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位英烈都会被永远铭记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辛士红 责任编辑:张宏洲 2018-04-02 08:15:08

回家!回到别离了60多年的祖国!

3月28日,在人民空军专机的护送下,20具在韩志愿军烈士的遗骸回到祖国的怀抱。

他们是谁?是那爬冰卧雪、浴血冲锋、“像原木在移动”的年轻身影,还是那白发慈母日思夜盼、年轻媳妇痴痴守望的农家子弟?是拿脚板子与车轮子赛跑、以“钢少气多”著称于世的最可敬的战友,还是矢志保家卫国、捍卫世界和平的最可爱的人?

在抗美援朝这场实力极不对称的战争中,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长剑出鞘,打出了国威军威,打出了许多年相对和平的发展环境,18万名志愿军官兵壮烈牺牲。

“黄沙血染英雄骨,碑碣永留万古名。”无论有名还是无名,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人民志愿军;无论有碑还是无碑,他们都有着远比一切石碑更加坚实的“心碑”——一笔一画都刻在人民的心里。

30多年前,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50周年时,甘肃会宁人民请邓小平同志为会师纪念塔题写塔名。邓小平写下“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纪念塔”18个大字,却没有署上自己的名字。面对工作人员的提醒,他说,红军长征途中牺牲了那么多同志,他们都没有留下名字,我为什么一定要署名呢?

据统计,革命战争年代以来,约有2000万烈士为中国革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目前有姓名可考、列入各级政府编纂的烈士英名录的仅有180万人左右。

“裹尸马革英雄事,纵死终令汗竹香。”多少先烈的名字无人知晓,多少先烈的遗骸不知所踪,多少先烈的芳华永远定格,多少年轻的生命铺展成惨烈的晚霞,多少悲壮的阵亡化作宁静的黎明……

每一个牺牲都是不朽,每一个英名都值得永远铭记。

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有一位叫金春燮的老人,义务为抗日英烈树了77座碑;在山东莱芜崖下村,房家三代守护烈士墓;在江西吉安超果村,村民自发集资建造烈士纪念碑;在福建惠安海边,老人难忘救命之恩,为27位战士建起解放军庙;在贵州遵义的红军山,有座女红军卫生员的雕塑,被当地人称为“红军菩萨”……人们以各种方式表达对英烈朴素而炽热的感情。

人民不会忘记,这是人民赋予革命英烈的最高荣誉,也是人民最深厚、最朴素、最伟大的一种情感表达。客观世界没有不朽的东西,能够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驻留,才称得上是真正的不朽。

人民不会忘记,是先烈们用鲜血染红了旗帜、染红了山河、染红了中华儿女血脉深处的基因。缅怀先烈,就是感恩先辈的馈赠;仰望先烈,就是净化自己的灵魂。

1930年,年仅25岁的共产党人裘古怀,在狱中英勇就义。临终前,他给狱中的同志留下了一封绝笔信,信中写道:“同志们,壮大我们的革命武装力量争取胜利吧!胜利的时候,请不要忘记我们!”

先烈们不怕死亡,却怕被遗忘。他们不怕被遗忘那些坚强与痛苦、坚韧与抗争,更不怕被遗忘自己的功与名、衔与级,而是怕后人遗忘他们曾经为之殉身的梦想、曾经为之奋斗的事业、曾经为之坚守的初心。

然而,总有一些人打着学术研究、解密历史、还原真相等幌子,歪曲事实,混淆视听,搞历史虚无主义那一套。他们能从李鸿章的一句“临事方知一死难”中看出“人性光辉”,能从汪精卫的一句“饮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中生发出“无尽感慨”。然而,真正的民族英雄、革命先烈,却成为他们质疑、嘲讽和抹黑的对象。这些年,我们崇尚和熟悉的英雄,几乎被某些别有用心之徒肆意抹黑了一遍。难怪有学者大声疾呼:“我们不侵略别人,但不能帮别人侵略自己。”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历史集体记忆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往往“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如果听任历史虚无主义者颠倒黑白,歪曲历史,就会撕裂社会的主流价值,蛀空民族的精神支柱,最终一个民族走向的不是自由而是迷途,得到的不是清醒而是迷惘。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让我们呼吸英烈的气息,传承英烈的精神,赓续英烈的事业,乘着新时代的浩荡东风,以奋斗和实干为明天奠基,用更加美好的未来告慰先辈:这盛世,如你所愿!(辛士红)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