的军机在弗里敦机场降落时,泪水盈满了我军医组专家的眼眶。
西非国家特有的高温高湿天气给我军医组工作带来了很大挑战,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在负压环境下连续工作五六个小时,对大家来说是家常便饭。每次检验工作结束,鲍作义、左曙青等专家都是全身湿透,几近虚脱。
塞拉利昂小男孩康特刚刚失去相依为命的父亲,又不幸感染新冠肺炎,挣扎在生命线上。为了救治康特,我军医组专家郑俊杰带领两位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克服困难保障补液生命通道和氧气供应。护士长储芳不顾自身安危近距离接触患者口鼻并为其进行心理疏导。经过48天的精心护理,康特终于转危为安。出院时,他将亲手画成的五星红旗郑重交到储芳手上,用刚刚学会的几个汉语词汇说:“谢谢您,谢谢中国!”
截至2020年11月回国,我军医组共检测样本2000余份,没有出现一例漏检错检;共收治来自塞拉利昂、印度、南非和法国等14个国家的新冠确诊患者215名,其中重症124名,累计治愈出院170余名。在并肩抗疫的战斗中,我军医组专家和塞方医护人员建立了深厚友谊。我专家不仅全力指导帮助塞方抗击疫情,还结合塞方需求,帮助当地医院引入和发展胸穿、腹穿、心包穿刺等新医疗技术,在当地大多属于首次。
我军医组以过硬的战斗作风,赢得塞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在2020年9月世界卫生组织发起的一次活动中,世卫组织专家和塞方疫情防控部门认为,中国军医组的工作“构建起塞拉利昂应对疫情的强大信心”。在送行会上,塞拉利昂国防部长动情地说,中国军医组为塞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尤其是在帮助塞拉利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塞方无论怎么感谢都不为过。
当前,我第四批军医组成员陈威巍选择继续坚守岗位,留任第五批军医组组长。救死扶伤和用真情传递爱心的故事没有结束,中塞、中非友谊在续写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